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義英雄:追蹤雲豹的姜博仁
他期望臺灣雲豹不再只是傳說
「我的興趣是爬山,但爬山的目的和一般人不同。我專往原生森林跑,在人煙罕至的地方,不曉得下一個轉角會遇到什麼,也許是熊,也許會是雲豹。」致力於「臺灣雲豹復育計畫」十四年的姜博仁,在接受講義採訪時說。
姜博仁喜愛爬山、賞鳥等野外活動,在親身接觸臺灣各種生態、風景後,開始想挑戰未知的事物。一、二十年前的臺灣,生態環境遠比現在更糟,大型動物難得一見,當時的姜博仁興起了「想一睹為快」的念頭。充滿挑戰與冒險精神的他,在積極探索與研究後發現,唯有雲豹始終未能見到,因為這傳說中美麗的神祕動物號稱已經絕種。但,真的再也見不到了嗎?姜博仁說:「我相信還能見到牠。」
交大資工所畢業的姜博仁,因此放棄了竹科新貴的高薪待遇,開始鑽研野生動物學,就此開啟追尋雲豹的漫長旅程。從二○○一年開始,姜博仁獲得美國野生動物保育協會及林務局補助,以及東海大學、屏科大支援的人力與器材,希望能再發現雲豹的蹤影。十三年過去,雲豹的身姿仍然有如幻影。
去年,姜博仁和其他學者共同投稿,獲國際動物保育界指標性期刊《Oryx》採用的論文,確認雲豹已絕種。今年五月初屏東驚傳雲豹現身,實際上只是家貓造成空歡喜一場。至此,臺灣似乎再也無法一窺雲豹蹤影,不過姜博仁仍未放棄。臺灣現在的生態環境恢復許多,山羊、山羌、水鹿、獼猴……等雲豹獵物的數量逐漸恢復正常,甚至因為天敵雲豹的消失,有些動物增加太多,反而造成生態浩劫。現在的環境非常適合、也很需要雲豹存在。「一個物種的消失,會帶給生態連鎖效應。透過雲豹的復育,相信臺灣的生態也能得以復原,」姜博仁說。
臺灣雲豹雖然已經滅絕,但中南半島、印度……等亞洲南部地區,仍有同樣的雲豹存在。「這些雲豹的DNA分析與臺灣雲豹相同,」姜博仁表示,研究推估若這些雲豹能野放到臺灣,受到保護並繁衍,雲豹可盼重現山林。另外,姜博仁也舉出英國水獺、日本白鸛復育成功案例,相信臺灣也能做得到,成為國際雲豹保育基地。「全世界的雲豹都飽受生存威脅,瀕臨絕種。臺灣現在的環境適合雲豹生存,國際也贊成在臺灣設立雲豹保育區。」若臺灣能成為全球唯一的雲豹保育基地,姜博仁說:「這是一件非常令人引以為傲的事。」
雲豹的回歸,不僅可讓臺灣生態恢復昔日景象,與雲豹息息相關的原住民文化,也能再次和這塊土地產生密切連結。雲豹皮衣對排灣族而言是尊貴的象徵,魯凱族則有雲豹帶領族人來到定居地的傳說。雲豹的消失,對於原住民部落文化也造成相當大的衝擊,若能夠讓雲豹回歸,重新整合自然生態及與之相應的精神文化,在各種意義上都是臺灣無可取代的「國寶」。
姜博仁在尋找雲豹的途中,曾遇見一名魯凱族老人,他在部落中的地位同等於「史官」。姜博仁向他詢問:「雲豹還存在嗎?」老人回答:「在啊。」姜博仁又問:「雲豹在哪裏?」老人說:「就在我心裏。」
「這句話帶給我很大的震撼,一直在我心裏回響,」姜博仁說。但他同時也明白,老人會這麼說,正是知道臺灣山林已經沒有雲豹了。「雲豹永存心中」,所以那名老人撰寫歷史,希望能將雲豹的姿態以及魯凱族的雲豹文化傳達給下一代。這位老先生,就是著有《雲豹的傳人》等書的邱金士。
根據魯凱族傳說,曾有一位與蛇結婚的巴冷公主,「但比起巴冷公主,現代年輕人更熟悉的是白雪公主,」姜博仁感慨,希望雲豹的回歸,能讓臺灣人加深對這塊土地的認識與關心。
姜博仁也希望人們能夠多替這塊土地想一想:「並不是極端地完全不能碰觸大自然,而是跟自然生態和諧共存。」相信總有一天,臺灣人能夠找到與自然環境的相處之道,讓雲豹不再只是傳說。
講義英雄的人生觀
請為幸福下個定義
幸福就是對一件事物產生熱情,完全投入其中。我覺得在進入忘我境界時,非常充實而幸福。如果喜歡的事不只讓自己快樂,還能讓社會全體都感到快樂,就更加幸福了。雖然在追求過程中,也會感到疲憊,有一點沈重的責任感,但也非常有堅持的價值。
請說出你最景仰的人
我最景仰的人有兩位,分別是自焚而死的鄭南榕,以及在非洲致力保育大猩猩,甚至因此而死的黛安‧福西。雖然不是每個人都認同,不過他們有自己的信念與熱情,為了理想賭上性命,這份堅持令我非常佩服。
你至今遇到最大的挫折是什麼?如何克服?
