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思議的裸材 聆聽材質之聲—山下保博的建築
來吧,來修補天地吧,泥濘的女兒,別哀嘆了,和白流的淚水道再見……人們只能,人們起身。 —〈讓我們來修補天地〉,《泛YAPONIA民間故事—摸彩比丘尼譚》
冬季的尾聲,台灣海筆子劇團於新店溪畔的溪洲部落上演《泛YAPONIA民間故事—摸彩比丘尼譚》帳篷劇,劇中以泛YAPONIA之境,這塊掙扎、努力保持平衡的土地,暗喻日本於「311」震後受創的東北土地的破碎與重生,也促使人重新思索土地與人類的共生關係。這般省思人與自然的互存關係,也更直接帶入建築建構的思考當中,建築師山下保博以專研建築材質著名,注重從最細微的材料研發到建築構法,創造出眾多具巧思的小住宅作品。近期為其新書《山下保博 -聆聽材質的聲音》(Atelier Tekuto–Listen to the Materials)出版訪台,他表示從18世紀以來人們從皇權的手中釋放了自由,經濟不再被貴族把持與中產階級的興起,世界便落入經濟優先主義(economism)的導向,日本在「311」地震後土地與心靈的重創,使經濟導向、一味追求全球化與經濟成就的價值遭受巨大的懷疑與挑戰,卻使在地、土地與自然精神被喚醒,也重繪未來居住藍圖的想像。
返古,點亮材質之燈
此時此刻,全球面臨價值觀的岔路口,狄更斯 (Charles Dickens)口中最好與最壞的時代,輪迴般的回返,無論人們如何選邊,仍抵擋不住兩極化的降臨。時代的驟變總會激發反省的力量,山下作品中著重低限、手工、環境議題的省思探詢,對照於19世紀工業革命興起的初期羅斯金(John Ruskin)強調工業化扼殺了藝術,主張要向自然學習,並以《建築七燈》(The Seven Lamps of Architecture)點起面對建築工業化浪潮的醒燈,這七道由羅斯金點亮的光芒,肩負了時代的使命,從19世紀回望今日山下保博的建築,他將建築放置入回應全球性議題的脈絡中,舉凡如災變、氣候變遷與社會行動等,並以材質研究與空間的辯證回應這些當代議題,將材質作為建築核心貼合了羅斯金的「真實之燈」(The Lamp of Truth)的呼籲,這項對真實的要求,著重於結構、材料等物質組成的誠實,不隱瞞材質真相的「裸」,才能抵達完美。
山下如何回應建築的真實,他的「土磚計畫」(Earth Bricks),最初的動機僅是想尋找隨手可得的建材,讓一般常民在嚴苛的工程預算限制下皆能使用,圓弧形的外牆展現土磚的塑性,而屋頂與牆面以透明的玻璃磚接連讓光線穿透,也突破土磚的厚重增加輕盈感,尤其土材質本身在阻熱、隔音與濕度的調節皆非常優異,土磚打造的居所意外適合人居住,以身邊材質為出發的建築,雖造型與日本建物有些隔閡,卻因為材質的親切而散發著溫暖的質地。而《鋁循環屋》(A-Ring)這項作品則探討金屬材質成為建物媒材的潛能,並嘗試回應當下面臨能源再生的議題。鋁製的「環」圈繞整個住宅,鋁環當中設置了串聯的給水系統,在夏天會有冷水循環,冬天則是熱水,成為一個利用溫差的輻射冷暖房系統,也提供低電力的照明系統,完美挑戰以鋁為建材的實現註解。
人道主義的建築行動派
山下至今的建築案以元素為分類,觸及「木」、「熱」、「土」、「美」、「胞」、「折」、「車」不同的元素,每項元素背後都承載著社會議題與人道關懷,如以「車」的行動機能回應「311」地震災後的「再展笑顏」(Mobile Smile)居所方案,以移動建築為發想完成能夠行動自如的「拖車住宅」,可以輕易地組裝、拆卸、擴充,並能持續使用30年以上,「移動的時候是車輛,但也可以做為暫時性的住宅來使用」,可車可居的機動與游牧性,成為未來面對越趨劇烈的氣候變遷的建築行動方案。田園城市藝文空間也同步展示「Listen to the Mater-山下保博x天工人特展」,現場放置山下各項材質建案的影像,並對應放置建案的實體材質展示,比起遙遠的建體想像與腦海中的材質模擬,遠不如讓觀者能實體的觸碰建材的真實,拿起這些材質安裝的錄音裝置會發出聲音,以生理的機制提示「聆聽材質」的抽象概念,和他以材質為發想的起點,如同山下所言:
「觀察這個材質期望被如何運用,用手確認質感,掌握重量,尋覓氣味,透過身體的五官來便是且理解材質的本質。……對我而言,這就是建築的起點。」
