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遊吳哥



許多無法好好留在相機中的美 就讓它放在眼底、心上

西元九至十二世紀,位於今柬埔寨北部有個輝煌偉大的吳哥王朝,幾個世紀以來,人為戰亂與自然力量,讓吳哥遺址群湮沒在熱帶叢林中,直到十九世紀法國學者亨利˙穆奧才在龐生錯雜的雨林中「發現」吳哥遺跡,從此吳哥展現其驚人璀璨的古文明於世。有趣的是,吳哥文明本身並未留下文字記載,反而由中國元朝使者周達觀,將其出使真臘(今柬埔寨)的見聞寫成《真臘風土記》,成為研究吳哥歷史唯一的文字線索。

二○一五年十一月,我與友人再遊吳哥。到柬埔寨的第一天,氣溫三十二度,導遊提及最熱可到四十五度,想來尚有段距離,兼之早有心理準備,內心並不以為苦,畢竟再熱也沒聽說有人中暑,倒是導遊說著對臺灣人而言像笑話的傳聞:在此處冬天「極寒」只不過十八度,卻有人因此而凍死。

蹣跚前行柬埔寨
不管到何地旅遊,我總會關心當地的社會經濟情勢以及人民的生活狀態。據導遊說他的月收入有一百六十元美金,屬於高收入,司機只有三十元美金,一般打工者則僅有二十元美金,柬埔寨的國民所得相當低。然而這裏位處熱帶,農漁產品豐饒,土地廣大與不算稠密的人口,讓居民雖然經濟條件落後,也不致野有餓莩。
柬埔寨曾經歷極左的恐怖統治,一九九七年赤柬領導者波布被逮捕、審判後,柬埔寨社會逐漸穩定,然而百姓內心長久的恐懼,加上信奉小乘佛教自求平安的心理,讓他們即使不滿現狀,也習於噤聲,安於現狀。現任首相洪森主政多年,基礎建設沒有太大進展,沒有高速公路、鐵路,吳哥城內也只有四個紅綠燈,但他們享有十二年免費的國民教育,可以免費接受醫療,做生意也不需繳稅,是另類的社會主義國家。我不禁好奇,國家收入從何而來呢?
首先,是觀光旅遊業的發達,讓他們近年來的國民經濟、生活水準和國際地位都有不同程度的進步。然而,觀光收入大多進了資本家口袋,一般人民生活仍未有顯著改善。其次,他們豐富的農漁產品得以外銷,但比例不高。令人瞠目結舌的是,政府收入有一部分來自賣官,譬如想當警察可以花錢買,警察甚至還有向觀光客兜售徽章、臂章以及制服……等情事。此外,旅客進出海關也要多付一元美金才能快速通關,種種濫用公物、索賄、貪污的狀況屢見不鮮。總體而言,柬埔寨的人權、貧富懸殊及貪污問題仍然嚴重。
此趟再遊吳哥,除了想在鏡頭底下呈現吳哥之美,也想見識底層人民的生活之實。第一天,我們便到了洞里薩湖,體驗在地的、真實的,水上庶民的生活。

水上人家
洞里薩湖是東南亞最大的淡水湖,可視為湄公河的天然蓄水池,能夠有效調節湄公河的水量。每年五到十月的雨季,總面積可達一萬平方公里以上,當旱季來臨時,則縮減成三千平方公里。洞里薩湖盛產魚蝦,豐富的漁獲量不僅提供柬埔寨全國居民食用,還能外銷,可說是柬埔寨北部的「肉食倉庫」,周邊直接間接賴以為生的人民就有三百萬之多。
搭船進入湖中遊歷,湖面廣大,舉目所見都是真正的水上人家。我曾去過斯里蘭卡,那裏的水上市集是由人們自各地攜貨到水上販賣而形成,這裏則有所不同。這裏的居民絕大多數都是漁民,有人終其一生都在湖上生活,因此湖上船屋也必須各具功能、各有特色。除了民宅可以捕魚、種菜、養豬,舉凡醫院、教堂、學校、加油站、充電站、百貨商店……陸上看得到的,湖上一應俱全。其中有許多設施是由外國人所捐助興建,譬如學校、醫院是曾在此殖民的法國人捐贈,韓國人則幫忙蓋水上船屋,大多是功能取向的場地,看來也較為堅固新穎,卻未見到華人捐建。
身處衛生條件不佳的底層生活環境,心與眼卻不能因此生厭。混濁污黃的湖水上,仍有些許船屋的豔麗色彩點綴;屬於熱帶的炎熱慵懶,都體現在擺渡人的身姿、婦女三兩坐臥聊天以及成堆鮮綠的椰殼上;較靠近湖畔的高腳屋,水上屋下的支柱密密麻麻,竹林般或豎或斜,活潑有序,呈現幾何上的趣味;小販飛快划動小船,接近觀光客以便兜售商品,眼神中訴說著營生的艱辛。凡此種種,都是生活最真實的畫面與氣味啊。
對洞里薩湖的水上人家而言,他們生息於此,快樂哀愁於此,這裏有資源的供應,是精神的原鄉。即使貧富差距讓他們無法擺脫這樣的生活型態,永遠以湖水哺育他們成長茁壯以終老的,不就是母親洞里薩嗎?