在尋找雲豹的過程中,史坎龍老師不幸喪生,一位學妹也因意外事故遭逢不幸。失去老師和學妹,對我而言是很大的打擊,讓我不停反思自己正在做的事。我也不知道自己有沒有克服,因為我無時無刻不在回想,這是一個讓我重新思考的挫折。
你認為人生最有價值的事物是什麼?
人生最有價值的事物,就是跟自然、生態、土地融合,不犧牲任何一方,在生活上、價值上和諧共存。
你還有什麼理想未實現?
我的理想一直尚未實現。不只是雲豹,臺灣還有水獺和石虎這兩種瀕臨絕種的動物,而牠們正好分別代表臺灣亟需保育的三種生態環境。若能夠讓這三種動物都平安棲息,就代表臺灣的自然環境非常好。牠們將會成為臺灣的三種庇護傘,守護臺灣的生態。我的理想就是透過保育動物,讓臺灣的自然環境、文化、價值都得以保持。
你認為講義最大的特點是什麼?
講義題材多元,最可貴的是主題不流於世俗,而是關於自然、文化、地理……等,對人類而言,這些都是很重要的東西。此外,講義的照片、印刷風格和尺寸大小,都令人感覺很舒服。
「我的興趣是爬山,但爬山的目的和一般人不同。我專往原生森林跑,在人煙罕至的地方,不曉得下一個轉角會遇到什麼,也許是熊,也許會是雲豹。」致力於「臺灣雲豹復育計畫」十四年的姜博仁,在接受講義採訪時說。
姜博仁喜愛爬山、賞鳥等野外活動,在親身接觸臺灣各種生態、風景後,開始想挑戰未知的事物。一、二十年前的臺灣,生態環境遠比現在更糟,大型動物難得一見,當時的姜博仁興起了「想一睹為快」的念頭。充滿挑戰與冒險精神的他,在積極探索與研究後發現,唯有雲豹始終未能見到,因為這傳說中美麗的神祕動物號稱已經絕種。但,真的再也見不到了嗎?姜博仁說:「我相信還能見到牠。」
交大資工所畢業的姜博仁,因此放棄了竹科新貴的高薪待遇,開始鑽研野生動物學,就此開啟追尋雲豹的漫長旅程。從二○○一年開始,姜博仁獲得美國野生動物保育協會及林務局補助,以及東海大學、屏科大支援的人力與器材,希望能再發現雲豹的蹤影。十三年過去,雲豹的身姿仍然有如幻影。
去年,姜博仁和其他學者共同投稿,獲國際動物保育界指標性期刊《Oryx》採用的論文,確認雲豹已絕種。今年五月初屏東驚傳雲豹現身,實際上只是家貓造成空歡喜一場。至此,臺灣似乎再也無法一窺雲豹蹤影,不過姜博仁仍未放棄。臺灣現在的生態環境恢復許多,山羊、山羌、水鹿、獼猴……等雲豹獵物的數量逐漸恢復正常,甚至因為天敵雲豹的消失,有些動物增加太多,反而造成生態浩劫。現在的環境非常適合、也很需要雲豹存在。「一個物種的消失,會帶給生態連鎖效應。透過雲豹的復育,相信臺灣的生態也能得以復原,」姜博仁說。
臺灣雲豹雖然已經滅絕,但中南半島、印度……等亞洲南部地區,仍有同樣的雲豹存在。「這些雲豹的DNA分析與臺灣雲豹相同,」姜博仁表示,研究推估若這些雲豹能野放到臺灣,受到保護並繁衍,雲豹可盼重現山林。另外,姜博仁也舉出英國水獺、日本白鸛復育成功案例,相信臺灣也能做得到,成為國際雲豹保育基地。「全世界的雲豹都飽受生存威脅,瀕臨絕種。臺灣現在的環境適合雲豹生存,國際也贊成在臺灣設立雲豹保育區。」若臺灣能成為全球唯一的雲豹保育基地,姜博仁說:「這是一件非常令人引以為傲的事。」
