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甩賣」與「怪趨勢」

最近,傳媒中的幾項焦點訊息,包括香港匯豐銀行大裁「精英」及台灣報紙刊登的「亞洲大學排名」,似乎都與如今過度追求物質功利與科技文明息息相關;再加上今年春季拍賣,部分拍賣公司的「行銷內容」與「說詞」也令人嘆息和不解。忽然深深感嘆,人類進入21世紀科技物質文明極度發達的今天,最缺乏的肯定是真正能夠陶養性靈的「藝術人文素養」。

猶記得十幾、廿年前的1990年代西方資本主義社會,忽然在各大企業集團及大學院校中興起一股研習「東方禪學」的風氣,成了當時最熱門的「顯學」,企業主管、專業人才甚至科技理工類的學者,都對「禪學」趨之若鶩,最主要原因,就是西方社會驚覺過度的物質文明進化,反而使人類的生活形成一種心靈的空虛,成為物質文明侵蝕下的行屍走肉,因此才會想到藉由東方禪學的心靈淨化,來修正失衡的人類文明發展。而進入21世紀所謂「中國人的世紀」,華人世界反而一頭栽入了西方社會物質功利的淵藪,重蹈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忽略精神文明的覆轍,忘卻了數千、上萬年老祖宗遺留下來的豐沛藝術文化含量,成了面臨失去本來面目的迷途羔羊。

先說在台灣教育界引起廣泛討論的「亞洲大學排名」,台灣排名最前的「台灣大學」,落在香港與中國多所著名大學之後,有人不禁懷疑台灣教育部五年新台幣500億元提升台灣地區大學世界排名的計畫是否有效。平心而論,台灣教育的最大問題,在於對人文、藝術類別的忽視,尤其為了爭取海內外「排名」,學校就會鼓勵教師追求在「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SSCI」(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EI」(Engineering Index)……等期刊發表論文的數量,使得較易發表論文的領域主導了整個大學的研究和辦學傾向,不容易發表論文的領域就漸漸邊緣化,於是高等教育即產生功利導向而形成偏差,所謂「百年樹人」的全人教育宗旨,反而造成社會發展的不平衡現象。

以台灣的指標性大學「台灣大學」為例,在為《泰晤士報》彙整世界大學排行榜的QS機構網站上(www.topuniversities.com),分成人文、社會、科技、科學、生醫……等領域,為世界知名大學的各類發展分別排名,台灣大學的科技排名49、科學排名50、社會74、生醫84,而人文藝術類卻排不進百名,僅位列152,也就是說,台灣大學最迫切該提撥經費、爭取師資以加強發展的,就是不足的「人文藝術」。在台灣,雖然有不少獨立的藝術院校都有不錯的素質與辦學成績,但在台灣整體教育的發展力度與政策導向上,卻不在「受重視」的行列。當韓國的文化創意產業與泰國的「藝術經濟」引領國家向前發展之時,曾經位列亞洲四小龍第二的台灣,卻在這十幾年來原地踏步甚至退步,最大的問題,出在對人文藝術教育的不足,對「柔性國力」的忽視。

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台灣社會由上到下各個層面的功利化與庸俗化,大多數官員與民意代表的張牙舞爪、尸位素餐乃至貪污瀆職、賣官鬻爵,正是極度缺乏人文素養的明證,而各類媒體腥羶色的浮面感官刺激與爆料八卦風氣的蔓延,在各類「名嘴」的推波助瀾下更侵蝕了社會的文化層次。因此不禁要大聲呼籲,今後所有民意代表的參選與政府官員的任用,都必須先研修足夠的「藝術人文」學分,才能取得資格,或許對台灣這個被功利、八卦及政客小丑扭曲的社會形態才有真正的導正作用。

為了爭取「排名」而被扭曲的台灣高等院校系所的「全人教育」,在教育部五年500億計畫的誘引下,勢必將使台灣的大學及碩、博士教育更忽視藝術人文層面,在上位者若對此深遠的負面影響視若無睹、無動於衷,那麼台灣將會真正墜入「淺碟型」文化的膚淺發展。沒有藝術文化「柔性國力」的支撐,台灣又如何能奢望國際地位的提升?

