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甩賣」與「怪趨勢」

最近,傳媒中的幾項焦點訊息,包括香港匯豐銀行大裁「精英」及台灣報紙刊登的「亞洲大學排名」,似乎都與如今過度追求物質功利與科技文明息息相關;再加上今年春季拍賣,部分拍賣公司的「行銷內容」與「說詞」也令人嘆息和不解。忽然深深感嘆,人類進入21世紀科技物質文明極度發達的今天,最缺乏的肯定是真正能夠陶養性靈的「藝術人文素養」。

猶記得十幾、廿年前的1990年代西方資本主義社會,忽然在各大企業集團及大學院校中興起一股研習「東方禪學」的風氣,成了當時最熱門的「顯學」,企業主管、專業人才甚至科技理工類的學者,都對「禪學」趨之若鶩,最主要原因,就是西方社會驚覺過度的物質文明進化,反而使人類的生活形成一種心靈的空虛,成為物質文明侵蝕下的行屍走肉,因此才會想到藉由東方禪學的心靈淨化,來修正失衡的人類文明發展。而進入21世紀所謂「中國人的世紀」,華人世界反而一頭栽入了西方社會物質功利的淵藪,重蹈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忽略精神文明的覆轍,忘卻了數千、上萬年老祖宗遺留下來的豐沛藝術文化含量,成了面臨失去本來面目的迷途羔羊。

先說在台灣教育界引起廣泛討論的「亞洲大學排名」,台灣排名最前的「台灣大學」,落在香港與中國多所著名大學之後,有人不禁懷疑台灣教育部五年新台幣500億元提升台灣地區大學世界排名的計畫是否有效。平心而論,台灣教育的最大問題,在於對人文、藝術類別的忽視,尤其為了爭取海內外「排名」,學校就會鼓勵教師追求在「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SSCI」(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EI」(Engineering Index)……等期刊發表論文的數量,使得較易發表論文的領域主導了整個大學的研究和辦學傾向,不容易發表論文的領域就漸漸邊緣化,於是高等教育即產生功利導向而形成偏差,所謂「百年樹人」的全人教育宗旨,反而造成社會發展的不平衡現象。

以台灣的指標性大學「台灣大學」為例,在為《泰晤士報》彙整世界大學排行榜的QS機構網站上(www.topuniversities.com),分成人文、社會、科技、科學、生醫……等領域,為世界知名大學的各類發展分別排名,台灣大學的科技排名49、科學排名50、社會74、生醫84,而人文藝術類卻排不進百名,僅位列152,也就是說,台灣大學最迫切該提撥經費、爭取師資以加強發展的,就是不足的「人文藝術」。在台灣,雖然有不少獨立的藝術院校都有不錯的素質與辦學成績,但在台灣整體教育的發展力度與政策導向上,卻不在「受重視」的行列。當韓國的文化創意產業與泰國的「藝術經濟」引領國家向前發展之時,曾經位列亞洲四小龍第二的台灣,卻在這十幾年來原地踏步甚至退步,最大的問題,出在對人文藝術教育的不足,對「柔性國力」的忽視。

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台灣社會由上到下各個層面的功利化與庸俗化,大多數官員與民意代表的張牙舞爪、尸位素餐乃至貪污瀆職、賣官鬻爵,正是極度缺乏人文素養的明證,而各類媒體腥羶色的浮面感官刺激與爆料八卦風氣的蔓延,在各類「名嘴」的推波助瀾下更侵蝕了社會的文化層次。因此不禁要大聲呼籲,今後所有民意代表的參選與政府官員的任用,都必須先研修足夠的「藝術人文」學分,才能取得資格,或許對台灣這個被功利、八卦及政客小丑扭曲的社會形態才有真正的導正作用。

為了爭取「排名」而被扭曲的台灣高等院校系所的「全人教育」,在教育部五年500億計畫的誘引下,勢必將使台灣的大學及碩、博士教育更忽視藝術人文層面,在上位者若對此深遠的負面影響視若無睹、無動於衷,那麼台灣將會真正墜入「淺碟型」文化的膚淺發展。沒有藝術文化「柔性國力」的支撐,台灣又如何能奢望國際地位的提升?

