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10問:曾柏庭

備受國際矚目的臺灣新生代建築師曾柏庭,年僅30多歲已經創立建築師事務所「Q-LAB」九年,陸續拿下國家卓越建設獎、A+建築評審首獎、ADA臺灣新銳建築獎、新加坡世界建築獎……等國內外獎項,多次入圍世界建築師節大獎,2014年完工的中和國民運動中心更被評選為「27座地表最酷建築」之一。近期推動「垂直森林」住宅概念

從小就立定當建築師的志向了嗎?父親曾永信是業界知名建築師,帶給你怎樣的支持與影響?
父親從未要求我成為建築師,其實從事建築設計行業的人,往往不希望孩子也走上這條路,因為真的非常辛苦。我對父親從事的行業略知一二,並不排斥這一行,但也談不上興趣,就這樣懵懵懂懂地選擇建築系,自然地踏上這條路並且開始摸索。

你生命中重要的轉捩點?
首先是大學時選擇建築系,這是促使我踏入建築界的契機和源頭。
第二個轉捩點發生在我大學畢業後回到臺灣,父親告訴我,有個臺南火車站的概念競圖,問我要不要參加?但我坐在桌前一個月,卻想不出來該如何設計,當時我發現自己還需要繼續學習,於是我申請了哥倫比亞大學研究所,在那裏,我覺得我才稍微懂得建築是怎麼一回事,終於知道自己是「為何而戰」,以及設計建築物的目的是為了感動誰。
還有一個轉捩點,是我創立「Q-LAB」建築師事務所。創業所必須付出的辛苦和代價,沒有體驗過的人無法想像。我感覺心中天平的一端是每天所面對的壓力,另一端是想實踐的理想。這也是我人生學習之路上的一項重要轉捩點。

請分享你的建築設計理念,與期待的改變。
我一向是在理性的基礎上追求感性,也就是「先有理性,才有感性」。臺灣及許多亞洲國家正好相反,很多事情都是先從感性面出發,再朝理性的方向發展。我在極度理性的西方教育環境下成長,並踏入一個同樣講求理性的職場。
回到臺灣後,年紀愈來愈大,看到父母親變老、姐姐生小孩……等周遭變化,「理性的絕對值」持續降低,東方文化對我造成愈來愈深的影響。假設我回國前血液裏帶有百分之九十的西方影響和百分之十的東方思維,現在則是各占百分之五十。我並不認為這項改變不好,我愈來愈能夠容納、接受各式各樣的想法,從居住、生活等感性層面感受到東方文化的優秀之處。

你曾提過「建築的公益性」,請聊聊你的看法。
假設都市內一塊小小的土地上,建築物旁邊就是人行道,已經沒有種植樹木的空間了,這時對住戶而言,這幢大樓的公益性─也就是可以共同使用的空間,就只有大廳而已。如何在稠密的都市中讓人們可以喘口氣、享有一塊集體或單獨感受空間魅力的地方,是建築師的重要使命。我們參加許多公共工程的競圖的唯一理由,是為了設計出具有公益性的建築,我認為這出自於建築師的使命感。

建築的定義是什麼?人與空間的關係是什麼?
「讓人住得舒適」只是建築物最基礎的需求和建築師最基本的責任,我認為建築有兩項重要使命:「公益性」和「體驗性」,所有建築物都應該達到這兩項層面。
公益性的部分就如同前面所提及。「體驗性」是指建築物帶給人們的感動與幸福。在一幢小房子裏的大廳,體驗性也許可以大到足以讓人覺得:「來到這裏,一生已不虛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