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新視界:認識大腸癌篩檢

紐約時報新視界The New York Times

All Texts and Photos Provided by The New York Times Syndicate Used with Permission
講義開闢「紐約時報新視界」這個專輯,收錄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新聞機構——紐約時報近日特別精彩且具啟發性的篇章,分為時事、新知、科技、教育、人物、藝術、旅遊等單元,相信使我們對整個世界的趨勢,有更完整更清晰的了解。
此外,紐約時報有不少充滿人性關懷的文章,令人讀後熱淚盈眶,這是特別要跟讀者分享的。

接受大腸癌篩檢可能救你一命
在美國一年估計有十三萬四千人罹患大腸癌,四萬九千人因大腸癌喪命。
大腸癌是美國人的第三大癌症,卻是第二大致命癌症(肺癌為第一)。一般醫師建議年逾五十歲的民眾接受篩檢,但愈來愈多五十歲以下的人罹患大腸癌,因此所有人最好都要注意大腸癌的風險與早期徵兆。
篩檢及移除癌前病灶(也就是大腸息肉)往往可以躲過大腸癌。
近年來,美國癌症學會和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努力推動大腸癌篩檢,希望在二○一八年有八成美國人都接受過篩檢,這個努力獲得了近七百個單位響應。
大腸鏡是診斷大腸癌的利器,不僅可以找出息肉,還可以順便切除可疑組織。有人認為做大腸鏡不舒服,但蒐集糞便檢體檢查也不見得讓人喜歡。
我個人分別在五十歲、六十歲和七十歲做過三次大腸鏡,由於接受無痛大腸鏡檢查,我一點也不覺得痛。
我和許多人覺得最費力的,其實是檢查前的準備─你必須把腸內的髒東西清除乾淨,好讓醫師可以看清楚大腸皺摺處。
雖然前置工作有點麻煩,但接受大腸癌篩檢可能救你一命。
從一九七五年起,美國大腸癌致死率就明顯下降,癌症協會認為篩檢居功厥偉。尤其是這十年來,愈來愈多人在適當年紀接受大腸鏡檢查,致死率每年下降幾乎百分之三。
對於沒有家族病史或病症的人,一般建議從五十歲起每十年接受一次大腸鏡檢查。
平均來說,每二十個美國成年人之中,有一個遲早會罹患大腸癌,其中百分之八十五是在五十歲後罹癌。而在五十歲前就罹患大腸癌的這百分之十五,多數具有癌症家族史,建議最好從四十歲就開始接受篩檢。
加州腸胃專家史托姆醫師指出,兩成至五成的美國人有腺性息肉,息肉多為良性,但息肉也可能會衍生為大腸癌。
傳統的大腸鏡篩檢可以找出息肉,同時移除息肉,避免發展成癌症。
更新的技術稱為電腦斷層虛擬內視鏡大腸攝影,醫師利用掃描儀器找出息肉,檢查前也必須將大腸清理乾淨。可惜的是,這種技術無法發現息肉就立刻割除,最後還是必須使用傳統大腸鏡。
而比較容易且安全的非侵入性檢測方法是糞便潛血檢查,但糞便有血不一定就代表是大腸癌。另外,如果檢查結果是陽性,還是要用大腸鏡做進一步檢查。
不管選用哪一種方式,有做總比沒做好。
除了篩檢外,我們同樣必須注意大腸癌的風險因素及預防之道。
年齡是第一個風險。可靠研究顯示,五十歲以後,身體容易長出惡性息肉。不過四十多歲的大腸癌病患也愈來愈多,史托姆醫師建議,未滿五十歲的人若出現可疑症狀,就要好好做一次檢查(可疑症狀包括大便帶血、解出黑便、長期便祕或腹瀉、腹痛、脹氣)。
其他危險因子包括抽菸、飲酒過量、肥胖、攝取過多紅肉。要預防大腸癌,應多吃蔬果,定期運動。也有研究顯示咖啡有助降低罹患大腸癌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