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10問:黃凱盈

自幼學習鋼琴的黃凱盈,15歲赴英國留學,17歲進入美國紐約茱莉亞音樂學院,之後進入耶魯大學音樂研究所。2012年,黃凱盈取得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博士學位返臺,出版《溫水裏的青蛙:你我的責任,啟動社會幸福機制》一書,探討公益鏈正向循環的力量。以音樂家、鋼琴家、作家等身分多方面發展,同時也不忘關懷社會公益的黃凱盈,於2013年創辦「88臺灣巡迴計畫」,以互動音樂會的形式巡迴偏鄉國小

小時候最大的夢想是什麼?
我從小就開始學鋼琴,國小五、六年級,便覺得人生應會和鋼琴綁在一起,與音樂密不可分。然而直到博士畢業了,我都還不認為自己會成為知名的鋼琴獨奏家,我也不強烈追求於此,但我知道我一定會和鋼琴一起做些什麼,只是不清楚具體方向。身為音樂家,可以做的事其實很廣泛。我一邊學習,一邊摸索自己應該去做、想要去做的事。

音樂對你的意義是什麼?
音樂是我生命中的一部分,從小就融入我的人生。畢業後我問自己:音樂對於別人的意義是什麼?你可以透過音樂為別人帶來什麼?
首先,音樂會帶給人們情感的交流,更是社會改變的加速器。這種說法或許有點老套,但音樂確實可以牽引出人性中最珍貴、最深層的一面。

「八十八」代表鋼琴鍵盤上的八十八個鍵。你是在什麼機緣下,決定創辦「八十八臺灣巡迴計畫」?
我剛回臺灣時,參與了茱莉亞音樂學院的學長Kimball Gallagher執行的「八十八世界巡迴計畫」,和他一起將音樂帶到世界各地。後來的「八十八臺灣巡迴計畫」,等於是將巡迴世界的經驗帶回臺灣。巡迴世界的音樂表演形式,雖然會依各地調整,多半還是偏向沙龍音樂會,但「八十八臺灣巡迴計畫」則是以學校教育面向為主的音樂會。
我在美國讀書時,便已經著手撰寫《溫水裏的青蛙》,探討社會責任、公益……等議題。這本書出版後,我不太確定自己下一步該怎麼走。一個關心社會的作者和一名鋼琴家,這兩種身分似乎沒有什麼交集。這時,Kimball為了「八十八世界巡迴計畫」來到臺灣,和我分享他在發展中國家表演時的經驗。聽到他在中東、北非……等地區感受到的種種,我認為「讓難以接觸音樂的孩子欣賞音樂會」這件事非常有意義,因此希望能在臺灣進行深耕音樂的活動。

請與讀者進一步分享這個計畫的意義。
這個計畫雖是「帶音樂到偏鄉」,但其實最初並沒有特別執著於「我一定要去偏鄉」。我覺得從小在臺灣接受的音樂教育很單調,一直環繞著固定的模式,上課就是吹直笛、合唱,或學習課本上的知識,其他就是「競賽」:加入管樂隊,就是要一直代表學校參加比賽;學鋼琴,就要一直考檢定、參賽,進行機械式的技巧訓練,音樂本身的魅力和創造性反而被忽略了。
可是,音樂課最重要的目的,是培養學生對音樂的喜好,如果孩子沒有聽過一場會引發興趣,讓他們覺得「哇,我將來也想要像那樣表演」的音樂會,在課堂上講得再多都是有限的。
城市孩子接觸音樂的管道較多元,也較有機會聽到「影響一生」的音樂會。偏鄉資源缺乏,尤其少見國外音樂家。如果不深入,他們可能永遠不會產生學習動機,而社會也支持我們進入偏鄉,表演者們也認為在偏鄉巡迴很有意義。可說每個人都在推動、促成我們的計畫。

你們用哪些方法讓現場孩子感受音樂的樂趣,並帶動他們?
我們會在演奏曲目前設計小活動,如貝多芬第五號交響曲《命運》,最有名的就是做為動機旋律,彷彿敲門聲的節拍。我們先教小朋友用手拍出這個節奏,這很簡單,每個人都會。並告訴他們:這首曲子、這個樂章,都是按照這個節拍寫成的,接著把小朋友分成三組,指揮他們以重奏的方式打出節拍,他們等於在欣賞音樂前,已經親自演練了一首交響曲,他們會親身了解到:一首交響曲有不同的聲部,以及如何由一個動機組成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