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藝術園區生態大地震
今年北京各大藝術區,將再面臨「拆遷」問題。從草場地、北杲到黑橋藝術園區,都面臨重新規畫拆遷的境地。已經落地生根的畫廊與藝術家,該何去何從?他們,為什麼要面臨拆遷搬家的命運?
在歐美的藝術首都,藝術區不斷隨著都市發展而長年進行大規模搬遷。主要原因在於房價以及藝術人口的遷入,帶給當地經濟與消費結構上的改變,導致藝術區房價迅速攀升,最後被迫遷移到偏遠的郊區。這樣的大規模遷移行動似乎已經成為藝術圈不斷重演的定律。例如紐約的SOHO區在90年代房價暴漲後,藝術家遷移到靠近肉販市場附近的雀兒喜(Chelsea),形成目前朝拜藝術人口鼎盛的畫廊區。然而隨著畫廊生意的蓬勃發展,雀兒喜房價再度騰升,藝術家又再度被迫搬遷到了威廉士堡(Williamsburg)。藝術區在經濟結構一次又一次的改變下,藝術聚落以及人口也一直沒有停止改變版圖。這樣的情況在北京也有相同的境遇,只不過藝術區形成的結構背景稍微不同。目前的北京藝術園區,在政府大力提倡「文化創意產業改造計畫」的前提下,面臨了前所未有的窘境,進退兩難。
從未停止過的鬥爭
近一年來,各種輿論媒體對北京朝陽區的多家藝術區給予了高度關注。面對城市規畫大旗下的各種拆遷改造,藝術家的生存問題,在城市化進程以及官商利益的面前變得脆弱無力。
1995年圓明園畫家村被迫解散。2004年798藝術區面臨政府規畫拆遷,經過藝術家的努力和各種協調,798成為政府承認的文化創意園。2006年,宋莊被評為「北京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而在此之前,宋莊也面臨過房屋拆遷的問題。自2009年上半年開始,將府、索家村、東營、創意正陽等區,在朝陽區東北部城鄉接合處興起的十幾個藝術區都面臨拆遷,這些地區涉及千餘名藝術家。這是最大規模的一次藝術區拆遷改造事件。
當代藝術在中國發展的三十多年歷史,也是藝術家們不斷尋找自己棲身之所的歷程。從城市退居到城鄉,為的是有安靜的創作環境,有相對低廉的生活成本。藝術家的入住使普通的村莊、破敗的工廠遠近聞名,並帶來客觀的經濟收入。然而在城市化進程的大浪中,在房地產業巨大的利益面前,在強大的商業資本運作面前,對藝術家們來說,更多的是難以抗拒的困頓。
國門形象改造,藝術區遭殃
大望京村地處機場高速、京密路延線,緊鄰望京核心區,毗鄰電子城功能區,是國門之鄉—崔各莊鄉轄區唯一一個在五環以內的村,是首都國門路上的重要城市形象節點,屬於典型的城鄉結合處地區。全村有戶籍人口2998人、1692戶,其中居民人口2100人,農民898人。流動人口就有3萬多人,大概是戶籍人口的10倍。
2010年1月12日,北京市朝陽區第十四屆人代會第五次會議開幕,會上透露,春節前後就啟動大望京商務區地標建築建設。崔各莊鄉副鄉長胡振儉向記者介紹,大望京村面積達105.6公頃,位於北京市「國門」,也就是北京首都機場區的形象地帶,村民多以出租房為生。拆遷改造前,這裡垃圾成堆,生活環境很差。 崔各莊改造問題,歷史由來已久。八○年代以來,由於該地區多次經歷徵地轉居轉工,因而積累了一些如房屋老舊、外遷掛靠戶多、流動人口集居等歷史問題;村民兒女衍生,違法建設頻繁,農民增收艱難,基礎設施老化、用電緊張、供水困難,道路髒亂、交通擁擠,治安條件較差,有線、網線保障難,生活條件比較簡陋艱苦。
據瞭解,完成拆遷的大望京村,如今已經拉開環境整治的大幕,在這方105.6公頃的土地上,將出現64公頃的綠地及道路,剩餘的41.6公頃土地將建設商業金融、文化娛樂、市政設施等。據瞭解,今年9月下旬將完成大望京村環境整治工作,之後一個可見的目標,就是在原址打造成首都國門路上重要的城市形象節點,重塑新景觀。大望京計畫所危及到的範圍,包含草場地、北杲、黑橋等藝術區。
「草場地」狀態報告
草場是繼798之後最具代表性的藝術區之一。各大畫廊、藝術機構、藝術家工作室散落於草場地,不像798、酒廠、環鐵等藝術區那樣或老廠房改建,或有投資、有規模、有規畫地建設而成。草場地是自發形成,所以有人將其中的各個藝術機構比喻為「散落其中的珍珠」,落戶於此的藝術機構和藝術家工作室中不乏國內外的佼佼者。