小吳哥(Angkor Wat)
小吳哥是吳哥遺址中保存最完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廟宇。它以宏大規模與細緻浮雕聞名於世,不僅列入世界文化遺產,也出現在柬埔寨國旗上,讓人說到柬埔寨,就會想到小吳哥。小吳哥為蘇利耶跋摩二世所修建,除了供奉毗濕奴,也因其座東朝西的格局,被認為可能是自己的陵寢。小吳哥建築具體呈現了印度教的宇宙觀,譬如象徵「海洋」的護城河、「彩虹」的水面參道、「喜馬拉雅山脈」的迴廊、「連結神界與人世」的蛇神那迦,以及「須彌山」的高塔與寺廟。這些設計元素也同樣落實在其他吳哥寺廟建築上。
走向小吳哥塔廟,主體建築還在極遠之處,眼前展現的是驚人的廣闊空間。透過中央引道穿越一百九十公尺寬的護城河,沿著蛇神那迦盤據的欄杆向前,竟只抵達外牆,總長四百七十五公尺的中央引道,繼續領著人們接近,距離還很遠很遠。終於在主體建築前的水塘,就著午後灑落的陽光,我看到小吳哥的五座塔峰倒映於澄澈水上,似含苞的五朵蓮花,隨著時間漸晚,水與天變化出不同顏色的夕照畫面,渺小的我身處其中,「水」的意象已然覆蓋整個小吳哥。後來我發現,吳哥的寺廟,總少不了水的元素,女皇宮、涅槃宮、達松將軍廟也都被水所包圍,象徵著生命與療癒的「水」,是如此被落實在建築設計上。
進入小吳哥的中心建築群,是由大、中、小三重迴廊圍繞的平臺,依外大內小、下大上小的次序堆疊而成的三個院落,形如金字塔,並以東西、南北兩道隱形軸線,呈現均衡對稱之美。第三層迴廊上,精細刻畫著八處各長一百二十公尺的巨幅淺浮雕,主要講述印度神話《羅摩衍那》和《摩訶婆羅多》的故事,生動跌宕,精彩紛呈,是小吳哥的藝術精華。由於此處是吳哥觀光重點中的重點,每天都是人山人海,無論參觀或拍照,室內總是挨擠擁塞,幾無立錐之地,想立腳架拍攝根本是不可能的事,許多無法好好留在相機中的美,就讓它放在眼底心上吧。
小吳哥由於坐東朝西,利於面向寺塔拍攝日出,讓遊人趨之若鶩。次日凌晨我又來到小吳哥,為的是捕捉日出時由墨紫到紅橙的天光,在寺塔的黑色剪影後,映著水塘,幻化成一場鏡花水月般迷離的夢。而這場夢,想必也存在現場擠得水洩不通,搶拍日出的大批遊客的記憶中。

