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亞洲文明博物館展出北京故宮珍寶

新加坡亞洲文明博物館,以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為主體的95件展品舉辦「康熙盛世:故宮珍寶」展,藉由龍袍、御用織物、武備、畫作、天文和科學儀器、瓷器、御璽、鼻煙壺及宮殿裝飾,探討康熙皇帝的為政之道及秉性特點,呈現其文治武功、藝術表現、科學興趣和家庭生活。

上天之子、萬民之父

滿清王朝(1644~1911)入主中原後致力建設多元民族帝國,後更將領土延伸至蒙古和西藏,為鞏固大清帝國的統治權,康熙致力於滿漢蒙藏各族文化的學習與推廣,確保各民族間的和睦共處。在位61年間(1662~1722),版圖不斷擴大,並為接下來的清朝統治者奠定和平繁榮的基礎。

中國自周朝開始,人民便將國君視為至高無上的天子,集軍政法統領大權於一身,秉承天意以治理天下。康熙執政期間勵精圖治,鞠躬盡瘁,不負百姓所望,堪稱一代聖主明君。早期將精力集中於鞏固邊疆,經由一連串的外交與軍事政策,不僅平定南方的三藩之亂,綏靖東北邊境的俄國侵擾,並且化解西北地區的蒙古威脅。內政部分,廣招漢人人才入朝廷並予以重任,推出減低稅負、鼓勵生產等重振經濟的措施,積極防治洪水,更在24年內六次南巡,親自監督治水工程,體察百姓民生。

代表展品有清康熙〈康熙帝朝服像〉軸,此畫描繪20多歲的康熙,身著全套朝服,端坐在龍椅上,氣質清穆。宮廷肖像畫發展於宋朝(960~1279),清朝皇帝延續此一傳統,但在畫面元素上融入滿族的特色,像是康熙右手大拇指所戴的扳指,原為射箭所需。此類形式刻板的肖像畫用於宮廷壽宴等大型場合,並沿用至皇帝或皇后過世之後,懸掛於祖宗祠堂為後世子孫崇敬祭祀所用。

新加坡亞洲文明博物館展出北京故宮珍寶

清康熙〈孝莊文皇后像〉,康熙祖母,順治即位後尊為皇太后,康熙即位後尊為太皇太后,蒙古科爾沁部貝勒寨桑次女,名本布泰,1624年嫁給努爾哈赤第八子皇太極為妻,1638年育有一子福臨也就是後來的順治皇帝。個性強悍而聰明,為清朝宮廷很有影響力的人物,確保福臨即位並輔政康熙,尤其重視康熙的教育,年幼即失去雙親的康熙也因此跟教養他長大的祖母特別親近。此畫與其他刻板的宮廷肖像不同,穿著日常服裝,雙手數握著念珠。

清康熙王翬等合繪〈康熙帝南巡圖〉卷,康熙在位期間,六次南巡以鞏固滿人統治,此畫超過22米長,為康熙下詔繪製的紀實畫作。展出者為12卷中的一卷,內容是1689年時長達兩個月的康熙第二次南巡,捕捉自杭州至紹興沿途景致,包括康熙拜謁大禹陵廟的描繪。大禹善於治水,以此呼應康熙治理黃河氾濫的決心與願望。

清康熙〈黃色雲龍紋妝花紗袷朝袍〉,由披領和上衣下裳相連的袍裙相配而成,馬蹄袖為融入滿人騎射元素的服裝設計,以象徵土地、生命和滋養的明黃色與其他清宮服飾相區別。為皇帝在登基、大婚、萬壽聖節、元旦、冬至、祭天、祭地等重大典禮和祭祀活動時所穿的禮服。

英明的統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