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新視界:古穀今食,黑麥翻紅

The New York Times
All Texts and Photos Provided by The New York Times Syndicate Used with Permission

講義開闢「紐約時報新視界」這個專輯,收錄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新聞機構——紐約時報近日特別精彩且具啟發性的篇章,分為時事、新知、科技、教育、人物、藝術、旅遊等單元,相信使我們對整個世界的趨勢,有更完整更清晰的了解。
此外,紐約時報有不少充滿人性關懷的文章,令人讀後熱淚盈眶,這是特別要跟讀者分享的。

黑麥在北歐,不只是食物,也是歷史、文化與農業

近年來,許多古老穀物被貼上健康自然的標籤,逐漸贏得關注。又稱裸麥的黑麥,也順著這波風潮走進大眾廚房。
其實,黑麥是北歐的傳統主食。有北歐美食教父之稱的梅爾(Claus Meyer)指出,黑麥在北歐的地位,就像葡萄酒之於法國、橄欖油之於義大利,它不只是食物,也是歷史、文化與農業。
黑麥和大麥、燕麥等古老穀物一樣,耐寒又耐旱,在現代農業與交通興起之前,它是北歐、東歐和德國等地區製作麵包的最佳原料。黑麥麵包結實有嚼頭,細細品嘗可以吃出麥香與微微的堅果香。
北歐與東歐幅員遼闊,各地製作黑麥麵包的方法有所不同,比方在多火山、多溫泉的冰島,人民會利用地熱烘烤麵包,有的地區則習慣添加香辛料(比如葛縷子),麵包吃起來有如薑餅一樣滿口芬芳。
根據北歐傳統,黑麥麵包用途廣泛,可切片,可炸酥,可剝碎混入早粥一塊煨,甚至可成為黑麥酒的酵母。
相較於略帶甜味的小麥麵包(白麵包),黑麥麵包由於必須長時間發酵,幾乎都帶點酸味。另外,黑麥麵包紮實沈重,相較之下口感蓬鬆的小麥麵包顯得較有吸引力。
梅爾說,到了一九七○年代和八○年代,柔軟的白麵包成為典範,不論是大型麵包工廠或獨立麵包作坊,都不再烘焙沈甸甸的褐色長麵包,而以奶油麵包、法式長棍和美式白麵包為主要產品。
因此,許多北歐農夫放棄易種耐旱的黑麥,改種其他作物,黑麥反而成了家畜飼料或綠肥作物(休耕時栽種之作物,最後翻犁施入土壤當成肥料)。
幸好北歐傳統的開口三明治(Smørrebrød)讓黑麥麵包保住一線生機。這種三明治只用單片麵包,讓豐富的餡料攤放在外,可以是早餐、午餐或小點心。由於餡料豐盛,軟綿綿的白麵包無法成為堅固的底層。

紐約時報新視界:古穀今食,黑麥翻紅
圖說:多種黑麥麵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