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義書摘:種樹的男人
本書描寫一位如隱士般的牧羊人,在荒枯的法國南部山區,以一人之力,種下十萬顆橡實,他持續一生的種著樹,復育了一整片森林及盎然的生機。
作者讓‧紀沃諾(Jean Giono),被譽為法國20世紀最偉大的鄉土文學大師、農民詩人。紀沃諾熱愛自然,擅長描寫人類面對自然的感受,質樸而生動。他於1953年寫成《種樹的男人》,自認為是「最自豪的文字」,此書至今翻譯近20國語言,帶動各國無數的種樹行動,影響後世深遠。諾貝爾和平獎得主萬格麗‧瑪薩伊(Wangari Maathai)曾說:「這是一個啟發我們愛護自然、無悔付出的動人故事。只要我們開始關心自己身處的環境、動手綠化枯荒之地,便會有美好的事發生。」
《種樹的男人》(邱瑞鑾譯,果力文化出版)書中穿插著國際知名木刻畫大師麥克爾‧馬可帝(Michael McCurdy)的版畫創作,更為這則故事帶來優美的一頁。講義特摘全書精華與讀者分享。
約四十幾年前,我在阿爾卑斯山這座深入普羅旺斯的古老山區裏的高地健行。
我走了三天之後,發現自己處於極度荒蕪的地帶。我在一處無人煙的村子廢墟中搭起帳棚。自前一天晚上,我就沒有水可飲,必須找到水源。
我繼續走了五個小時,還是沒找到水,甚至看不出有找得到水的希望。到處都是一樣的乾涸,一樣的木本野草。我好像看見了遠處有個小小的黑影,立著。我心想那是一棵孤伶伶的樹。我不意之間走向它,才發現那是一位牧羊人。他身邊有三十幾隻綿羊躺臥在炙熱的地上。
他把水壺裏的水給我喝,不久,他帶我到他在起伏高原中的住處去。他從一個天然的洞口裏汲水,洞很深,水質甘冽,他在這個洞口上側安置了一個簡陋的轆轤。
這個人話很少,但可以感覺到他很自信,堅定自若。他有一間用石頭砌的真正的房子,看得出來他在來到高原以後,如何用他個人的方式來修建在這找到的廢棄石屋。
房裏收拾得很整齊,一鍋湯正在火爐上滾著。他鬍子刮得乾乾淨淨,衣服上的扣子縫得牢牢的,衣服補綴的地方都縫得密密實實,看不出補過的痕跡。
他請我喝湯,我遞給他菸草袋,他說他不抽菸。他的狗跟他一樣安安靜靜,友善但不卑屈。
牧羊人找來一個小袋子,在桌上倒出了一堆橡實。他仔仔細細一個個檢查,把好的橡實挑出來。我說我可以幫忙,他說他自己來就行。他把好的橡實挑出來,十個十個數著。同時,他又就近細察,淘汰了太小的和有輕微裂紋的。他挑出了一百個完美的橡實,然後我們各自上床。
第二天,我請求他再讓我住上一夜。其實這並不是必須的,但我因好奇心驅使,想對他多了解一點。他把羊趕出羊圈,領著牠們到放牧地吃草。在離開前,他把昨夜那個小袋子,連同裏面精挑細選的一百顆橡實,浸到一桶水中,然後背著袋子走了。
我注意到他身上帶了一根一公尺半長、約拇指粗的鐵棒。我沿著一條與他平行的小徑,安步當車散著步。羊群的放牧地是一片谷地。他讓牧羊犬看守羊群,他爬了兩百公尺,來到高處。
他用鐵棒在地上扎一個洞,然後在洞裏放進一個橡實,再把洞填起來。他種下一顆一顆的橡實。
他就這樣小心翼翼地種下一百顆橡實。
用過午飯後,他又繼續種橡實。他在這荒山野地已經種了三年的樹。他已經種下了十萬顆橡實。十萬顆之中,有兩萬顆發了芽。這兩萬棵小苗,大概有一半會因為地鼠或是普羅旺斯難測的自然條件而無法存活。剩下的一萬棵橡樹便會在這片光禿禿之地生長起來。