據筆者走訪詢問,目前草場地的畫廊業者,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種態度。心態平和、繼續觀望者如空白空間、Boers-li、馬芝安畫廊、香格納畫廊以及日本的三瀦畫廊等,均表示近兩三年內應該不會被拆毀,目前一切事務照常,還沒有搬遷的打算。也有很多畫廊未雨綢繆準備積極的應對,北京現在畫廊已經著手準備將畫廊搬遷回原先工體舊址;還有前波畫廊、荔空間等也積極應對。其中,有某位荷蘭籍女士,正搜集各種證據替草場地藝術家,與崔各莊村長共同和開發商協商,希望找出最佳的方案。
面對藝術區的拆遷,不管是畫廊還是藝術家都面臨著重大的損失,不少畫廊已經簽付10年,甚至20年的租金。租金以及搬遷帶來的損失,是否會有業主亦或開發商進行賠償,一切尚未明朗。更重要的是,眾多機構和藝術家一同努力走到今天,已經將草場地打造成為當今中國當代藝術界著名品牌之一,如果不復存在,將是藝術界的重大損失。
眾多藝術區拆遷,藝術家何去何從
在798藝術區成為北京奧運會重點遊覽觀光之地時,似乎文化產業基地概念成為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模式。今天的北京擁有眾多的藝術村或藝術區,北至昌平上苑,西至香山,東到宋莊,甚至順義、懷柔都有藝術區存在。據悉,昌平區政府正在改造上苑五個藝術家村,希望吸引更多藝術家入駐。海澱區政府在支持藝術中關村國際博覽會的同時,也在想方設法恢復早期圓明園畫家村的輝煌。但這些人為規畫打造的藝術區,卻失去了由藝術家自發形成的生命力和創造力。
二十年前的圓明園畫家村,早已成為紙上的記憶。回憶總是美好的,當年的辛酸和苦悶已經成為年輕一代藝術家的談資與榜樣。時光一去不返,然而今天當代藝術生態的境地,在政府不斷改革的政策當前依舊脆弱不堪,「草場地狀態」的猶豫不定,影響的層面不只攸關畫廊與藝術家的立足之地,更牽動了未來各家畫廊在營運上面對政策的信任度。北京各大藝術區的拆遷計畫,值得北京政府與當地居民、業者,努力找出最大公約數,維持這難得的品牌。
【典藏今藝術2010年02月號】
在歐美的藝術首都,藝術區不斷隨著都市發展而長年進行大規模搬遷。主要原因在於房價以及藝術人口的遷入,帶給當地經濟與消費結構上的改變,導致藝術區房價迅速攀升,最後被迫遷移到偏遠的郊區。這樣的大規模遷移行動似乎已經成為藝術圈不斷重演的定律。例如紐約的SOHO區在90年代房價暴漲後,藝術家遷移到靠近肉販市場附近的雀兒喜(Chelsea),形成目前朝拜藝術人口鼎盛的畫廊區。然而隨著畫廊生意的蓬勃發展,雀兒喜房價再度騰升,藝術家又再度被迫搬遷到了威廉士堡(Williamsburg)。藝術區在經濟結構一次又一次的改變下,藝術聚落以及人口也一直沒有停止改變版圖。這樣的情況在北京也有相同的境遇,只不過藝術區形成的結構背景稍微不同。目前的北京藝術園區,在政府大力提倡「文化創意產業改造計畫」的前提下,面臨了前所未有的窘境,進退兩難。
從未停止過的鬥爭
近一年來,各種輿論媒體對北京朝陽區的多家藝術區給予了高度關注。面對城市規畫大旗下的各種拆遷改造,藝術家的生存問題,在城市化進程以及官商利益的面前變得脆弱無力。
1995年圓明園畫家村被迫解散。2004年798藝術區面臨政府規畫拆遷,經過藝術家的努力和各種協調,798成為政府承認的文化創意園。2006年,宋莊被評為「北京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而在此之前,宋莊也面臨過房屋拆遷的問題。自2009年上半年開始,將府、索家村、東營、創意正陽等區,在朝陽區東北部城鄉接合處興起的十幾個藝術區都面臨拆遷,這些地區涉及千餘名藝術家。這是最大規模的一次藝術區拆遷改造事件。
當代藝術在中國發展的三十多年歷史,也是藝術家們不斷尋找自己棲身之所的歷程。從城市退居到城鄉,為的是有安靜的創作環境,有相對低廉的生活成本。藝術家的入住使普通的村莊、破敗的工廠遠近聞名,並帶來客觀的經濟收入。然而在城市化進程的大浪中,在房地產業巨大的利益面前,在強大的商業資本運作面前,對藝術家們來說,更多的是難以抗拒的困頓。
