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必體驗:和服變身
巧扮京都祇園舞妓,留下身著和服的倩影
許多旅人造訪京都,尤其是女性,一定很難抵擋「和服體驗」的魅力。尤其是在櫻花或紅葉樹下的木造建築、神社寺院,留下一張身著和服的倩影。
許多旅人會巧扮成京都祇園的年輕舞妓,抹白了臉,身著袖長過膝的和服,踏上十公分高的木屐,走路時華麗的袖子便前後擺呀晃地,青春可愛極了。舞妓的裝扮是將頭髮髻得高高的,插上華麗髮簪,背後腰帶長長的垂至腳跟,身上和服是京都最高級的染布技法「友禪染」,腰帶則是京都高級織物「西陣織」。或有些人扮成年紀較長、成熟的藝妓,和服及腰帶、髮簪都較為樸素,表現出的是成熟女性的魅力。
其實舞藝妓的扮相及服裝,原本都是江戶時期京都富裕商家千金小姐的裝扮,喜愛京都的人們若能來這兒體驗一回舞藝妓變身,想必會是一輩子的美好回憶。
我曾看過電視訪問來京都立志當舞妓的小女孩,她說學校的校外教學曾造訪京都,當時看到街上可愛的舞妓及成熟的藝妓,好生羨慕,後來到京都接受專業訓練,才知道當時看到的那些並不是真正的舞藝妓,而是旅人們的「舞藝妓變身」。
不過相信體驗過和服著裝的女性,都會記得身上被綑了一圈又一圈不知名的道具,若被綁得稍微緊一些,還可能整天食不下嚥,連氣都喘不過來,何況還要穿著難以步行的「草履」(夾腳鞋)。看來美麗總是要付出代價的啊。
和服完全是以直線剪裁及縫合的,穿得好的標準,是要用和服將體形包覆得平整。請各位試想,今天若拿到一個葫蘆和一塊布,要怎麼用布把富有曲線的葫蘆包成圓柱形?這便是功夫所在了。除了要在和服底下配合身體凹凸,補進許多布料或毛巾,穿上和服時,要如何把布料摺疊、收得漂亮,也是極為困難的。當然更別論要用好幾公尺的腰帶把自己團團圍住,並且在背後打出漂亮的結了,若是綁得不夠牢,在走動時這些布料容易鬆掉,所以需要用許多繩子來緊緊固定。
因此,除了看得到的道具配件之外,看不到的部分也不少。有內衣、衣領、毛巾、用來綑綁的繩子或布、鬆緊帶,甚至還有塑膠板。
現今最常看到和服裝扮的,可能是在觀光區的清水寺、東山、祇園一帶,身著和服的大多都是做「和服變身體驗」的旅人們。其中不只有外國遊客,現今日本懂得穿著和服的人較從前少,因此日本遊客也會特地來這裏做變身體驗。
除了觀光地外,其實京都有所謂的和服街─室町通(日文中「通」即為「路」之意)。室町通與現今充滿辦公大樓的烏丸通平行,往西算一條便是。
室町通是南北方向的小路,其中南至五条通、北至丸太町通的這一段,自江戶時代起,便發展成和服商、大批發商的聚集地。也就是說,在從前,「室町」等同於和服產業的代名詞。幾十年前,聽說這兒還是車水馬龍,但現今和服產業低迷,許多店家早已結束營業。不過仍有幾間百年老鋪不畏時代洪流,佇立至今。
順帶一提,和室町通垂直的,有一條稱「錦小路通」(東西向)的街道,其中西至高倉通、東至寺町通的這一段,便是著名的「錦市場」,又被稱為「京都的廚房」,由室町通步行至此只需五分鐘。這兒是旅人喜愛造訪的地方,更是京都許多料理店合作的進貨商,聚集許多販賣生鮮、京野菜、乾貨漬物、京都家常料理的老店。若是對料理熟悉的老饕,走訪一趟,便大略能在腦中拼湊出京料理的樣貌。
其實從前京都人心中的「京都市區」並不大,北稱上京、南稱下京。上京以京都御所為中心,許多茶道流派宗家、有名的西陣織,皆位於上京,是文化發展的中心。相對來說,下京則是商業中心,祇園祭所裝飾、行祭典的山鉾,是由下京的富裕商家們所負責保管並傳承。現今最現代化繁華的四条通一帶,從前已算是京都市區的南側。後來市區漸漸擴大,界限往南推移,上下京之間,才增設了「中京區」。換句話說,現今位於下京區的京都車站,從前並非繁華地域,已是市區之外了。而聚集許多和服商家的室町通,以及京都廚房的錦市場附近一帶,便是支撐起京都商業發展的富裕商業階層,這些居民們又稱「町眾」。
隨著時代發展,京都市區向外擴大,室町通及四条一帶也建起了許多百貨公司、商業大樓。見不到從前和服產業興盛的模樣,讓人不禁有些噓唏,但至少「和服」以另一種姿態存續了下來。人們雖然已不將和服拿來當做日常衣裝,但旅人造訪京都時享受「和服體驗」的樂趣,或是愛好者將和服當做一種嗜好娛樂,甚至是將和服當成工藝品鑑賞,也算是將「和服」這項傳統民族衣裝的意義成功轉型了。