大吳哥(Angkor Thom)
大吳哥城是由闍耶跋摩七世所規畫興建,城市格局工整方正、規模宏大,設計上仍體現了印度的宇宙觀。象徵著須彌山的巴揚寺位於城市中心,寬闊的護城河周匝護衛,仍保有完整的古城牆、進城橋梁以及五座城門。橋梁上兩側同樣有著蛇欄杆,更雕飾著兩排巨大人像拔著這條蛇,正是「攪動乳海」的故事。大吳哥城的南門是保存最為完整的城門,高聳塔門上雕著微笑的四面佛頭,氣勢雄偉卻透著寧靜平和,讓人在進城前已能想像當年的盛世與繁華。
一般人對大吳哥的印象,其實都在巴揚寺(Bayon)。元人周達觀在《真臘風土記》稱巴揚寺的佛面塔上「飾之以金」,讓人想像當年王朝的富麗輝煌。巴揚寺的格局與小吳哥相似,三重迴廊圍繞中心寺廟山建築,迴廊壁面上有描繪神話、戰爭等主題的長浮雕,其中最珍貴的當屬庶民生活的圖像,可與《真臘風土記》互相參照,是研究當時百姓生活難得的史料。然而巴揚寺最著名的風景,還是高低林立的寺塔上,那四面八方靜觀世間的佛陀頭像,綻放著神祕微笑,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的旅客,感受吳哥的繁華至滄桑。
研究者認為闍耶跋摩七世由印度教改信大乘佛教後,讓吳哥的雕刻有了不同的主題與風格,事實上關於佛教的雕刻只占了不到百分之二十。巴揚寺是闍耶跋摩七世晚年為自己建造的陵寢寺院,總共有四十九座塔,加上五座塔門,每一座塔上面,都雕上了四面佛頭,總共有超過兩百個佛面,高低錯落,雖然閉眼沈思泛起笑意,卻又似乎無所不在地注視著人們。比對被法國人掠奪而去,今藏於巴黎居美東方美術館的闍耶跋摩七世頭像,我領悟到那些靜穆的佛陀微笑,其實都是國王的微笑。許多人賦與這些微笑心靈乃至宗教意義,老實說,我並沒有太多感應。闍耶跋摩七世雖信奉大乘佛教,在他統治時期留下的石刻藝術中,並未見到佛陀轉法輪、涅槃等主題,也看不到隨侍佛陀的阿難和摩訶迦葉尊者。遊歷過中國與印度石窟後,我發現那些石窟多有提供修行者使用的寮房,吳哥則看不到統治者尊崇、獎掖僧侶的蛛絲馬跡。據說整個吳哥城內有上百座寺廟,我卻感受不到宗教的神聖氛圍,留下的只有視覺上的美感,以及闍耶跋摩七世好大喜功的英雄主義印象。
除了巴揚寺,大吳哥城內還有鬥象臺(Elephant Terrace)特別值得一提。鬥象臺是闍耶跋摩七世檢閱軍容與舉行大型儀式的地方,寬三百五十公尺,約兩、三公尺高,周邊圍牆混用了浮雕和立體雕刻,當中朝外的部分有成排以象鼻捲起蓮花的象雕,更有密密麻麻的浮雕裝飾,以精湛的藝術造詣表現出恢宏的氣勢,可以想見當時國力鼎盛的榮景。