這時候,我心想這人年紀有多大。他看來約有五十歲。他跟我說,五十五歲了。他名叫艾爾哲阿‧布非耶。他以前在平地有一個農莊,獨子去世不久後,太太也過世了。他隱退在這片高地,帶著羊群和狗,一個人緩緩的過日子。他認為,這地方因為缺乏樹木正邁向死亡。他又說,反正沒什麼要緊事要做,他決心要補救這種狀況。
此外,他還研究繁殖山毛櫸。在他的屋子旁邊有一個培育山毛櫸的苗圃。他用鐵絲圍籬保護著苗圃,不讓羊接近。苗圃裏一片欣欣向榮。他對我說,他也想在山谷裏種樺樹,山谷底下幾公尺處有水源,可以種植樺樹樹苗。
第三天,我們道了別。
大戰結束,我領了一小筆退役金,心中只渴望呼吸新鮮的空氣。並沒懷著特定的目的,我又走上了那條通往光禿野地的小徑。
牧羊人更健朗了。他改了行。他賣掉了羊,因為羊群會啃掉他種的樹苗。他心無旁騖一直在種樹。
一九一○年種的橡樹已經有十年了,長得比我們都高。
他並不在意他的行動會帶來什麼結果,只是一意執行他的任務,想法單純。但是,在我走下村落時,竟看見幾條小溪裏有了水流。
風也會把種子散播到他處。一有了水,柳樹、燈芯草、牧草原、花園和花朵也一一出現,展現了生命的意志。
這個轉變十分緩慢,以致看來很自然,並不引人詫異。獵人又回到高地原野,捕獵野兔或野豬,他們雖然看見了蓊鬱的樹林,只把它當做是大自然的一部分。這就是為什麼沒有人來干擾這個人工作成果的原因。
從一九二○年開始,我每年都會探訪布非耶。我從來沒看過他退卻或懷疑。然而,我們可以想像要達到這樣的成功,必須打倒逆境;要完成這種熱情的成功,就必須打敗失望沮喪。他曾經在一年的時間裏,種了超過一萬棵的槭樹。
這些槭樹全死了。第二年,他放棄了槭樹,種了山毛櫸,山毛櫸長得比橡樹還要好。
不能忘記他是處在絕對的孤寂中。他是如此的孤寂,以致到他晚年時,喪失了說話的習慣。
有位林務官是我的朋友,我跟他談起這片森林的祕密。一個星期後的某一天,我們兩人同去造訪布非耶。我們見到他時,他正在離官員巡察的林地二十公里外的地方種著樹。
我帶來了幾個雞蛋,和他們共享。我們三人簡單用了午餐,安安靜靜的看著眼前景致,一晃眼就好幾個小時過了。
我們在來時的路上走過了一片已有七、八公尺高的樹林。我還記得一九一三年這裏的景象:只見一片荒漠……他平和而規律的工作、儉樸的生活、寧靜的心靈,以及高地冽人的風,造就了他健壯的體魄。
離開前,我的朋友只簡單給他幾個建議,提到這裏的土地大概適合什麼樣的樹。但他並不堅持己見。他後來跟我說:「他顯然懂得比我多。」我們走了一個小時後,他心中浮起另一個想法:「他懂得比所有的人都多。他已經領悟了幸福之道。」
我最後一次見到布非耶是在一九四五年的六月。他那時已經八十七歲。
從前迎接我的是乾燥扎人的狂風,現在則是帶著香氣的清風。似乎有水流的聲音從高處傳來,原來這是風吹拂森林的聲音。最讓人驚訝的是,我聽見真正的水流流入池塘的聲音。我看見這裏造了一個噴泉,水量豐沛,而且最讓我感動的是,在噴泉旁邊種了一顆椴樹,樹看來已有四年,已經很茂盛,明顯象徵了重生。
只不過費了八個年頭,這個地區就綻放著健康與富裕的色彩。一九一三年我見到的那些廢墟,現在已經聳立著乾淨的農莊,新近粗塗了灰泥,散發出幸福而安適的生活。森林中羈留的雪和雨水為古老的溪流添加了水源,溪流再度淌著水。溪流的水以水圳疏通。在每個農莊附近,在樹叢中,流泉湧到了新鮮薄荷的草毯上。幾個小村落一點一點的重建起來。
布非耶只靠著簡單的體力和精神力量,就讓這片荒漠之地變為流著牛奶與蜜的迦南地。我深深覺得,人類處在這世界的景況是值得讚美的。
持續的慷慨善行與偉大心靈,使布非耶得到了這樣的結果,我因此對這位沒有文化教養的鄉下人非常的尊敬,他懂得做一件只有上帝可比擬的工作。