4月22日的香港《蘋果日報》頭版,斗大的頭條標題異常醒目──「匯豐炒一百精英」,副標題是「大戶損手,私人銀行業務萎縮」。1983年成立的匯豐私人銀行,香港員工有一千二百人,對於客戶的最低資產要求為300萬美元,能夠進入這個銀行的員工一向被譽為香港銀行業的頂尖精英,但是這波金融海嘯,使匯豐私人銀行的富豪客戶們身家大舉縮水,投資意願大為降低,銀行業績因此大大下跌,於是香港匯豐私人銀行於4月21日發出內部郵件,決定裁員一百人,其中至少3成是中、高層主管甚至包括董事總經理在內,不少人年薪都超過100萬美元。投資性銀行或是專門服務高端富豪的私人銀行,在這波金融海嘯中受傷最重,原因無他,追逐暴利,竄得愈高,摔得愈重,銀行業的「高級理財專員」無財可理,自然得捲鋪蓋走人。在金融最為自由的香港,一日之間暴富赤貧早已司空見慣,更何況來勢洶洶的金融海嘯,當然會讓「投機」型金融行業一夕之間豬羊變色,更明確的驗證了短線功利主義的高風險性。而由於「華爾街投機型態」在金融市場的坍塌,連帶也波及抄襲「華爾街型態」的投機性藝術市場,這一招過度包裝商品的套路,也使風光兩年的華人當代藝術市場失色,更使操作套路的部分藝術拍賣業者炒作投機的本質「原形畢露」。

這波春拍,中國某家拍場竟然出現「甩賣」中國當代藝術品的宣傳,嚴重破壞了多位藝術性不差的年輕當代藝術家的市值,更令已面臨衝擊的當代藝術市場雪上加霜。這個拍場文宣上的「甩賣」語詞,如對某當紅藝術家的拍品寫道「本次推出為了適應市場,估價僅為某某萬元」,該拍品估價比去年春拍降了45%;又如「其他藝術家的大尺幅作品也報出了極其誘人的價格」云云,只見所列舉的當代藝術家,市值縮水縮得慘不忍睹。這類拍賣公司對藝術家來說,真是「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市場瘋狂時,將市值頂得漫天高,一碰上不景氣,立即「賤賣出清」,這種毫無市場行情概念與責任的作法,簡直就把藝術品當作菜市場的青菜蘿蔔般叫賣,這種粗劣的市場操作,不但無視藝術家與藝術品的藝術本質,更不顧在此拍場買過這些藝術家作品的收藏家其權益與感受,充分顯示了中國當代藝術市場環境中粗糙與脫序的憂慮。這類「甩賣」藝術品的行徑,拍賣同業們或中國拍賣協會難道真要「噤聲」?若此風一開,無人撻伐,那中國當代藝術市場的亂局將永無寧日也!

這兩年來,有一種「操作」手段是這樣的,例如某位程度不錯的畫家具有歐美市場,總能在歐美畫廊辦展,某拍場就到海外畫廊的此畫家個展上訂購展品,假設購買時一張油畫人民幣30萬元,過了半年即將之列為自己拍場的拍品,預估價竟一躍至人民幣80萬元,然後要求此畫家自己「護盤」買回,意思是「幫此畫家提升市值」,此畫家不願意涉入如此粗劣的操作而拒絕,得罪了此拍場,於是,此畫家的作品就被此拍場列為「甩賣」名單,刻意破壞市場行情來「教訓」藝術家,這種「霸權」心態,確實讓不少藝術家啞吧吃黃蓮。不過,若要使中國當代藝術市場能儘快步入正軌而長遠良性發展,對於類似某拍場要求藝術家「護盤」作價的操作手段,藝術家們就必須有說「不」的勇氣,否則,將成為藝術市場真正的犧牲者,這點,藝術家們不可不深思!

另外一則拍場說詞,也令人費解。因為金融海嘯影響,各家拍場開源節流、保守因應是無可厚非的策略,所以拍品減少、成交額降低乃至拍賣圖錄回歸平實,這都是正常的現象。然而,某家西方拍賣行因這幾年經營策略問題及各項開銷過大,導致不少虧損,今年春拍不但拍品大幅縮減,連拍賣圖錄印量據說也只剩以前的三分之一,導致許多藏家買主及媒體無圖錄參考而抱怨連連,面對這種窘境,據說此拍賣行洋人高層的說詞竟然是「藝術品拍賣的圖錄將會淘汰,因為從網路上查閱拍品將是未來藝術品拍賣業的趨勢。」果然有不少客戶拿不到圖錄,詢問原因時都被告知拍賣公司有電子圖錄可供網上參閱,令不少客戶為之氣結。就連此拍賣公司員工都私下表示,不能理解總公司洋人決策者的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