細膩雕刻如拼圖
初訪吳哥的旅人,多半會驚訝於吳哥建築上無所不在的精細雕刻。在吳哥幾處遺址,觸目所及都是無與倫比的華美浮雕;小吳哥深長的迴廊壁上,述說著印度神話的精彩奇幻;大吳哥巴揚寺內的壁上浮雕,刻畫著戰爭的慘烈與庶民生活,寺外的重重塔面上,則有佛陀微笑臉孔的雍容;更有細緻線條百折千迴雕花朵朵,裝飾吳哥遺址群內,所有建築難以計數的門窗。
所謂「數大便是美」,重複的細膩做工,當然是藝術之美的一種詮釋,其中女皇宮(Banteay Sri)正是吳哥石雕精微燦麗的極致。女皇宮的細質砂岩呈現溫潤的玫瑰紅色,建築規模小巧,彷若天神能夠放在手中把玩的藝術品。女皇宮的門特別引起我的興趣,這裏的門框重複著一圈又一圈的細線凹槽,門楣上的裝飾極盡華麗之能事,門的空間則是出奇地低矮窄小,想通過必須彎腰。女皇宮的雕刻藝術深刻飽滿,充滿著女性化的豐盈,水塘映照著建築,更顯柔媚,似乎可以理解為何這座寺廟會被稱為女皇宮。蔣勳說女皇宮的圖案「像波斯的織毯,像中國的絲繡,像中古歐洲大教堂的玻璃花窗」,卻表現在堅硬的石頭上,除了歎為觀止,難再形容。
堆疊,是塔廟建築的工法。無論以磚以石,將材料堆積密實完成主體之後,再於其上進行雕刻裝飾,是十分自然的事。如此一來,卻呈現了與大塊石材雕像截然不同的美感。彷如拼圖的活潑趣味,精密小巧而有隨時間解構異動的可能性。面對吳哥石雕的精巧,我想起曾到過中國與印度探訪世界著名的大石窟,足跡踏遍中國的雲岡、龍門、麥積山、莫高窟與大足石窟,印度的阿姜塔、埃洛拉以及桑奇佛塔。這些地方的佛像石刻,曾以其巨大莊嚴深深震撼了我,古代的精工巧匠,將整片山壁開鑿成一個個洞窟,將對佛陀與菩薩的崇敬化為具象,讓堅硬一體的石壁浮現出壯麗的佛像之美,當年的感動還曾讓我簌簌淚流。

木石交纏塔普倫(Ta Prohm)
吳哥遺址遠離市囂,古建築群總被濃密綠意包圍,若非太過炎熱且有觀光客,這裏原始單純,是閉關修行的好地方。十幾年前我到越南,因為越戰的關係,為了破壞游擊隊藏身處而燒毀叢林,導致鳥群無法生存。奇怪的是,柬埔寨樹木繁密卻聽不到鳥鳴,不知是否與曾被法國殖民有關,畢竟法國人連昆蟲都能吃下肚,或許也將這樣的飲食習慣帶給了柬埔寨的當地人?
我被這裏的樹深深吸引,熱帶的樹生得好看極了,以屬於這個溫度的奔放開展,向下糾結、向上參天,扶疏的枝葉將千年前的盛世湮沒,為烈日下辛苦生活的人們遮蔭,為現代城市舒緩腳步,再襯托吳哥昔日風華於歲月流轉間。
塔普倫寺以電影《古墓奇兵》廣為人知,這裏的樹最令人印象深刻。並非建築本身無可觀之處,就憑一處處阿普莎拉飽滿豐饒的身軀,似仍在熱烈精彩舞動著,就足以令遊人神往;然而,樹的確在此得到了壓倒性的勝利。那些石塊有的青灰斑白,有的布滿苔痕,有的齊整有的傾塌;因為樹在這裏,生命狂放旺盛的力量,撼動了原本穩固的堆砌置疊,它們深入縫隙將石塊翻撬而起,爬越牆頂覆蓋牆面,巨木盤根錯節肆意蔓生,木與石緊密交纏相依,再無法移去。樹由最初的侵略者成為保護者,早已與塔普倫寺成為一體。
包裹在密林中的塔普倫寺,彌漫著奇譎幽深的氛圍,正因此地如同頹圮廢墟,驅使著《古墓奇兵》中勇敢而好奇的蘿拉前往探險。身手不凡而性感美麗的蘿拉,竟像壁上婀娜的阿普莎拉女神,換上一身黑衣勁裝走下階臺。我想像著她如何壓抑對陰森環境的不安,為拯救宇宙勇敢展開尋寶冒險,詭暗的塔普倫寺似乎不再那般讓人恐懼。
關於塔普倫寺,蔣勳的這段話是最佳註解:「女神無所不在,在迴廊深處的列柱上,在壁角轉彎的黝暗裏,被青苔覆蓋了臉,數百年歲月風化,斑剝了,漫漶了。石塊和樹根,女神和藤蔓,藝術和歲月,雕刻和時間,變成不可分離的共生者。」我在導遊的指點下,窺見樹根間隙裏女神的微笑,而那包圍的形狀就像臺灣,我揣想並祈禱著,願女神護佑臺灣歲歲年年。

