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復專欄:談安逸與憂患

少了憂患,我們也會失去鬥志

所謂「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憂患,是指社會混亂、沒有保障,人生因此遭遇了很多困難;安樂,是人人安居樂業,生活風平浪靜。安,指安定,逸,指舒服,這樣的狀態是人人都喜歡的。相對地,遭遇危險,懷抱憂慮,是大家避之唯恐不及的。
但若少了憂患,我們也會失去「想改善環境」的鬥志。回顧歷史,憂患時代常能激勵很多有志之士挺身而出,為了改善人民生活而努力;安定的年代許多人歌舞昇平,逐漸失去了上進精神,久而久之,就出現社會退步的情況。因此深入地看,憂患才能刺激人們發揮力量、貢獻一己之長。
臺灣前十多年的口號是「好還要更好」,所擁有的東西永遠都不夠,有了房子、車子仍不滿足,還要追求更大、更好的,有人因此變得貪得無厭,甚至自甘墮落,對整個社會而言,是相當危險的情況。
曾國藩曾說:「風俗之厚薄奚自乎?自乎一二人之心之所嚮而已。」也就是說位居高位的人,要帶領社會移風易俗,在安樂的時代,成為生活儉樸、工作努力的表率;社會憂患時,鼓勵大家上進拚搏,這才是一個合格的領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