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新視界:解讀自戀型人格

The New York Times All Texts and Photos Provided by The New York Times Syndicate Used with Permission
講義開闢「紐約時報新視界」這個專輯,收錄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新聞機構——紐約時報近日特別精彩且具啟發性的篇章,分為時事、新知、科技、教育、人物、藝術、旅遊等單元,相信使我們對整個世界的趨勢,有更完整更清晰的了解。
此外,紐約時報有不少充滿人性關懷的文章,令人讀後熱淚盈眶,這是特別要跟讀者分享的。

這些行為底下,可能潛藏著羞恥、脆弱與不安全感
以下的描述聽起來像不像你認識的某個人?
─各個方面爭強好勝,自以為擁有他人所欠缺的特殊能力,講得好像只有自己是贏家,其他人都是窩囊廢。
─流露出超強的自我意識,不顧社會規範,動不動就亂發脾氣。平日表現得彷彿自己想做什麼就能做什麼,影響他人也無所謂。
─羞辱與自己持相反意見的人,若是覺得受到傷害或挫折,經常怒火中燒,攻擊對方。
─傲慢虛榮又自大,誇大自己的成就,還要脅迫他人按照自己的意思去做。
─為了個人利益說謊或扭曲事實,為一己錯誤責怪他人或替自己強辯,經常忽視或竄改威脅到自我形象的事,拒絕接受有憑有據的論點。
這些是臨床心理學家伯戈所歸納出來的「極端自戀者」的常見特徵。
有人說,現今的文化就是自戀文化,你看滿街都是自拍的人,忙著把今天的一舉一動張貼在YouTube和Facebook上。
但伯戈所描述的極端自戀者則是另一種人,他們在自己所選擇的領域或許非常成功,但這種人非常難以相處及共事。
當然,幾乎所有人都擁有一、兩種自戀特質,但不至於嚴重到會讓醫師診斷為病態的程度。由於能力強而自信十足,這自然也還稱不上自戀。
伯戈指出,自戀分許多等級,他不會輕易將自戀者貼上「自戀型人格障礙」的標籤。
按照美國精神醫學學會的診斷標準,自戀型人格障礙有許多特徵,包括無法辨識他人感受或需求,行為浮誇,自以為享有特權,過度努力吸引他人的關注。
梅奧醫院的醫師則指出,有自戀型人格障礙者認為自己非常重要,常常讓旁人覺得他們很自負或裝腔作勢。極端自戀者經常貶低他們認為不如自己的人,堅持什麼都要最好的,若沒有得到特殊待遇,便會感到氣憤或不耐。
不過,這樣的行為底下可能潛藏著羞恥、脆弱與不安全感。受到批評時,為了閃避這些感受,自戀者可能會以憤怒、蔑視與輕視他人來回應。
伯戈指出,許多極端自戀者走入政治圈、娛樂界或專業運動,因為在這些領域發光發熱會給與他們許多展現贏家身分的機會,博取他人的崇拜,確認自己高人一等的自我形象。
極端自戀的成因尚未明朗,有的理論認為父母如果過度強調孩童的特殊長才,過於批評孩童的恐懼和失敗,會促使孩子力求完美表現,時時刻刻追求他人的關注。
伯戈醫師也指出,自戀者的家庭背景不見得如出一轍,但許多極端自戀者在幼年經歷過心理創傷,比如遭受父母遺棄或家庭暴力。
自戀型人格障礙的患者以男性居多,往往在青少年或成年初期開始顯露自戀特徵,並隨著年齡一步步走向極端。
一般而言,自戀型人格障礙發生率估計為千分之五,但一項義大利研究發現醫學系一年級學生高達百分之十七具有自戀人格特徵。
自戀的老闆和戀人最難忍受,總是要求完美,吹毛求疵,傷害對方或屬下的自尊。在自戀者管理的公司裏,人員流動很快,而自戀者的婚姻也容易以仳離收場。
伯戈說,如果遇上自戀的老闆又不想離職,最好的防禦策略就是儘量維護老闆的自尊,避免與他們起衝突。至於面對一般極端自戀者,他則建議保持理智和冷靜的頭腦,不要讓自戀者捲入他們必定會贏的爭執中。
儘管極端自戀者老是自吹自擂,但他們受挫時容易憂鬱,濫用藥物,甚至輕易結束自己的生命。
沒有藥物能夠消除人格障礙,但長期的心理晤談可以協助自戀者,讓他們更加了解潛藏在行為底下的情緒,接受自己真正的能力與潛力,學習與他人相處之道,進而體驗更有益的人際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