女神阿普莎拉(Apsara)
有異於中國與印度那些厚實大器,讓人能真實膜拜的古樸大佛,吳哥最常見的是丰姿靈動、體態妖嬈的女神阿普莎拉,點綴在寺廟的各個角落。印度教的神話「攪動乳海」中,善神與惡神分別抓住了蛇神那迦,在乳海翻騰攪動後,誕生了十四樣寶物,其中就有女神阿普莎拉。
據說阿普莎拉最主要的工作是跳舞娛樂神明。她們手持蓮花,身著沙龍長裙,裸著上身,袒露豐碩飽滿的乳房,健康而熱情的身軀,讓人想到大唐盛世中,那些豐腴健壯可騎馬的女子。除了華麗繁複的髮形,還戴上各式華冠,耳朵、手臂和腳踝上也都帶著飾品。她們腰枝款擺,身姿曼妙,彷彿可以聽見她們在舞動時,清脆錚鏦的聲響。然而來自印度的阿普莎拉,卻不常出現在印度神廟中,反而在吳哥寺廟隨處可見,是吳哥別具一格的藝術象徵。
雖然阿普莎拉的模樣各有千秋,絕大多數都帶著淺淺的表情,似笑非笑。能看到露齒微笑的阿普莎拉,可說十分難得。小吳哥有尊露齒的阿普莎拉,據說絕無僅有,我卻在女皇宮,拍到了另外兩個露齒微笑的美麗臉龐。

巴肯山(Phnom Bakheng)上觀夕陽
巴肯山位於大吳哥城南門外,是觀賞夕陽的絕佳景點。由於遊客眾多,山頂平臺腹地不大,因此有人數限制三百人,並且不能使用腳架攝影的規定。巴肯山實際高度只有六十七公尺,但峭峻的山勢並不容易攀爬,兼之天氣炎熱,許多同伴對於上山顯得猶豫不決。同行的八十七歲夏震先生老當益壯,決定上山一覽,當下所有人都受到激勵,邁開腳步上山去。
我深知拍攝夕陽要有好效果,腳架是必備之物,於是仍帶著腳架,辛苦走了四十分鐘的陡險山路,提前在日落前一小時的五點鐘抵達山頂。抵達後發現山頂竟湧進了管制人數兩倍以上的遊客,人潮摩肩接踵,就定位後我即不敢輕易走動,因此錯過遠眺小吳哥的機會。
血色紅輪將沒入地平線前,在蒼茫暮色中,我們貪戀著餘暉霞影,舉起相機,拚命想留住些什麼。正當半圓夕陽即將消逝前,有人高呼:「飛機來了。」頓時竟歡聲雷動。飛往天際的飛機,就像在即將失去的傷感中,最後的一絲高潮,我甚至有了飛機前去追逐夕陽的錯覺。
當飛機消失,夜幕也緊接著拉下,人們竟像逃難似的,倏地在黑暗中舉著手電筒快速撤離,怕在山裏迷了路發生危險。我看著這一切,夕陽乍落,緣起緣滅,像電影散場,像大夢初醒。回想這幾日的吳哥之行,到處充滿目不暇給的建築視覺之美,最後則結束在這夕陽映照的巴肯山上。我心中若有所得,不禁默誦起《金剛經》中那偈:「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做如是觀……」

生津止渴椰子水
到柬埔寨的觀光客,一般對於衛生條件有些擔憂,對於路邊販賣的飲食會特別小心,椰子大概是當中最為暢銷的。一方面由於現剖沒有衛生疑慮,二方面在炎熱的天候中,清涼消暑的椰子水絕對是最佳的解渴飲料。一顆椰子只要柬幣3,000元(一美金約4,000柬幣,3,000柬幣約新臺幣24元),觀光客可以盡情喝個過癮。

加裝欄杆以策安全
吳哥的建築群,總有如山的塔廟,成為諸神的住所。通往塔廟的,是陡險的階梯,震懾朝聖者親近諸神過程中的感官,更鍛鍊朝聖者肉身的精進謹慎。由於太過陡峭,攀爬石梯通常需屈體俯臥匍匐而上,下梯時倍覺危險,曾發生遊客跌落身亡的不幸事件。小吳哥為應付日益眾多的遊客,加裝了欄杆以維護遊客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