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10問:田臨斌
田臨斌,外號老黑,1960年生於臺北,曾任殼牌石油公司在臺CEO、大中華區業務總經理等職,在45歲事業頂峰之際,放下工作,與老婆移居南臺灣,經營退休後的樂活人生。離開職場後,他開始寫作、考上高雄街頭藝人證,開始旅行、跑馬拉松、單車環島……他努力體驗生活各種可能性,並已出版《今年開始,人生都是自己的》等六本著作
當初是什麼想法或理由,讓你在四十五歲事業頂峰之際,決定「提早退休」?
我在四十歲的時候,就有這個念頭,還醞釀了一段時間。當時工作時間很長,身體出現狀況,又因為在同一間公司待上二十二年,即使換過不少職位,但心理上對類似的工作已經厭煩,講白了就是「中年危機」。二十年過去了,我發現這項工作與我的志趣有滿大的差距,因此想給自己一個機會,嘗試一些想做的事情,即使那時候我對「真正想做的事」還是模模糊糊,但我認為是時候該改變了。
當時我並不是那麼堅定打算從此退休、不回職場,但離開不到一年,我就覺得,這輩子不要再回去了。
如何安排退休生活?可否提供一些退休安排的建議?
我從金錢、健康、快樂三方面來說,而且每個年齡層都適用。金錢方面,首先培養正確、健康的金錢觀,像「錢夠用就好」、「錢不是目標,而是追求人生目標的必要工具」、「花掉的是錢,沒花掉的是紙」。健康方面,建立規律的運動習慣,且從「雙腿」開始,像走路、跑步、騎腳踏車。中年其實是最有本錢作夢的族群,比較有錢、有時間、有規畫的能力,關鍵心態就是「放下」。放下對金錢的計較與執著、放下他人眼光,但不放棄作夢的權利跟資格。所以快樂生活,簡單來說,就是有「愉快」的休閒娛樂,並找到帶來「喜悅」的人生職志。東方人總是避談死亡,當你把「生死」放進人生規畫中,你會認真看待每個時刻,每一天都當成最後一天活。
我剛退休時,開始跑步練身體,為了知道退休需要多少錢,也開始密集記帳,並尋找一些較長期、穩當的投資工具,與妻子從臺北搬到高雄,生活開銷少了許多。我開始積極思考、準備,明天一旦不用上班,我的主要生活內容是什麼?於是我列出「願望清單」:想看的書、旅行的地方、想做的嘗試。剛離開職場一定會害怕,但是,興奮更多。
什麼是「人生職志」?
什麼東西能帶來喜悅,就是職志,也有人稱為志業。職志有三個條件,你會做、喜歡做、做了覺得有意義的事,通常與成長學習相關。有句話說:「財富不一定能帶來快樂,但快樂經常能創造財富。」世界有錢的人所從事的工作,普遍是職志,因為熱情所以長久。西方有個名詞叫Flow,譯為「心流」,當你進入心流階段,會同時產生高度興奮及充實感。你是否曾一頭栽進某件事,全心投入讓你忘了時間的存在,忘了吃飯、睡覺,以為才過三十分鐘,原來已過了三個小時。如果你有這種經驗,請記住它,不管它是多久以前的經驗,這件事很可能就是你的「人生職志」。
尋找職志並不容易,很多人在臨終前最遺憾的,就是沒有做自己。傾聽自己的聲音,順著心走,這條路本來就不會只有一條,也不會是直的,你必須彎彎曲曲地走,但只要堅持走下去,一定走得到。如果你的職業就是你的職志,千萬不要在四十五歲退休,一百歲都不要退休,我為什麼選擇在四十五歲退休,因為我做的不是我的職志。
我尋找職志並不順利,嘗試了很多東西,老實說有點灰心。在一次偶然的機會開始寫作,一寫就停不下來了,寫作成為我的人生職志,對我人生下半場產生重大影響,創作的快感與讀者分享的快感,就足夠我寫到一百歲。
退休族最常發生的問題或困難是什麼?如何避免與克服?
不同人身上有不同的問題,像年輕人最大問題是好高鶩遠,所有人都想明天退休。快要退休的人,是看不清楚錢的價值觀。而已經退休的,則是沒有人生職志。很多人退休不像我是自主的選擇,而是年齡到了或公司裁員,心中相對不踏實、沒有安全感,覺得錢永遠不夠用。如果你問一個人需要多少退休金?他說一千萬元,存到一千萬元他說要三千萬元,再來就五千萬元、一億元。年輕時努力工作,才有本錢事先規畫,讓退休階段能做到沒有負債、有足夠保險、有自己住的房子(當沒有收入時,「住」成為最花錢的一件事),並抱持「錢夠用就好」心態。
人唯一需要打敗的人,是昨天的自己。不管幾歲,列出你的願望清單,就算能活到一百歲,相信我那天也沒多遠。時間過得很快,在接下來的日子,你想做什麼,還有哪些願望,不要害怕,列出來,環遊世界、環島,不要覺得太遙遠,一旦列下來就有個目標,就能夠一步一步朝那個方向前進,當你沒有列出來,你的日子就可能渾渾噩噩過下去。
你到處旅行、演講、擔任街頭藝人、單車環島……等,透過這些歷程,你覺得自己最大的改變與收穫是什麼?
