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屆國家文藝獎莊靈專訪

為獎勵具持續累積性之傑出貢獻藝文工作者,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自1997年開始辦理「國家文藝獎」,今年在經歷長達七個多月之評審過程,「國家文藝獎」於6月27日,由國藝會董事長施振榮正式公布第15屆得獎者,分別為:戲曲導演李小平、電影導演張作驥、小說家陳若曦、攝影家莊靈、歌劇藝術家曾道雄(以上係按姓氏筆畫排序)。攝影家莊靈的攝影創作取得人文紀實與現代美學的平衡;引進歐美現代影像及影劇思潮,編撰《攝影新聞》、《攝影藝術散論》。長年凝聚攝影界力量,成立台灣攝影文化協會,策畫台灣攝影博物館,以及保存台灣歷史影像資產等卓越貢獻獲獎。

介紹莊靈,難以省略其書香世家的淵源背景,莊靈的父親為前國立故宮副院長—莊嚴(當代書法家兼書畫鑑定家),抗戰時期奉命護送國寶從貴州、四川到過洋的台灣,莊靈形容其童年是一段「隨著國寶流浪的回憶」,他與其三位兄長分自於攝影、中國美術史、文學、藝術創作皆有極高的造詣,難以否認便是從小文物耳濡目染下的影響。而出沒於家中廳堂父親的友人,則是帶來另一文藝啟發的軟性影響,攝影家郎靜山幾乎每年探訪莊嚴,清瘦的身形與一襲長衫,偶而捎來幾張充溢中國傳統畫意底韻的攝影作品,那是幼年莊靈驚嘆嚮往的境地。另一位啟蒙者則是父親的同事—譚旦冏,由於他在抗戰時期使用攝影紀錄四川工藝產製實況,對於攝影相關技術相當熟稔,北溝時期中央文館處庫房外的木造攝影室便是由他掌理,幼年莊靈與攝影的初識,便是穿梭於夾掛文物底片顯影的攝影室中。

象徵攝影師起點的「第一張照片」,1953年當時就讀台中一中的莊靈即將啟程前往獅頭山畢業旅行,譚先生大方出借了YASHICA.D型120雙眼方盒子相機,莊靈置入自己辛苦積掙的零用錢買的三卷黑白底片。當他再到沖洗店拿取照片,前兩卷底片顯影諸多不明就裡的雜訊,而第三卷卻在雜訊中突出了一張清晰的顯影—獅頭山的山道上,四位同學在熠熠的逆光中記錄了這趟青春行旅,這張唯一的「好照片」增添了少年莊靈的信心,讓他毅然踏入攝影直至今日。1956年莊靈考取台視擔任攝影記者,長達24年的記者生涯,除了工作上的攝影,莊靈沒有間斷攝影創作,攝影對他而言具有重現事物原貌的屬性,而記者工作所反映對「紀實」的追探,真實的美感並非在矯飾與虛妄中覓得,而是內在自然、純真期待那偶遇剎那的一瞥。

獲得國家文藝獎肯定,莊靈除了感謝,念茲在茲的仍是台灣攝影環境的不足,呼籲政府能重視專業攝影博物館的成立、攝影教育體系逐漸被忽視與邊緣化的現況、另外持續辦理有組織和規模的攝影藝術節,多管齊下才可能活化健全台灣攝影的現況,這是莊靈的心願,也是他最放不下的重擔。

第15屆國家文藝獎莊靈專訪
第15屆得獎者攝影師莊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