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10問:賴佩霞

全方面發展的賴佩霞,目前是生命藝術創作者、身心靈導師、歌手、主持人、攝影家、作家、譯者。賴佩霞從小由母親單獨撫養長大,16歲時半工半讀自彈自唱,18歲成為藝人出道。在演藝圈期間,賴佩霞隨更生團契入監輔導,學習心理諮商,淡出演藝圈後,投入身心靈研究,並擔任《魅麗雜誌》發行人,譯有《失落的幸福經典》,發行著作《回家》、《我要心動一輩子》。目前賴佩霞仍持續進修,正在攻讀暨南大學法學院國際關係學系博士

你十多歲出道,成長過程卻充滿傷痛與挫折。請與讀者分享你的故事。
我的父親是越戰時駐臺美軍,尚未見到我出生便被派往越南,戰後返回美國。我的童年缺少「父親」,及父親的關愛,和媽媽相依為命。媽媽沒有良好的家世與成功的婚姻,對她而言,她只有我,因此願意將一切投資在我身上,對我抱持非常大的期待。我也很想讓媽媽有面子、讓她開心。
我從小就喜歡音樂,不僅參加合唱團,還學了鋼琴、電子琴。小學三年級時,我就想成名,希望將來有所成就。因此我自彈自唱,朝演藝圈發展,雖然是為了減輕家中經濟負擔,其實也是希望媽媽能夠為我感到驕傲。
每個人都會遇到生命中的困境,必須突破安逸的舒適圈。但重要的是,當你面對人生挑戰時,是否有人陪著你?如果沒有,人生這條路就會倍顯艱辛。
父親的缺席,是我人生中莫大的遺憾,但我很幸運有媽媽的陪伴,然而同時,媽媽也面臨因自我倔強性格所帶來的挑戰。我從小經常看到媽媽不快樂的模樣,這也間接促使我對心理諮商產生興趣。

逐漸淡出螢光幕的你,這些年來做了哪些事?有什麼轉變?
我在演藝圈一直過得戰戰兢兢,畢竟我除了媽媽以外,背後沒有任何人可以依靠。在這段小心翼翼、如履薄冰的歷程中,我深切感受到,很多人真的需要心靈支持,因此我非常喜歡幫助別人。
大約進演藝圈兩年,二十歲的我,開始接觸監獄更生、心理輔導。我原本就喜歡追根究柢,踏入心理學領域,我學會體察語言背後的真意,理解他人因為被情緒、環境綁架的言不由衷。
學習心理學知識,同時也是為了扮演好母親及太太的角色。我原本就喜歡小孩,相對於我和母親,我跟自己的孩子關係更加良好。
我希望能夠好好陪伴小孩,然而第一次婚姻的失敗,對我造成一個附加的打擊:我必須獨力撫養孩子,無法做全職母親陪在他們身邊。當時我一邊從事演藝事業,一邊鑽研心理學。再婚後,我慢慢踏上諮商師之路。
從演藝圈淡出後,我做了非常多的事,畫圖、攝影、寫作、翻譯、回學校念書、上表演相關課程……等。我已取得暨南大學國際關係學系的碩士學位,碩士論文主題是「好萊塢文化對全球的影響」,研讀國際關係並探討這些問題,對我而言是另一種尋根之旅。我的父親是美國人,他在越戰時被派遣來臺灣,因而認識了我母親,這才有了我。藉由這篇碩士論文,我回溯到臺灣美援時期的歷史,找到了我自己的源頭,同時也體會到:在大時代的洪流中,人類難以與其抗爭,我們只能學著放下、看透眼前的糾葛。
看到歷史上的人們遭遇的各種苦痛,再對照眼前、當下,這對我在心理諮商上有很大的幫助。
寫作也開啟了我人生一扇窗,我從未想過自己是一個可以寫作的人,這樣的生活大大地超越了我從小對自己的期待。二○一○年,我獲邀擔任《魅麗雜誌》的發行人,這讓我可以把自己的心理知識所學做多方面的發展。

小時候最大的夢想是什麼?
能夠見到父親,並且承歡膝下。這個願望也已經實現了,我跨海找到了父親,現在三不五時也會利用網路和通訊軟體視訊聯繫、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