許多旅人造訪京都,尤其是女性,一定很難抵擋「和服體驗」的魅力。尤其是在櫻花或紅葉樹下的木造建築、神社寺院,留下一張身著和服的倩影。
許多旅人會巧扮成京都祇園的年輕舞妓,抹白了臉,身著袖長過膝的和服,踏上十公分高的木屐,走路時華麗的袖子便前後擺呀晃地,青春可愛極了。舞妓的裝扮是將頭髮髻得高高的,插上華麗髮簪,背後腰帶長長的垂至腳跟,身上和服是京都最高級的染布技法「友禪染」,腰帶則是京都高級織物「西陣織」。或有些人扮成年紀較長、成熟的藝妓,和服及腰帶、髮簪都較為樸素,表現出的是成熟女性的魅力。
其實舞藝妓的扮相及服裝,原本都是江戶時期京都富裕商家千金小姐的裝扮,喜愛京都的人們若能來這兒體驗一回舞藝妓變身,想必會是一輩子的美好回憶。
我曾看過電視訪問來京都立志當舞妓的小女孩,她說學校的校外教學曾造訪京都,當時看到街上可愛的舞妓及成熟的藝妓,好生羨慕,後來到京都接受專業訓練,才知道當時看到的那些並不是真正的舞藝妓,而是旅人們的「舞藝妓變身」。
不過相信體驗過和服著裝的女性,都會記得身上被綑了一圈又一圈不知名的道具,若被綁得稍微緊一些,還可能整天食不下嚥,連氣都喘不過來,何況還要穿著難以步行的「草履」(夾腳鞋)。看來美麗總是要付出代價的啊。
和服完全是以直線剪裁及縫合的,穿得好的標準,是要用和服將體形包覆得平整。請各位試想,今天若拿到一個葫蘆和一塊布,要怎麼用布把富有曲線的葫蘆包成圓柱形?這便是功夫所在了。除了要在和服底下配合身體凹凸,補進許多布料或毛巾,穿上和服時,要如何把布料摺疊、收得漂亮,也是極為困難的。當然更別論要用好幾公尺的腰帶把自己團團圍住,並且在背後打出漂亮的結了,若是綁得不夠牢,在走動時這些布料容易鬆掉,所以需要用許多繩子來緊緊固定。
因此,除了看得到的道具配件之外,看不到的部分也不少。有內衣、衣領、毛巾、用來綑綁的繩子或布、鬆緊帶,甚至還有塑膠板。
現今最常看到和服裝扮的,可能是在觀光區的清水寺、東山、祇園一帶,身著和服的大多都是做「和服變身體驗」的旅人們。其中不只有外國遊客,現今日本懂得穿著和服的人較從前少,因此日本遊客也會特地來這裏做變身體驗。
除了觀光地外,其實京都有所謂的和服街─室町通(日文中「通」即為「路」之意)。室町通與現今充滿辦公大樓的烏丸通平行,往西算一條便是。
室町通是南北方向的小路,其中南至五条通、北至丸太町通的這一段,自江戶時代起,便發展成和服商、大批發商的聚集地。也就是說,在從前,「室町」等同於和服產業的代名詞。幾十年前,聽說這兒還是車水馬龍,但現今和服產業低迷,許多店家早已結束營業。不過仍有幾間百年老鋪不畏時代洪流,佇立至今。
順帶一提,和室町通垂直的,有一條稱「錦小路通」(東西向)的街道,其中西至高倉通、東至寺町通的這一段,便是著名的「錦市場」,又被稱為「京都的廚房」,由室町通步行至此只需五分鐘。這兒是旅人喜愛造訪的地方,更是京都許多料理店合作的進貨商,聚集許多販賣生鮮、京野菜、乾貨漬物、京都家常料理的老店。若是對料理熟悉的老饕,走訪一趟,便大略能在腦中拼湊出京料理的樣貌。
其實從前京都人心中的「京都市區」並不大,北稱上京、南稱下京。上京以京都御所為中心,許多茶道流派宗家、有名的西陣織,皆位於上京,是文化發展的中心。相對來說,下京則是商業中心,祇園祭所裝飾、行祭典的山鉾,是由下京的富裕商家們所負責保管並傳承。現今最現代化繁華的四条通一帶,從前已算是京都市區的南側。後來市區漸漸擴大,界限往南推移,上下京之間,才增設了「中京區」。換句話說,現今位於下京區的京都車站,從前並非繁華地域,已是市區之外了。而聚集許多和服商家的室町通,以及京都廚房的錦市場附近一帶,便是支撐起京都商業發展的富裕商業階層,這些居民們又稱「町眾」。
隨著時代發展,京都市區向外擴大,室町通及四条一帶也建起了許多百貨公司、商業大樓。見不到從前和服產業興盛的模樣,讓人不禁有些噓唏,但至少「和服」以另一種姿態存續了下來。人們雖然已不將和服拿來當做日常衣裝,但旅人造訪京都時享受「和服體驗」的樂趣,或是愛好者將和服當做一種嗜好娛樂,甚至是將和服當成工藝品鑑賞,也算是將「和服」這項傳統民族衣裝的意義成功轉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