艾爾哲阿‧布非耶於一九四七年在巴農養老院逝世,死時安詳。
作者讓‧紀沃諾(Jean Giono),被譽為法國20世紀最偉大的鄉土文學大師、農民詩人。紀沃諾熱愛自然,擅長描寫人類面對自然的感受,質樸而生動。他於1953年寫成《種樹的男人》,自認為是「最自豪的文字」,此書至今翻譯近20國語言,帶動各國無數的種樹行動,影響後世深遠。諾貝爾和平獎得主萬格麗‧瑪薩伊(Wangari Maathai)曾說:「這是一個啟發我們愛護自然、無悔付出的動人故事。只要我們開始關心自己身處的環境、動手綠化枯荒之地,便會有美好的事發生。」
《種樹的男人》(邱瑞鑾譯,果力文化出版)書中穿插著國際知名木刻畫大師麥克爾‧馬可帝(Michael McCurdy)的版畫創作,更為這則故事帶來優美的一頁。講義特摘全書精華與讀者分享。
約四十幾年前,我在阿爾卑斯山這座深入普羅旺斯的古老山區裏的高地健行。
我走了三天之後,發現自己處於極度荒蕪的地帶。我在一處無人煙的村子廢墟中搭起帳棚。自前一天晚上,我就沒有水可飲,必須找到水源。
我繼續走了五個小時,還是沒找到水,甚至看不出有找得到水的希望。到處都是一樣的乾涸,一樣的木本野草。我好像看見了遠處有個小小的黑影,立著。我心想那是一棵孤伶伶的樹。我不意之間走向它,才發現那是一位牧羊人。他身邊有三十幾隻綿羊躺臥在炙熱的地上。
他把水壺裏的水給我喝,不久,他帶我到他在起伏高原中的住處去。他從一個天然的洞口裏汲水,洞很深,水質甘冽,他在這個洞口上側安置了一個簡陋的轆轤。
這個人話很少,但可以感覺到他很自信,堅定自若。他有一間用石頭砌的真正的房子,看得出來他在來到高原以後,如何用他個人的方式來修建在這找到的廢棄石屋。
房裏收拾得很整齊,一鍋湯正在火爐上滾著。他鬍子刮得乾乾淨淨,衣服上的扣子縫得牢牢的,衣服補綴的地方都縫得密密實實,看不出補過的痕跡。
他請我喝湯,我遞給他菸草袋,他說他不抽菸。他的狗跟他一樣安安靜靜,友善但不卑屈。
牧羊人找來一個小袋子,在桌上倒出了一堆橡實。他仔仔細細一個個檢查,把好的橡實挑出來。我說我可以幫忙,他說他自己來就行。他把好的橡實挑出來,十個十個數著。同時,他又就近細察,淘汰了太小的和有輕微裂紋的。他挑出了一百個完美的橡實,然後我們各自上床。
第二天,我請求他再讓我住上一夜。其實這並不是必須的,但我因好奇心驅使,想對他多了解一點。他把羊趕出羊圈,領著牠們到放牧地吃草。在離開前,他把昨夜那個小袋子,連同裏面精挑細選的一百顆橡實,浸到一桶水中,然後背著袋子走了。
我注意到他身上帶了一根一公尺半長、約拇指粗的鐵棒。我沿著一條與他平行的小徑,安步當車散著步。羊群的放牧地是一片谷地。他讓牧羊犬看守羊群,他爬了兩百公尺,來到高處。
他用鐵棒在地上扎一個洞,然後在洞裏放進一個橡實,再把洞填起來。他種下一顆一顆的橡實。
他就這樣小心翼翼地種下一百顆橡實。
用過午飯後,他又繼續種橡實。他在這荒山野地已經種了三年的樹。他已經種下了十萬顆橡實。十萬顆之中,有兩萬顆發了芽。這兩萬棵小苗,大概有一半會因為地鼠或是普羅旺斯難測的自然條件而無法存活。剩下的一萬棵橡樹便會在這片光禿禿之地生長起來。
這時候,我心想這人年紀有多大。他看來約有五十歲。他跟我說,五十五歲了。他名叫艾爾哲阿‧布非耶。他以前在平地有一個農莊,獨子去世不久後,太太也過世了。他隱退在這片高地,帶著羊群和狗,一個人緩緩的過日子。他認為,這地方因為缺乏樹木正邁向死亡。他又說,反正沒什麼要緊事要做,他決心要補救這種狀況。
