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雲:從夢想到成功創業

這是今年三月,馬雲在臺灣的演講全文,附錄在馬雲的助理陳偉新書《這就是馬雲》(久石文化出版),這場馬雲的現身說法,讓我們足以了解馬雲的成功之道

為什麼來臺灣開講
很多人說,你怎麼又去講話,還跑去臺灣講話。來之前,同事提醒我,臺灣很多人對捐助一百億元一事的意見挺大,你還去教創業,人家不需要你去教創業。我覺得好為人師是我的本性。當了四年師範生,教了六年書,然後跑去創業,我覺得有點對不起我的母校。想有一天我要回學校教書,但現在公司做成這個規模,很難再回到學校當老師。每年我會到一些大學去交流,有一天,有個臺灣朋友說:「馬雲你不太公平,你經常在北京、上海、美國講,怎麼不到臺灣來?」我想也有道理,怎麼臺灣就沒來講過一次。
我的觀點是對或錯,由大家自己判斷。我不怕被批評,創業十五年是一路被批評和罵過來的。沒有罵聲我特別緊張,任何觀點大家用自己的腦袋判斷。這兩天媒體的評論,使我更加能夠理解,阿里巴巴在大陸被認為是外資企業,美國商務部長說是中國企業,臺灣說是陸資企業,我也被弄糊塗。世界變化很快,每個人的觀點都不一樣,但我們可以用不同的觀點,共同展示未來。
對阿里巴巴來講,我們是一家很幸運的公司,但我們所付出的代價、努力、挫折、犯的錯誤,超過大家所想像。所有成功的企業,背後都是一大堆的眼淚、一大堆的委屈、一大堆的挫折、一大堆的錯誤堆積而成。
沒做企業之前,我覺得小企業太辛苦。我和十八個同事在家創業時,想著等企業做大了,應該沒那麼痛苦、沒那麼多麻煩,也可以到沙灘去享受人生,抽抽雪茄。現在發現企業做大了,反而更加痛苦、更加累、更加艱難。每天犯的錯誤儘管不多,但每個錯誤都足夠讓公司明天就可以關門,壓力也很大。

馬雲成功的三大經歷
走到今天,我想跟在座的年輕人分享一下,我為什麼可以走到今天。
經歷一:英語學習接觸世界
第一,我覺得英文對我幫助很大。我們家沒有人懂英文,我十一、二歲突然對英文感興趣,每天早上騎五十分鐘自行車,去西湖邊找來杭州的老外,跟他們練英文。我當免費導遊,他們教我英文。這個經歷我堅持了九年時間,這九年對我的變化很大。我的英文不是正規教育出來,是完全自學的。那時候老外早上出門散步,我就故意在飯店門口念英文,有些詞念得很古怪,發音很奇怪,老外聽聽好像是在說英文,又好像是說中文,就跑過來跟我聊天。
九年來我受益最大的不僅是語言,更是了解西方一些思考。很多人覺得馬雲的思考好像很西方,但我沒在西方讀過一天書。我在學習英文的過程中,遊客對我講了很多問題,跟我爸媽和老師講的不一樣。到底哪個才對?因此我訓練出對任何問題,當別人說東時,我會停下來想想,萬一是西呢?當大家說西時,我會停下來想想,萬一是東怎麼辦?讓自己的腦袋去判斷。
在學英文的過程中,你學的不是語言,學的是文化,了解另外一個國家、另外一個地區怎麼發展。我到世界各地跟人家合作,由於我懂英文,明白他們背後的出發點是什麼。
經歷二:師範大學的經歷形塑人格
第二,對我幫助很大的是我當了老師,我大學考了三年才考進師範大學。杭州師範大學被看成最差的學校之一,但我都說杭州師範大學是全世界最好的學校。我沒想過要當老師,因為男孩子覺得當老師很丟人。我特討厭當老師,所以想辦法畢業後不當老師。但師範生是有補貼的,畢業後必須當老師。我天天在想,畢業以後一定要去幹一個不是老師的工作。
當了四年學生,念的是外語系,又從小自學英文,尤其口語表達要比其他學生好,所以求學期間相對輕鬆。我去做杭州師範大學學生會主席,又做了杭州市學聯主席。每天跟學生組織工作、開會、參加各種Party、幫助人,學習一些組織能力和Leadership,以及怎麼幫助別人、怎麼理解別人,這對我幫助很大。
我受益最大的是,畢業這一天,黃書孟校長在校門口跟我說:「馬雲,你現在分配到杭州電子工業大學去教書。」全校五百名畢業生,只有我分配到大學去教書,其他人都分配到中學。他說:「我知道你去那個學校馬上會想跳槽,你給我待五年不許出來。」我說:「我答應你,五年內我一定不出來。」
進去後很後悔,一個月工資只有九十一塊人民幣,我是畢業自最差學校的老師,所以沒有老師看得起我;人家有年終獎金,我沒有年終獎金,過得非常艱辛。兩年後,深圳改革開放,有人給我一個月一千兩百塊,我想了想要不要跳槽,但因為承諾了就不去。過了幾年是海南開發,有人給我三千六百塊,我應該去嗎?但承諾就是承諾,不去就不去。
一熬就熬了六年,踏踏實實當老師改變了我。所有老師都希望學生超越你,這個學生當縣長,那個學生當大老闆,這個學生當教授,老師才有成就感。沒有老師希望這個學生破產了,那個學生進監獄了,這個在討飯,對不對?我把這個習慣保留在創業中,我創業時像一個老師,希望員工超越我,希望員工做得比我好,希望員工個個做得非常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