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公益行動 海歸:關於垃圾

垃圾其實沒有消失,只是變成了全世界人類共同承擔的責任

那天我在一個「無人島」的沙灘上踩到一個破掉的玻璃酒瓶。當時我並不是赤腳,但玻璃瓶是直立破碎的,直接穿過拖鞋,戳進腳底,幸好傷口不大,但當下流的血也讓人怵目驚心。
當初把這個酒瓶丟掉的人,說不定也是好好地丟進垃圾桶或回收,可能沒有想過酒瓶並沒有真正被再次利用,而是悄悄流進了海裏,漂流到一個無人島,停留了若干年的光陰。而有個人會在某天,划著獨木舟千辛萬苦來到這裏,散著步時踩到它,而滿腳是血。
當我們丟了一個垃圾時,這個垃圾其實並沒有消失,只是變成了全世界的人類所必須共同承擔的責任。
澎湖望安有個叫馬鞍山的無人島,從村裏划獨木舟過去約五十分鐘航程。這三年我們陸陸續續透過活動,帶來了兩百多人,淨灘累積起來超過兩萬個寶特瓶。這聽起來不少的數字,但只要有五十五個人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每天喝一罐寶特瓶,就輕輕鬆鬆超過了這幾年這麼多人的努力。但反過來說,只要有其中一人每天停止喝一罐,一年就可以少掉三百六十五個寶特瓶。其實每個人一點點的改變,是可以累積成巨大影響力的。
我認為環保並不是強迫停止消費或壓抑渴望,而是思考:該透過什麼樣的方式得到我們想要的東西?最後會帶來什麼影響?
思考食物是怎麼到達我們手裏?過程中產生了什麼?創造了什麼新問題?過程中有什麼樣的浪費?垃圾最後去了哪裏?我們有沒有改善的可能性?是否有一個更好的答案?自然給了我們什麼?而我們又回饋它什麼?
從小我跟著爸爸跑跳蚤市場、十元商店,家中總是被一大堆便宜又稀奇古怪的雜物占滿,媽媽總是在後面忙著丟。我雖然物質慾望不強,但因身邊的東西都很便宜,似乎不認為有珍惜的必要。直到在無人島看到滿坑滿谷的垃圾,除了寶特瓶外,更多的是帶不走的一大堆玻璃酒瓶、拖鞋、衣服、浮球、魚網、保麗龍……我突然深深意識到,這片沙灘就是全世界的縮影,那些沒有被好好珍惜使用、輕易丟棄的物品,最後都變成了地球難以消化的垃圾。
我們在海灘上發現很多廢棄的漁網,這些不同網目、厚度、材質的漁網,其實都代表著不同的漁法,我們說著這些故事,教大家如何用它們做成漁網包,從側背包、後背包到小手提袋……大家各自發揮創意。這些網袋很透氣,也好清洗不怕髒,用來買菜、裝潮濕的物品都非常方便,大家一做就上癮了。其中還有一個小朋友犧牲午休時間,做了一個超巨大的漁網袋,離開無人島時裝進了至少六百個寶特瓶帶走,讓這些原本是「破壞環境」的漁網,脫胎換骨變成了「保護環境」的好幫手。
我必須承認,在這段過程裏也還在學習跟調整,儘管不可能完全杜絕使用,但至少可以從生活中一點點開始改變,過程中還得到很多樂趣,並不困難、痛苦。
現在想吃什麼就開始學著做,不管是捏成像水煎包一樣大的水餃,還是嘗試用炒菜鍋做烤麵包,電鍋做蛋糕、八寶粥。想吃外食,可以拿環保杯、便當盒去裝。有時鄰居拿著田裏種的菜跟大家分享,有時我們拿自己抓的魚去交換,食物從來不曾匱乏,還愈來愈多,一起煮不但好玩、促進感情,且吃得更安心,更少了一堆一次性的包裝垃圾。
當我們能夠更珍惜每樣東西,真正明白「價值不等於價錢」的時候,就沒有任何東西應該被使用一次就丟棄(甚至沒有使用),當有人珍惜地使用它時,它便不會是垃圾。
購買之前多想一想,這個東西可以陪你多久,最後可能去到什麼地方,以及現在躺在沙灘上的這些垃圾,偶爾撿一些起來聞一聞它的味道,也許你就會知道你到底需不需要它。
現在身上穿戴的,是在宜蘭海邊撿到的拖鞋,在回收場撿到的洋裝和全新水壺,在望安的沙灘上撿到的漁網做成的包包,和鑽木取火木頭碎片做成的項鍊……當每個東西都不再只是東西,而是可以訴說的故事,才發現原來每個人的價值,是可以用金錢、美醜以外的東西來增值,而那就是珍惜的意義。
我不是完美的人,也知道不論多小心翼翼,仍可能犯錯與傷害,多小的牽動都可能在這個環境中引起漣漪。但我至少知道自己是以什麼樣的心態努力活著,知道人類有多渺小,在痛苦時慶幸自己是還有感覺的人,深深相信我們都會愈來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