此外,他還研究繁殖山毛櫸。在他的屋子旁邊有一個培育山毛櫸的苗圃。他用鐵絲圍籬保護著苗圃,不讓羊接近。苗圃裏一片欣欣向榮。他對我說,他也想在山谷裏種樺樹,山谷底下幾公尺處有水源,可以種植樺樹樹苗。
第三天,我們道了別。
大戰結束,我領了一小筆退役金,心中只渴望呼吸新鮮的空氣。並沒懷著特定的目的,我又走上了那條通往光禿野地的小徑。
牧羊人更健朗了。他改了行。他賣掉了羊,因為羊群會啃掉他種的樹苗。他心無旁騖一直在種樹。
一九一○年種的橡樹已經有十年了,長得比我們都高。
他並不在意他的行動會帶來什麼結果,只是一意執行他的任務,想法單純。但是,在我走下村落時,竟看見幾條小溪裏有了水流。
風也會把種子散播到他處。一有了水,柳樹、燈芯草、牧草原、花園和花朵也一一出現,展現了生命的意志。
這個轉變十分緩慢,以致看來很自然,並不引人詫異。獵人又回到高地原野,捕獵野兔或野豬,他們雖然看見了蓊鬱的樹林,只把它當做是大自然的一部分。這就是為什麼沒有人來干擾這個人工作成果的原因。
從一九二○年開始,我每年都會探訪布非耶。我從來沒看過他退卻或懷疑。然而,我們可以想像要達到這樣的成功,必須打倒逆境;要完成這種熱情的成功,就必須打敗失望沮喪。他曾經在一年的時間裏,種了超過一萬棵的槭樹。
這些槭樹全死了。第二年,他放棄了槭樹,種了山毛櫸,山毛櫸長得比橡樹還要好。
不能忘記他是處在絕對的孤寂中。他是如此的孤寂,以致到他晚年時,喪失了說話的習慣。
有位林務官是我的朋友,我跟他談起這片森林的祕密。一個星期後的某一天,我們兩人同去造訪布非耶。我們見到他時,他正在離官員巡察的林地二十公里外的地方種著樹。
我帶來了幾個雞蛋,和他們共享。我們三人簡單用了午餐,安安靜靜的看著眼前景致,一晃眼就好幾個小時過了。
我們在來時的路上走過了一片已有七、八公尺高的樹林。我還記得一九一三年這裏的景象:只見一片荒漠……他平和而規律的工作、儉樸的生活、寧靜的心靈,以及高地冽人的風,造就了他健壯的體魄。
離開前,我的朋友只簡單給他幾個建議,提到這裏的土地大概適合什麼樣的樹。但他並不堅持己見。他後來跟我說:「他顯然懂得比我多。」我們走了一個小時後,他心中浮起另一個想法:「他懂得比所有的人都多。他已經領悟了幸福之道。」
我最後一次見到布非耶是在一九四五年的六月。他那時已經八十七歲。
從前迎接我的是乾燥扎人的狂風,現在則是帶著香氣的清風。似乎有水流的聲音從高處傳來,原來這是風吹拂森林的聲音。最讓人驚訝的是,我聽見真正的水流流入池塘的聲音。我看見這裏造了一個噴泉,水量豐沛,而且最讓我感動的是,在噴泉旁邊種了一顆椴樹,樹看來已有四年,已經很茂盛,明顯象徵了重生。
只不過費了八個年頭,這個地區就綻放著健康與富裕的色彩。一九一三年我見到的那些廢墟,現在已經聳立著乾淨的農莊,新近粗塗了灰泥,散發出幸福而安適的生活。森林中羈留的雪和雨水為古老的溪流添加了水源,溪流再度淌著水。溪流的水以水圳疏通。在每個農莊附近,在樹叢中,流泉湧到了新鮮薄荷的草毯上。幾個小村落一點一點的重建起來。
布非耶只靠著簡單的體力和精神力量,就讓這片荒漠之地變為流著牛奶與蜜的迦南地。我深深覺得,人類處在這世界的景況是值得讚美的。
持續的慷慨善行與偉大心靈,使布非耶得到了這樣的結果,我因此對這位沒有文化教養的鄉下人非常的尊敬,他懂得做一件只有上帝可比擬的工作。
艾爾哲阿‧布非耶於一九四七年在巴農養老院逝世,死時安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