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林灰姑娘的推手李美玲

鳳林灰姑娘的推手李美玲

她成功為花蓮縣鳳林鎮取得全臺首座「國際慢城」認證,讓更多人體會舊生活的美好

原本只是一座默默無名的小鎮,實際居住人口數不到萬名;如今卻彷彿童話故事裏頭的灰姑娘般,搖身成為臺灣首座獲得國際慢城認證的地區。每當有人問起,花蓮縣鳳林鎮從麻雀變鳳凰,得到國際殊榮後對地方造成什麼改變?幕後的主要推手、北林三村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李美玲給了語出驚人的答案:「鳳林沒有改變,就是最棒的改變。」
為了幫助鳳林取得國際慢城認證,李美玲與夥伴無償奔走多年,不知情的人以為她是自幼在鳳林土生土長,熱愛家鄉土地的純正鳳林人,事實上李美玲是從高雄遠嫁到花蓮的鳳林媳婦。她在接受講義專訪時多次強調鄉村存在的重要,「當全世界都急著高速發展時,鳳林選擇逆向行駛,留給人們另一種生活環境的選擇」。
時間退回到六年前,當時李美玲因為社區承接客委會計畫,必須提出針對鳳林未來二十年發展的規畫。她與身邊夥伴在研究類似計畫案時發現,許多案例裏頭充斥著「飛揚」、「慢活」等空泛口號,卻不見真正讓人有感的實質內容。
為了扭轉這樣的現象,李美玲與團隊尋求國外經驗,進而發現鄰近臺灣的韓國,近年來致力打造慢活村,並已經有五個鄉鎮得到認證。即使當時臺灣島內對於「國際慢城」相關資訊非常少,且多半沒有中文資料,但李美玲與夥伴張郁珮並未因而放棄。
李美玲表示,在研究國際慢城七十二項指標時發現,許多都是鳳林在地原本就符合,也原本就有在進行的工作。憑著這股對於鳳林的熱愛,他們直接提出申請信寄到國際慢城組織義大利總部,不料信件卻如石沈大海般,遲遲得不到回音。
兩年後,碰巧夥伴張郁珮申請到客委會築夢計畫經費,打算前往歐洲。當時李美玲心中仍未忘記將鳳林推上國際慢城認證心願,靈機一動建議張郁珮:既然都要去歐洲旅遊了,不如直接去義大利總部,順便拜訪歐洲擁有國際慢城認證的地區,一解鳳林為什麼無法登錄的疑惑。
張郁珮在與義大利總部接觸後才發現,原來國際慢城認證規定必須由官方單位提出申請,北林三村社區發展協會只是民間組織,難怪直接被「打槍」。清楚原委之後,李美玲馬不停蹄拜訪鳳林鎮公所,鎮公所也欣然同意這項提議,委由兩人代表鎮公所申請,鳳林這才終於在二○一四年六月通過國際慢城認證。
相對於交通建設、地方基礎建設常被視為推動觀光與吸引人潮造訪必要條件。李美玲慶幸看到,鳳林這幾年並沒有因為「慢城」光環帶來過多影響。甚至因為保有地方人民傳統生活方式與純樸的人情味,吸引愈來愈多人對於慢城鳳林感到好奇。
「我們就像在高速公路上逆向行駛,」李美玲解釋,國際慢城組織核心精神其實是對於過度追求高速全球化發展主流價值下,提出另一種反思與挑戰。「當多數人們想要快速公路、高速鐵路縮短移動時間,當城市裏頭高樓大廈不斷興建起來,」她說,「鳳林鎮的居民,要的不過是保有傳統舊有生活方式的緩慢與寧靜。」
她舉例,隨著臺灣人口逐漸邁向高齡化,都市裏不時傳出獨居老人在住家往生多時才被鄰居發現,但這樣的情況在人口數相對少、人際網絡卻緊密的農村裏,卻不太容易發生。每天時間一到,鎮上的老人家們總習慣聚集在一起談天,每當某一戶人家缺席,大家就會三五成群到他家探視,假若哪天農村消失,個個都發展得有如都市,李美玲問:「這樣要我們的老人家搬到哪裏去住?」
李美玲觀察,當鳳林成為全臺首座獲得國際慢城認證的小鎮後,原本對自己家鄉沒什麼自信的鳳林人,突然講話都開始大聲了起來。她笑說,以前提到鳳林,老一輩的居民總是不好意思揮揮手說:「鄉下地方沒什麼啦。」現在則改豎起大拇指說:「我們是全臺第一喔。」
除此之外,當鳳林因為國際慢城認證受到外界矚目後,也為地方帶來好處。由於「國際慢城」每四年會重新針對七大領域、七十二項細項的認證指標逐一評鑑,進而給了公部門非常明確的治理決策參考。李美玲解釋,這也是慢城的申請必須由公部門提出的原因,畢竟一個城市的發展決策權與公家資源,主要都掌握在公部門。
有了國際慢城認證這項榮耀後,李美玲進一步解釋,在過去,當縣長、鎮長想蓋飯店工廠、拓寬大馬路,人民的反對聲音可能只會被忽略;現在主政者卻可能因為害怕失去國際慢城頭銜,進而有所收斂與權衡,讓鳳林最原始純粹的生活環境不會太輕易就受到「建設等於進步」思維的影響。
為了凝聚在地認同,近年來鳳林也陸續舉辦了各種搭配農村時節的特色活動,如每年農曆七月鬼門開期間的「百鬼夜行」,號召居民裝扮成鬼模鬼樣,穿梭在菸樓內外嚇人。或是大人小孩都喜歡的「找到田泥巴運動大會」,在農田底拔河、大隊接力。
她形容,這一代的臺灣人有如「失根的一代」,離鄉背井遷移到都市裏求學工作,反而對自己的家鄉樣貌感到陌生。慢城認證在李美玲眼中絕非至高無上的榮耀,它更像是立了一座山頭,提醒下一代找回自己的價值,不要一味追求快速、先進、文明那條單一的道路。 (游婉琪採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