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總會「張光賓先生世紀書畫展」

范寬的雨點皴、郭熙的卷雲皴、李唐斧劈皴、米氏父子的米點皴、倪瓚的折帶皴、王蒙的牛毛皴、傅抱石的抱石皴……當張光賓91歲獨創的焦墨排點皴出現時,回應了千古悠悠的水墨畫傳統,為這個時代寫下新皴法。

98歲的張光賓,在今年創作的〈谷口舊家〉裡自題:「余習山水自一九四二於磐溪國立藝專開始,從傅抱石、李可染、黃君璧諸先生,而得抱石師之指授較厚。一九四五年畢業後,雖因生計東奔西走,未嘗廢棄筆硯。一九四七從東北來台,先在軍旅達二十載。轉入故宮博物院,與古書畫相親,又幾二十年,仍未曾一日稍懈,故於傳統書畫略得繁要。及至九十歲,復捨棄繁華,歸於樸厚,惟用焦渴筆墨點染,憑其所思,東塗西抹,且不置人物,意在營造佳景,任觀者能隨想悠遊其間。古人云:運墨而五色具,謂之得意,意在五色,則物象乖矣。夫畫物特忌形貌采章歷歷具足,甚謹甚細,而外露巧密。」他28歲起即與書畫結緣,縱使顛沛奔波,亦是不忘筆墨,書畫就融在生命的呼吸裡,自然地成為身體的一部分。

12月8日至明年(2013)1月2日中華文化總會一樓文化空間「年華若夢,人生似錦─張光賓先生世紀書畫展」,展出張光賓由32歲到98歲各時期之人物、山水、書法代表作共20組件,具體而微地展現他從早期師事李可染、傅抱石到創發獨立風格,「捨棄繁華,歸於樸厚」的藝事歷程。32歲的〈江湖同遊地分手自依依〉和〈寒林深處高僧多〉為張光賓現存最早的畫作,構圖及筆墨近似李可染,而李可染及傅抱石為光老藝專時期之老師,影響光老最大,故80歲以前之畫風可從此兩人探問消息。1979年之〈溪山清遠〉與〈溪山勝概〉,皆30餘年未面世的清潤小品,屬張光賓故宮時期之畫作,時有元四家王蒙之繁密與倪瓚之透明感,或因朝夕與元人畫作接席有關。

不少作品更為首次展出:1999年創作之〈結茆湖曲〉、〈王荊公詩意圖〉是焦墨畫法產生前,短暫嘗試的壓克力點彩作品;2006年草書〈三峽歌〉雖曾刊於圖錄,亦未展出過,是92歲時體氣充足時所書數篇草書聯屏之一。另,2006年〈丙戌焦墨山水十二屏〉峻秀壯麗,是「焦墨散點皴」時期屏組作品並草書繁密題識的代表,曾刊於圖錄,此次完整展出。2012年之〈蜀道難難於上青天冊〉,總長逾1米,氣勢恢弘、綿延不絕,可謂張光賓一生醞釀之藝境,為「焦墨排點皴法」的峰頂,亦是首次完整展出之巨作。

據杜三鑫說明,張光賓近半年來受病痛之苦,較少提筆,問及展名,他笑笑說:「想來想去只有『老而不死謂之賊』這一句,展題可以叫『老賊』。」這幽默自嘲,文化總會怎敢造次採用。數日過後,11月1日,光老說:「這幾天躺在床上想了很多,得到八個字」,他提起3、4個月未曾動的毛筆,寫下〈年華若夢,人生似錦〉草書四言聯一副,似有總結其過往生涯之意。「若夢」與「似錦」詞面置換,成為另一番生命風景,此八字深耐咀嚼、富哲思,確實是光老的人生況味。

張光賓於今年已應邀於鳳甲美術館、大同大學志光紀念館舉辦個展,每次展覽主軸皆有所別,亦有不少新作展出,勇猛精進的創作能量,令人感佩!「書與畫為終身事業,唯需盡其在我,力爭上游,遊心恬澹,順乎自然。」張光賓從心所悅,任自然,展現出獨特的山水語境。杜三鑫則言,觀此展〈年華若夢,人生似錦〉對聯精力充盈,問先前停筆3、4個月的張光賓何時再提筆,光老說「隨時都可以」,光老信心十足地預備繼續揮灑這似錦的人生!

中華文化總會「張光賓先生世紀書畫展」

張光賓2012年98歲〈蜀道難於上青天冊〉,65.7×1,032厘米,局部。此冊未曾完整展出過,為光老一生醞釀的藝境,也是91歲獨創「焦墨排點皴法」的峰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