台南鄭成功文物館「17世紀大員港市特展
「眼前的黑不是黑,你說的白是什麼白,人們說的天空藍,是我記憶中那團白雲背後的藍天,我望向你的臉,卻只能看見一片虛無……」當視障者透過文字、語言理解外界時,因缺乏了形質色彩,只能摻入大量幻想,勾勒一個朦朦朧朧、虛無飄渺的世界。
當我們要透過文字理解17世紀的台灣歷史時,竟也有相同的感覺。那時的台灣是亞洲交通的樞紐,是一些海上私商的補給站,是荷蘭東亞貿易的據點,是鄭成功反清復明的基地,也是大清急欲收復的版圖。短短數十年間,各海上強權在此相互角力,競逐興替。這段波瀾壯闊的歷史原本就要失落,幸在曹永和、江樹生等學者的努力下,透過對古荷蘭文獻檔案的掌握,重新建構了歷史的輪廓。然而無數的細節與故事,終究難免在文獻記錄這個粗篩中流失。
考古是補救文字紀錄不足的唯一辦法,2003年台南市政府委託成功大學進行《第一級古蹟台灣城殘蹟(原熱蘭遮城)城址初步研究計畫》,對熱蘭遮城遺址進行考古發掘,出土以陶瓷為主的一批遺物。其中包含有中國江西、福建的瓷器,日本肥前的唐津燒,荷蘭的馬約利卡陶、煙斗,與德國的鹽釉陶等,重現此地過往物質器用,也提示了更多交通、貿易史的方向與問題。
在這些基礎之上,台南市政府於延平郡王祠旁的鄭成功文物館,推出「世界的大員──17世紀大員港市特展」。此展架構近似前述考古文物出土組合,並按照文獻紀錄增補了亞洲物產、帆船貿易、荷蘭東印度公司、鄭氏家族等單元。展品以徐瀛洲的南方俗民物質文化資料館館藏為主,配合考古資料及日本公私收藏,近600餘件17世紀與大員港市貿易相關文物,訴說「大航海」時代歐、亞商人與本島住民貿易、生活之情形,重現台灣大員17世紀的港市文化,內容扎實,不容錯過。是展展期至2013年3月15日。
17世紀鹿皮是台灣對日輸出的高價值商品,為滿足日本武士甲冑原料的需求,獵鹿成為原住民重要的生計活動。圖為穿在甲冑外的鹿皮陣羽織,據說仿自西班牙與葡萄牙人穿著。
台灣與東南亞國家都出土了九州肥前唐津燒。由於唐津研究編年細緻,謝明良曾指出這些二彩唐津是1660~1680年代的作品,因此判斷並非由荷蘭人攜來,而應與鄭氏集團的貿易活動有關。
當我們要透過文字理解17世紀的台灣歷史時,竟也有相同的感覺。那時的台灣是亞洲交通的樞紐,是一些海上私商的補給站,是荷蘭東亞貿易的據點,是鄭成功反清復明的基地,也是大清急欲收復的版圖。短短數十年間,各海上強權在此相互角力,競逐興替。這段波瀾壯闊的歷史原本就要失落,幸在曹永和、江樹生等學者的努力下,透過對古荷蘭文獻檔案的掌握,重新建構了歷史的輪廓。然而無數的細節與故事,終究難免在文獻記錄這個粗篩中流失。
考古是補救文字紀錄不足的唯一辦法,2003年台南市政府委託成功大學進行《第一級古蹟台灣城殘蹟(原熱蘭遮城)城址初步研究計畫》,對熱蘭遮城遺址進行考古發掘,出土以陶瓷為主的一批遺物。其中包含有中國江西、福建的瓷器,日本肥前的唐津燒,荷蘭的馬約利卡陶、煙斗,與德國的鹽釉陶等,重現此地過往物質器用,也提示了更多交通、貿易史的方向與問題。
在這些基礎之上,台南市政府於延平郡王祠旁的鄭成功文物館,推出「世界的大員──17世紀大員港市特展」。此展架構近似前述考古文物出土組合,並按照文獻紀錄增補了亞洲物產、帆船貿易、荷蘭東印度公司、鄭氏家族等單元。展品以徐瀛洲的南方俗民物質文化資料館館藏為主,配合考古資料及日本公私收藏,近600餘件17世紀與大員港市貿易相關文物,訴說「大航海」時代歐、亞商人與本島住民貿易、生活之情形,重現台灣大員17世紀的港市文化,內容扎實,不容錯過。是展展期至2013年3月15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