雲豹的回歸,不僅可讓臺灣生態恢復昔日景象,與雲豹息息相關的原住民文化,也能再次和這塊土地產生密切連結。雲豹皮衣對排灣族而言是尊貴的象徵,魯凱族則有雲豹帶領族人來到定居地的傳說。雲豹的消失,對於原住民部落文化也造成相當大的衝擊,若能夠讓雲豹回歸,重新整合自然生態及與之相應的精神文化,在各種意義上都是臺灣無可取代的「國寶」。
姜博仁在尋找雲豹的途中,曾遇見一名魯凱族老人,他在部落中的地位同等於「史官」。姜博仁向他詢問:「雲豹還存在嗎?」老人回答:「在啊。」姜博仁又問:「雲豹在哪裏?」老人說:「就在我心裏。」
「這句話帶給我很大的震撼,一直在我心裏回響,」姜博仁說。但他同時也明白,老人會這麼說,正是知道臺灣山林已經沒有雲豹了。「雲豹永存心中」,所以那名老人撰寫歷史,希望能將雲豹的姿態以及魯凱族的雲豹文化傳達給下一代。這位老先生,就是著有《雲豹的傳人》等書的邱金士。
根據魯凱族傳說,曾有一位與蛇結婚的巴冷公主,「但比起巴冷公主,現代年輕人更熟悉的是白雪公主,」姜博仁感慨,希望雲豹的回歸,能讓臺灣人加深對這塊土地的認識與關心。
姜博仁也希望人們能夠多替這塊土地想一想:「並不是極端地完全不能碰觸大自然,而是跟自然生態和諧共存。」相信總有一天,臺灣人能夠找到與自然環境的相處之道,讓雲豹不再只是傳說。
講義英雄的人生觀
請為幸福下個定義
幸福就是對一件事物產生熱情,完全投入其中。我覺得在進入忘我境界時,非常充實而幸福。如果喜歡的事不只讓自己快樂,還能讓社會全體都感到快樂,就更加幸福了。雖然在追求過程中,也會感到疲憊,有一點沈重的責任感,但也非常有堅持的價值。
請說出你最景仰的人
我最景仰的人有兩位,分別是自焚而死的鄭南榕,以及在非洲致力保育大猩猩,甚至因此而死的黛安‧福西。雖然不是每個人都認同,不過他們有自己的信念與熱情,為了理想賭上性命,這份堅持令我非常佩服。
你至今遇到最大的挫折是什麼?如何克服?
在尋找雲豹的過程中,史坎龍老師不幸喪生,一位學妹也因意外事故遭逢不幸。失去老師和學妹,對我而言是很大的打擊,讓我不停反思自己正在做的事。我也不知道自己有沒有克服,因為我無時無刻不在回想,這是一個讓我重新思考的挫折。
你認為人生最有價值的事物是什麼?
人生最有價值的事物,就是跟自然、生態、土地融合,不犧牲任何一方,在生活上、價值上和諧共存。
你還有什麼理想未實現?
我的理想一直尚未實現。不只是雲豹,臺灣還有水獺和石虎這兩種瀕臨絕種的動物,而牠們正好分別代表臺灣亟需保育的三種生態環境。若能夠讓這三種動物都平安棲息,就代表臺灣的自然環境非常好。牠們將會成為臺灣的三種庇護傘,守護臺灣的生態。我的理想就是透過保育動物,讓臺灣的自然環境、文化、價值都得以保持。
你認為講義最大的特點是什麼?
講義題材多元,最可貴的是主題不流於世俗,而是關於自然、文化、地理……等,對人類而言,這些都是很重要的東西。此外,講義的照片、印刷風格和尺寸大小,都令人感覺很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