當初是什麼想法或理由,讓你在四十五歲事業頂峰之際,決定「提早退休」?
我在四十歲的時候,就有這個念頭,還醞釀了一段時間。當時工作時間很長,身體出現狀況,又因為在同一間公司待上二十二年,即使換過不少職位,但心理上對類似的工作已經厭煩,講白了就是「中年危機」。二十年過去了,我發現這項工作與我的志趣有滿大的差距,因此想給自己一個機會,嘗試一些想做的事情,即使那時候我對「真正想做的事」還是模模糊糊,但我認為是時候該改變了。
當時我並不是那麼堅定打算從此退休、不回職場,但離開不到一年,我就覺得,這輩子不要再回去了。
如何安排退休生活?可否提供一些退休安排的建議?
我從金錢、健康、快樂三方面來說,而且每個年齡層都適用。金錢方面,首先培養正確、健康的金錢觀,像「錢夠用就好」、「錢不是目標,而是追求人生目標的必要工具」、「花掉的是錢,沒花掉的是紙」。健康方面,建立規律的運動習慣,且從「雙腿」開始,像走路、跑步、騎腳踏車。中年其實是最有本錢作夢的族群,比較有錢、有時間、有規畫的能力,關鍵心態就是「放下」。放下對金錢的計較與執著、放下他人眼光,但不放棄作夢的權利跟資格。所以快樂生活,簡單來說,就是有「愉快」的休閒娛樂,並找到帶來「喜悅」的人生職志。東方人總是避談死亡,當你把「生死」放進人生規畫中,你會認真看待每個時刻,每一天都當成最後一天活。
我剛退休時,開始跑步練身體,為了知道退休需要多少錢,也開始密集記帳,並尋找一些較長期、穩當的投資工具,與妻子從臺北搬到高雄,生活開銷少了許多。我開始積極思考、準備,明天一旦不用上班,我的主要生活內容是什麼?於是我列出「願望清單」:想看的書、旅行的地方、想做的嘗試。剛離開職場一定會害怕,但是,興奮更多。
什麼是「人生職志」?
什麼東西能帶來喜悅,就是職志,也有人稱為志業。職志有三個條件,你會做、喜歡做、做了覺得有意義的事,通常與成長學習相關。有句話說:「財富不一定能帶來快樂,但快樂經常能創造財富。」世界有錢的人所從事的工作,普遍是職志,因為熱情所以長久。西方有個名詞叫Flow,譯為「心流」,當你進入心流階段,會同時產生高度興奮及充實感。你是否曾一頭栽進某件事,全心投入讓你忘了時間的存在,忘了吃飯、睡覺,以為才過三十分鐘,原來已過了三個小時。如果你有這種經驗,請記住它,不管它是多久以前的經驗,這件事很可能就是你的「人生職志」。
尋找職志並不容易,很多人在臨終前最遺憾的,就是沒有做自己。傾聽自己的聲音,順著心走,這條路本來就不會只有一條,也不會是直的,你必須彎彎曲曲地走,但只要堅持走下去,一定走得到。如果你的職業就是你的職志,千萬不要在四十五歲退休,一百歲都不要退休,我為什麼選擇在四十五歲退休,因為我做的不是我的職志。
我尋找職志並不順利,嘗試了很多東西,老實說有點灰心。在一次偶然的機會開始寫作,一寫就停不下來了,寫作成為我的人生職志,對我人生下半場產生重大影響,創作的快感與讀者分享的快感,就足夠我寫到一百歲。
退休族最常發生的問題或困難是什麼?如何避免與克服?
不同人身上有不同的問題,像年輕人最大問題是好高鶩遠,所有人都想明天退休。快要退休的人,是看不清楚錢的價值觀。而已經退休的,則是沒有人生職志。很多人退休不像我是自主的選擇,而是年齡到了或公司裁員,心中相對不踏實、沒有安全感,覺得錢永遠不夠用。如果你問一個人需要多少退休金?他說一千萬元,存到一千萬元他說要三千萬元,再來就五千萬元、一億元。年輕時努力工作,才有本錢事先規畫,讓退休階段能做到沒有負債、有足夠保險、有自己住的房子(當沒有收入時,「住」成為最花錢的一件事),並抱持「錢夠用就好」心態。
人唯一需要打敗的人,是昨天的自己。不管幾歲,列出你的願望清單,就算能活到一百歲,相信我那天也沒多遠。時間過得很快,在接下來的日子,你想做什麼,還有哪些願望,不要害怕,列出來,環遊世界、環島,不要覺得太遙遠,一旦列下來就有個目標,就能夠一步一步朝那個方向前進,當你沒有列出來,你的日子就可能渾渾噩噩過下去。
你到處旅行、演講、擔任街頭藝人、單車環島……等,透過這些歷程,你覺得自己最大的改變與收穫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