國門形象改造,藝術區遭殃
大望京村地處機場高速、京密路延線,緊鄰望京核心區,毗鄰電子城功能區,是國門之鄉—崔各莊鄉轄區唯一一個在五環以內的村,是首都國門路上的重要城市形象節點,屬於典型的城鄉結合處地區。全村有戶籍人口2998人、1692戶,其中居民人口2100人,農民898人。流動人口就有3萬多人,大概是戶籍人口的10倍。
2010年1月12日,北京市朝陽區第十四屆人代會第五次會議開幕,會上透露,春節前後就啟動大望京商務區地標建築建設。崔各莊鄉副鄉長胡振儉向記者介紹,大望京村面積達105.6公頃,位於北京市「國門」,也就是北京首都機場區的形象地帶,村民多以出租房為生。拆遷改造前,這裡垃圾成堆,生活環境很差。 崔各莊改造問題,歷史由來已久。八○年代以來,由於該地區多次經歷徵地轉居轉工,因而積累了一些如房屋老舊、外遷掛靠戶多、流動人口集居等歷史問題;村民兒女衍生,違法建設頻繁,農民增收艱難,基礎設施老化、用電緊張、供水困難,道路髒亂、交通擁擠,治安條件較差,有線、網線保障難,生活條件比較簡陋艱苦。
據瞭解,完成拆遷的大望京村,如今已經拉開環境整治的大幕,在這方105.6公頃的土地上,將出現64公頃的綠地及道路,剩餘的41.6公頃土地將建設商業金融、文化娛樂、市政設施等。據瞭解,今年9月下旬將完成大望京村環境整治工作,之後一個可見的目標,就是在原址打造成首都國門路上重要的城市形象節點,重塑新景觀。大望京計畫所危及到的範圍,包含草場地、北杲、黑橋等藝術區。
「草場地」狀態報告
草場是繼798之後最具代表性的藝術區之一。各大畫廊、藝術機構、藝術家工作室散落於草場地,不像798、酒廠、環鐵等藝術區那樣或老廠房改建,或有投資、有規模、有規畫地建設而成。草場地是自發形成,所以有人將其中的各個藝術機構比喻為「散落其中的珍珠」,落戶於此的藝術機構和藝術家工作室中不乏國內外的佼佼者。
據筆者走訪詢問,目前草場地的畫廊業者,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種態度。心態平和、繼續觀望者如空白空間、Boers-li、馬芝安畫廊、香格納畫廊以及日本的三瀦畫廊等,均表示近兩三年內應該不會被拆毀,目前一切事務照常,還沒有搬遷的打算。也有很多畫廊未雨綢繆準備積極的應對,北京現在畫廊已經著手準備將畫廊搬遷回原先工體舊址;還有前波畫廊、荔空間等也積極應對。其中,有某位荷蘭籍女士,正搜集各種證據替草場地藝術家,與崔各莊村長共同和開發商協商,希望找出最佳的方案。
面對藝術區的拆遷,不管是畫廊還是藝術家都面臨著重大的損失,不少畫廊已經簽付10年,甚至20年的租金。租金以及搬遷帶來的損失,是否會有業主亦或開發商進行賠償,一切尚未明朗。更重要的是,眾多機構和藝術家一同努力走到今天,已經將草場地打造成為當今中國當代藝術界著名品牌之一,如果不復存在,將是藝術界的重大損失。
眾多藝術區拆遷,藝術家何去何從
在798藝術區成為北京奧運會重點遊覽觀光之地時,似乎文化產業基地概念成為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模式。今天的北京擁有眾多的藝術村或藝術區,北至昌平上苑,西至香山,東到宋莊,甚至順義、懷柔都有藝術區存在。據悉,昌平區政府正在改造上苑五個藝術家村,希望吸引更多藝術家入駐。海澱區政府在支持藝術中關村國際博覽會的同時,也在想方設法恢復早期圓明園畫家村的輝煌。但這些人為規畫打造的藝術區,卻失去了由藝術家自發形成的生命力和創造力。
二十年前的圓明園畫家村,早已成為紙上的記憶。回憶總是美好的,當年的辛酸和苦悶已經成為年輕一代藝術家的談資與榜樣。時光一去不返,然而今天當代藝術生態的境地,在政府不斷改革的政策當前依舊脆弱不堪,「草場地狀態」的猶豫不定,影響的層面不只攸關畫廊與藝術家的立足之地,更牽動了未來各家畫廊在營運上面對政策的信任度。北京各大藝術區的拆遷計畫,值得北京政府與當地居民、業者,努力找出最大公約數,維持這難得的品牌。
【典藏今藝術2010年02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