4月22日的香港《蘋果日報》頭版,斗大的頭條標題異常醒目──「匯豐炒一百精英」,副標題是「大戶損手,私人銀行業務萎縮」。1983年成立的匯豐私人銀行,香港員工有一千二百人,對於客戶的最低資產要求為300萬美元,能夠進入這個銀行的員工一向被譽為香港銀行業的頂尖精英,但是這波金融海嘯,使匯豐私人銀行的富豪客戶們身家大舉縮水,投資意願大為降低,銀行業績因此大大下跌,於是香港匯豐私人銀行於4月21日發出內部郵件,決定裁員一百人,其中至少3成是中、高層主管甚至包括董事總經理在內,不少人年薪都超過100萬美元。投資性銀行或是專門服務高端富豪的私人銀行,在這波金融海嘯中受傷最重,原因無他,追逐暴利,竄得愈高,摔得愈重,銀行業的「高級理財專員」無財可理,自然得捲鋪蓋走人。在金融最為自由的香港,一日之間暴富赤貧早已司空見慣,更何況來勢洶洶的金融海嘯,當然會讓「投機」型金融行業一夕之間豬羊變色,更明確的驗證了短線功利主義的高風險性。而由於「華爾街投機型態」在金融市場的坍塌,連帶也波及抄襲「華爾街型態」的投機性藝術市場,這一招過度包裝商品的套路,也使風光兩年的華人當代藝術市場失色,更使操作套路的部分藝術拍賣業者炒作投機的本質「原形畢露」。

這波春拍,中國某家拍場竟然出現「甩賣」中國當代藝術品的宣傳,嚴重破壞了多位藝術性不差的年輕當代藝術家的市值,更令已面臨衝擊的當代藝術市場雪上加霜。這個拍場文宣上的「甩賣」語詞,如對某當紅藝術家的拍品寫道「本次推出為了適應市場,估價僅為某某萬元」,該拍品估價比去年春拍降了45%;又如「其他藝術家的大尺幅作品也報出了極其誘人的價格」云云,只見所列舉的當代藝術家,市值縮水縮得慘不忍睹。這類拍賣公司對藝術家來說,真是「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市場瘋狂時,將市值頂得漫天高,一碰上不景氣,立即「賤賣出清」,這種毫無市場行情概念與責任的作法,簡直就把藝術品當作菜市場的青菜蘿蔔般叫賣,這種粗劣的市場操作,不但無視藝術家與藝術品的藝術本質,更不顧在此拍場買過這些藝術家作品的收藏家其權益與感受,充分顯示了中國當代藝術市場環境中粗糙與脫序的憂慮。這類「甩賣」藝術品的行徑,拍賣同業們或中國拍賣協會難道真要「噤聲」?若此風一開,無人撻伐,那中國當代藝術市場的亂局將永無寧日也!

這兩年來,有一種「操作」手段是這樣的,例如某位程度不錯的畫家具有歐美市場,總能在歐美畫廊辦展,某拍場就到海外畫廊的此畫家個展上訂購展品,假設購買時一張油畫人民幣30萬元,過了半年即將之列為自己拍場的拍品,預估價竟一躍至人民幣80萬元,然後要求此畫家自己「護盤」買回,意思是「幫此畫家提升市值」,此畫家不願意涉入如此粗劣的操作而拒絕,得罪了此拍場,於是,此畫家的作品就被此拍場列為「甩賣」名單,刻意破壞市場行情來「教訓」藝術家,這種「霸權」心態,確實讓不少藝術家啞吧吃黃蓮。不過,若要使中國當代藝術市場能儘快步入正軌而長遠良性發展,對於類似某拍場要求藝術家「護盤」作價的操作手段,藝術家們就必須有說「不」的勇氣,否則,將成為藝術市場真正的犧牲者,這點,藝術家們不可不深思!

另外一則拍場說詞,也令人費解。因為金融海嘯影響,各家拍場開源節流、保守因應是無可厚非的策略,所以拍品減少、成交額降低乃至拍賣圖錄回歸平實,這都是正常的現象。然而,某家西方拍賣行因這幾年經營策略問題及各項開銷過大,導致不少虧損,今年春拍不但拍品大幅縮減,連拍賣圖錄印量據說也只剩以前的三分之一,導致許多藏家買主及媒體無圖錄參考而抱怨連連,面對這種窘境,據說此拍賣行洋人高層的說詞竟然是「藝術品拍賣的圖錄將會淘汰,因為從網路上查閱拍品將是未來藝術品拍賣業的趨勢。」果然有不少客戶拿不到圖錄,詢問原因時都被告知拍賣公司有電子圖錄可供網上參閱,令不少客戶為之氣結。就連此拍賣公司員工都私下表示,不能理解總公司洋人決策者的心態。

這個「以電子圖錄提供拍品參閱是未來拍賣行業趨勢」的說法,不禁令人質疑是否是為了掩飾這幾年經營策略不當以致公司業績受損的障眼法?因為這種說詞起碼有幾個問題待釐清:

