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院校畢展‧青年學子放異彩



鳳凰花的季節來到,校園中又響起驪歌,在畢業典禮和舞會如火如荼地籌備同時,藝術院校各系的成果展也紛紛舉行了。

台灣藝術大學書畫藝術學系第三屆畢業展覽分為日間部、進修部、在職班三部分,各於5月下旬至6月間陸續在校內外展出。

日間部畢展於5月26日~6月1日在台藝大教學大樓的藝廊舉行,展場分為三個區塊,共展出27位同學百餘件作品(每人展出三件至六件),地下1樓的大觀藝廊為書法和篆刻,地下2樓的大漢藝廊和真善美藝廊為水墨畫作。是展名為「裹汁機」,藉由果汁機的功能意象,寓意書法、篆刻、水墨在融合現代藝術觀念後,便能「打出」充滿創意與個人風格的多元作品。書法方面,楷、行、草、篆、隸、籀、金文等皆備,多寫名家詩詞,亦有小楷寫《文心雕龍》等;其中,黃郁雯〈詠懷古蹟〉四聯屏(每屏120×45厘米)以深淺不一的墨色呈現斑剝之感,具實驗意味。篆刻作品形式活潑,如蔡侑達〈魂〉結合台灣史事與黑白照片;吳日仙〈風塵僕僕〉用一片片透明壓克力串起,組合成門簾模樣;又如游詠書〈非純註解之字,非純實用之版〉,繪衣服版型並綴以朱紅印章,最為特殊。畫作則風貌多樣,題材從傳統山水、工筆花鳥、寫生、肖像、水族世界到夢境奇想,難得的是不乏大尺幅作品,最大者為彭羽璿〈續〉三聯屏(共270×180厘米),繪林中老樹枝葉茂密、根鬚糾纏錯結。

進修部畢展「墨不默」先後於6月3日~8日在國父紀念館德明藝廊、9日~14日在台藝大書畫美術大樓舉行,共展出26位同學64件彩墨、書法、篆刻作品。6月7日的開幕茶會上,校長黃光男、美術學院院長羅振賢以及周澄、蔡友等教授皆出席予以鼓勵。是展形式中規中矩,畫作多表現平實技巧,此外有的可愛逗趣如陳威銘〈寶寶我愛你〉和〈童趣〉,有的寄託美好回憶與情思如王心宜〈摩天輪〉。書法作品多變體,如白政諺〈鳥蟲篆〉。篆刻作品僅有數件,其中陳玟婷〈木簡〉以書簡呈現,呂淑玲〈閒言茶語〉與茶葉包裝結合,具有創意。
而台藝大古蹟藝術修護學系,亦舉辦了「世守勿替」九十三級教學成果展,自5月31日至6月22日假台北縣藝文中心展出。展覽內容分為四大類:文化資產保存類是古蹟建築的田野調查紀錄,將其規格、形制、裝飾圖樣等逐一詳實登錄成冊及數位化,可供日後修繕使用;木雕類展出31件教授王慶臺與匠師洪耀輝、洪清課等師生作品,有座斗、雀替、員光等;彩繪類展出匠師陳穎派、陳文俊、陳敦仁等師生作品,含成品29件、粉本22件,主題包含人物故事、花鳥、博古;交趾剪黏類展出12件承襲洪坤福體系的徐明河師生作品,主題為博古、花鳥。古藝系於2000年成立,2007年增設研究所,至今四屆畢業生共百餘人,約有半數繼續在同領域碩士班深造,投入古蹟修護實作者尚在個位數。古藝系學科、術科並重,積極聘請傳統匠師授課,傳承台灣地區數百年來育成的建築文化之美,以及富含先民智慧的建築古法。
時代變遷,傳統藝術逐漸凋零,不只是人才培育不易,也缺乏社會環境的支持。以廟宇或古厝修護為例,往往在經費與時間的雙重壓力下,僅取現代建材或風格有別的中國製品濫竽充數,「修護」之後反而古意蕩然無存,變為一棟簡化過的嶄新建築。此種遺憾結果,也和政府尚未建立一套古蹟修護的證照系統不無關係,然而更重要的潛在因素,是文化觀念並未普及於大眾。古藝系助教白士謚表示,該系最關心之事並非畢業生會否踏入本行,而是使傳統文化之美在年輕一輩心中發芽,未來能植苗各處,或為師傳承,或融合現代形式與媒材加以延伸,生生不息,廣及社會。

古藝系的理念與努力,觀者可由成果展體會一二;然而在不久之前出爐的「九十五年度大學系所評鑑結果」中,古藝系被評為「待觀察」之等,理由之一為教授人數不足,對全台灣唯一的古蹟修護學系而言,不啻是不小打擊。古蹟藝術乃由民俗精華聚成,並非誕自學術殿堂;傳統匠師的專業技藝,只因為沒有高學歷的光環加冕便遭到排拒,評鑑制度完善與否,實值得當局重新考量。畢竟,文化豈能以齊頭式標準量化之?

另外,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九十七級的畢業展「未命名×進行式」從4月中旬開跑,一系列校內外展覽共四檔,於6月12日劃下圓滿句點。此屆畢展一改過去單純陳列作品的模式,參展者同時擔任策展人,每一檔由不同的團隊規畫,注重場地特性與展品組合的協調性。展覽先後於東吳大學城中校區游藝廣場、台大體育館(「Petit Fancy 8」動漫同人誌販售會)、竹圍工作室舉行,最後一檔則回到師大藝廊集中展出,6月7日下午的開幕茶會上, 美術系師生齊聚一堂,場面歡欣熱鬧。
師大藝廊1樓展示水彩、油畫,地下1樓則是水墨、篆刻(一件)、創意產品、電腦遊戲設定集、陶塑等等,內容多元,設計感強烈,表現出學子打破窠臼的企圖心與年輕活力。水墨作品共17組,以彩墨或膠彩為主,大多數作品顯見當代藝術概念的影響,跳脫了傳統花鳥、山水、人物描寫,畫面充滿想像空間。有的童趣盎然,如郭家伶〈造飛機〉。有的魔幻中帶俏皮,如張品慈〈自得〉三連作與〈靜臥的山巒〉。有的彷彿繪本,如方姿文〈悼念那個逝去的年華〉二屏,張雅婷〈腐生〉二連作與〈鹿之生命進行式〉三連作。有的意味深長,如劉文涵〈異‧童年三部曲〉,林珮如〈是什麼讓我們綁在一起卻又如此遙遠〉三屏、〈掙食〉三屏等。

時日短短的成果展,凝聚了學子數年來淬鍊所得的精華,展現出藝術新苗的生命力,令人期待青青嫩苗未來能繼續成長茁壯,蔚然成林。

【典藏古美術2008年07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