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10問沈芯菱

出身攤販家庭的沈芯菱,目前就讀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11歲時有感於鄰里老農文旦年年滯銷,自告奮勇架設產銷平臺,為老農找出活路,並架設安安免費教學網站,造福500萬學子。從事公益超過13年,曾兩度獲得總統教育獎,創下紀錄,她的故事更被編入十本高中、國中、國小的課本中。

你從十一歲架設免費教學網站開始,到尋訪上百位臺灣耆老、下鄉拍攝臺灣草根人物相片,為何有這樣的想法與動力?
從我有記憶以來,每天跟著父母到處擺路邊攤,因為沒有錢租固定攤位,為搶好位置,每天清晨四、五點就要起床,三餐是饅頭配白開水。我不曾上過幼稚園,幫客人找錢學會加法、減法,從路邊招牌學會認國字。上了小學,我比同學會認國字,卻不會ㄅㄆㄇ。
生活這麼清苦,只因父母認為「不能虧欠別人」。他們十二、三歲就出外打拚當學徒,好不容易熬到有自己的成衣代工廠,卻被上游廠商惡意倒閉,一輩子的辛苦,頓時化為雲煙。為給下游員工交代,只得一夕間變賣三棟房子,擺攤清償債務。常聽我父母說,別人欠的可以不用還,但欠別人的一定要還。
我也曾想過,為什麼我和同年齡的孩子過得不一樣?父母告訴我:「窮人沒有悲觀的權利和時間。」現在我則想,如果我不是「負(債)二代」,我不會有今天的行動,因為曾經貧窮,我更能感受到貧窮的滋味。回頭看每段生命過程,都是我的養分和動力。

誰是影響你最深的人?
一路走來,遇到挫折時,都是父母為我打氣。我爸很喜歡看棒球,有一次他告訴我:「大聯盟最大的打擊率,大概只有三、四成。哪怕是最厲害的人,上場一百次,也有六、七十次黯淡下臺。」他反問我:「你認為挫折的事,已經試過一百次了嗎?」
我反省自己,領悟到:「失敗的人會跌倒,成功的人,只是比失敗的人多跌倒一次而已。」

從事公益行動超過十三年,過程中你學到最寶貴的一課是什麼?
我做這些事,是因為對社會的不公不義感到難過。與其沮喪,我更想讓自己成為這些問題的答案,因此透過公益行動,嘗試把「抱怨」變成「抱願」。從怨懟到抱持希望,是我學到最寶貴的一課。
很多人問我,為什麼不等長大一點再做?但等我長大,柚子早就爛了;等我有錢,我的朋友們可能已經走到社會的邊緣了。這種「怕來不及」的想法,正是不斷督促我的動力。

你現在正著手從事哪些公益工作?未來又有什麼計畫?
現在我每天都忙著「臺灣希望工程平臺」,這平臺有四大計畫,包含教育、土地正義、人文歷史和扶貧。其中教育是「安安教學網站」的延伸,早期只有國中、小教材,為因應十二年國教,未來會擴建為雲端教學方式,並與基金會合作,搭配實體視訊面對面教學,增加學子主動學習的興趣。
我到各地探訪時發現,現在偏鄉很多部落早已不缺硬體,每間學校,甚至家庭,幾乎都有電腦,缺的是軟體、是人力。小朋友遇到課業問題無法即時解決,往往選擇放棄,電腦最後淪為遊戲機。希望未來找到更多志工擔任教學老師,即時線上陪孩子念書。
土地正義則是鎖定幾年前就開始的「產品銷售網」的農銷行動,延伸自十一歲幫家鄉左鄰右舍架設的文旦銷售網站。直到現在,網站每年到了中秋節前後,仍可賣出十幾萬斤的柚子,「許多水果都有產季,時間過了就賣不出去」,所以必須把握時機及時間。希望未來走出雲林,把行銷模式推廣出去,協助更多農友。
一直以來,我用演講、寫書、攝影展……等收入和獎學金投入這些工作,十幾年來已投入約新臺幣五、六百萬元。每次回老家,隔壁的阿公、阿嬤常拿幾把自己種的蔥或菜來家裏,說要我們嘗嘗。這種最質樸的表達,對我就是最大的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