一、「趨勢」的形成,是一種漸進式經驗和需求的累積,並且大前提是必須獲得大多數消費者的認同,而此拍賣行的這種說詞,之前從未聽聞,卻突然冒出,不禁令人納悶,甚至懷疑該公司高層是為了掩飾因決策不當造成公司虧損所硬拗出來的煙霧彈。至少,在目前兩岸三地的拍賣行業中,沒有聽說過哪家拍賣行有過這樣的說法,此西方拍賣業者的「趨勢認知」,充其量只能說是自己公司在文宣策略上的形式改變而已,冠之以「趨勢」,未免太高估自己的影響力了。

二、今年春拍之前,此拍賣行一向在拍賣圖錄製作上包裝堂皇,各項宣傳、布展花費也出手闊綽,事隔半年,卻忽然策略大轉變,從最重視實體宣傳的方式反其道而行,並傳出「拍賣圖錄已非未來趨勢」之說;若「趨勢」之說成立,那該拍賣行豈不是否定了之前所有的宣傳模式,打了自己一巴掌?那過去習慣參閱拍賣圖錄的客戶,豈不是成了跟不上趨勢潮流的老古板?若這些客戶不認同上網參閱拍品,甚至不會或沒時間上網而因此流失,該拍賣行的決策者是否該負責?還是不在乎?

三、「電子書」是一種新興閱讀方式,以文字為主者確實帶來方便,但對喜好閱讀者其實仍非主要方式,平面實體書籍才是主流。拍賣圖錄以圖片為主,網上參閱固然可以放大細觀,但終究不是實物,尤其書畫文物,在上手細審之外,更需要能隨時翻閱的圖錄以供查察。若以電子圖像作為「未來趨勢」之說成立,那實體拍賣會根本不須舉辦,只要進行「網拍」即可,那豈不更節省成本?若把此「趨勢」之說放大解釋,那博物館、美術館也不必辦展覽、出圖錄了,通通用電腦解決,「網上展覽」即可。

四、前兩年藝術文物市場行情大好之時,各家拍賣公司動輒十來本拍賣圖錄、數千件拍品的規模確實也引起藏家買主困擾,所以拍賣行幾乎都加印小型的圖錄以使藏家買主便於攜帶入場競拍,這種拍品與圖錄數量確實是過了頭,所以今年春天以來,各家拍場的拍品量大降,圖錄製作也恢復平實,才又回歸了正常。也就是說,「過」與「不及」都不是正軌,唯有「中道」才是正途。拍品過多,圖錄過重,容易生厭,固然不適合;但若簡化成不需要拍賣圖錄而強言「電子圖錄」是未來趨勢,則又太不切實際,甚至太脫離現實了。

今年春拍,所有拍賣行業幾乎都以保守因應,但經過這兩個月的觀察,似乎又並非那麼悲觀,繼3月、4月的紐約春拍和香港蘇富比春拍表現穩健之後,5月中上旬的倫敦春拍也成績不差,5月12日的紐約佳士得中國瓷器工藝品拍賣,189件拍品成交151件,成交金額637萬1,375英鎊(約人民幣6,750萬元),以件數計成交率為80%,以金額計,成交率更高達95%。倫敦蘇富比中國瓷器工藝品拍賣,245件拍品成交159件,成交額388萬6,175英鎊(約人民幣4,170萬元),以件數計成交率約65%,以金額計為73%。雖然沒有像這幾年有高價拍品撐腰,但整體買氣反而穩健。而之所以部分拍賣公司會有較令人費解的說詞與動作,只能說是個別公司在經營手段上出了問題,才會在金融海嘯中受創較重,並不足以代表市場全貌;反觀穩扎穩打、正軌經營的拍賣業者就一如既往,正常進行,正常徵件,正常招商,正常宣傳。雖然今年春天沒有什麼「高價」拍品引起話題,但在沒有「過度包裝」的壓力與盲從下反而顯得「清新」許多。

藝術文物市場本就隨著經濟現狀而起起伏伏,1997年香港回歸,2003年「非典」肆虐……影響比這次金融海嘯不遑多讓,但當時似乎都沒有出現「甩賣」藝術家作品或「電子圖錄是趨勢」的怪象。其實原因無他,一則中國當代藝術品炒作失當,二則過度包裝拍品以求高價售出的策略失靈。事實就是事實,決策與手段失敗了,就須勇於承擔,藝術市場的消費者心中自有一把尺,藝術產業應該追求長遠而正規的市場發展才是正道,「甩賣」者只會甩出自身的庸俗與不智,侈談「趨勢」者也只突顯了自己對藝術市場的淺薄認知。

【典藏古美術2009年06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