只有全然的進入,才能聆聽到材質真實的發聲,不矯情、作態的建築之道。
冬季的尾聲,台灣海筆子劇團於新店溪畔的溪洲部落上演《泛YAPONIA民間故事—摸彩比丘尼譚》帳篷劇,劇中以泛YAPONIA之境,這塊掙扎、努力保持平衡的土地,暗喻日本於「311」震後受創的東北土地的破碎與重生,也促使人重新思索土地與人類的共生關係。這般省思人與自然的互存關係,也更直接帶入建築建構的思考當中,建築師山下保博以專研建築材質著名,注重從最細微的材料研發到建築構法,創造出眾多具巧思的小住宅作品。近期為其新書《山下保博 -聆聽材質的聲音》(Atelier Tekuto–Listen to the Materials)出版訪台,他表示從18世紀以來人們從皇權的手中釋放了自由,經濟不再被貴族把持與中產階級的興起,世界便落入經濟優先主義(economism)的導向,日本在「311」地震後土地與心靈的重創,使經濟導向、一味追求全球化與經濟成就的價值遭受巨大的懷疑與挑戰,卻使在地、土地與自然精神被喚醒,也重繪未來居住藍圖的想像。
返古,點亮材質之燈
此時此刻,全球面臨價值觀的岔路口,狄更斯 (Charles Dickens)口中最好與最壞的時代,輪迴般的回返,無論人們如何選邊,仍抵擋不住兩極化的降臨。時代的驟變總會激發反省的力量,山下作品中著重低限、手工、環境議題的省思探詢,對照於19世紀工業革命興起的初期羅斯金(John Ruskin)強調工業化扼殺了藝術,主張要向自然學習,並以《建築七燈》(The Seven Lamps of Architecture)點起面對建築工業化浪潮的醒燈,這七道由羅斯金點亮的光芒,肩負了時代的使命,從19世紀回望今日山下保博的建築,他將建築放置入回應全球性議題的脈絡中,舉凡如災變、氣候變遷與社會行動等,並以材質研究與空間的辯證回應這些當代議題,將材質作為建築核心貼合了羅斯金的「真實之燈」(The Lamp of Truth)的呼籲,這項對真實的要求,著重於結構、材料等物質組成的誠實,不隱瞞材質真相的「裸」,才能抵達完美。
山下如何回應建築的真實,他的「土磚計畫」(Earth Bricks),最初的動機僅是想尋找隨手可得的建材,讓一般常民在嚴苛的工程預算限制下皆能使用,圓弧形的外牆展現土磚的塑性,而屋頂與牆面以透明的玻璃磚接連讓光線穿透,也突破土磚的厚重增加輕盈感,尤其土材質本身在阻熱、隔音與濕度的調節皆非常優異,土磚打造的居所意外適合人居住,以身邊材質為出發的建築,雖造型與日本建物有些隔閡,卻因為材質的親切而散發著溫暖的質地。而《鋁循環屋》(A-Ring)這項作品則探討金屬材質成為建物媒材的潛能,並嘗試回應當下面臨能源再生的議題。鋁製的「環」圈繞整個住宅,鋁環當中設置了串聯的給水系統,在夏天會有冷水循環,冬天則是熱水,成為一個利用溫差的輻射冷暖房系統,也提供低電力的照明系統,完美挑戰以鋁為建材的實現註解。
人道主義的建築行動派
山下至今的建築案以元素為分類,觸及「木」、「熱」、「土」、「美」、「胞」、「折」、「車」不同的元素,每項元素背後都承載著社會議題與人道關懷,如以「車」的行動機能回應「311」地震災後的「再展笑顏」(Mobile Smile)居所方案,以移動建築為發想完成能夠行動自如的「拖車住宅」,可以輕易地組裝、拆卸、擴充,並能持續使用30年以上,「移動的時候是車輛,但也可以做為暫時性的住宅來使用」,可車可居的機動與游牧性,成為未來面對越趨劇烈的氣候變遷的建築行動方案。田園城市藝文空間也同步展示「Listen to the Mater-山下保博x天工人特展」,現場放置山下各項材質建案的影像,並對應放置建案的實體材質展示,比起遙遠的建體想像與腦海中的材質模擬,遠不如讓觀者能實體的觸碰建材的真實,拿起這些材質安裝的錄音裝置會發出聲音,以生理的機制提示「聆聽材質」的抽象概念,和他以材質為發想的起點,如同山下所言:
「觀察這個材質期望被如何運用,用手確認質感,掌握重量,尋覓氣味,透過身體的五官來便是且理解材質的本質。……對我而言,這就是建築的起點。」
只有全然的進入,才能聆聽到材質真實的發聲,不矯情、作態的建築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