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10問:東明相
未滿一歲時,因為發燒導致聽力受損,三歲時開始配戴助聽器學習說話。華梵大學美術系畢業後曾擔任美術設計,因緣際會下擔綱電影《練習曲》男主角,並曾參與電影《愛的發聲練習》演出,是台灣少數聽損的演員。同時東明相也長年投身藝術創作,曾出版圖文書《我想聽見你──東明相的人生練習曲》。
你童年時便聽力受損,家人是否採用什麼特別的教育方式?對你又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我十個月大時,可能是打預防針過敏引起高燒,後來媽媽發現我對聲音沒有反應,最後證實我的聽力受損。當時台灣多數聽障人士沒有機會學說話,只能學習手語,但母親相信,只要我努力學習,一定可以開口與人溝通,因此早在學齡前,她就要求我戴助聽器。起初我很不能適應,覺得助聽器戴起來很吵、很不舒服,但母親絲毫不讓步,記得我還曾因為偷偷拿下助聽器,被打了一頓。同時她也要求我學說話、認識注音符號,在聽障的教育資源仍貧乏的年代,一切都只能土法煉鋼,慢慢地嘗試、摸索,過程相當辛苦。
我小學一到三年級念的是特殊教育班,後來母親決定把我轉到普通班就讀。她的想法是:我不可能一輩子都只跟聽損的人相處,獨自面對社會的那天早晚都會來臨,不如及早開始適應。
我認為母親是一個不向命運低頭、不認輸,而且眼光長遠的人,也是一個不看「現在」,只想「未來」的人──她知道只有現在狠下心,讓我吃苦,未來的我才可能少吃一點苦。長大之後我才知道母親的見解非常正確。我接觸過不少聽障朋友,因為不會說話,造成許多生活上的不方便,相較之下,我不但日常的溝通不成問題,還能跟朋友聊天,人際問題相對較小,世界也比較寬廣。母親當時的堅持,對我的一生產生了很深遠的影響。
求學過程中最辛苦的是什麼?有什麼難忘的事?
以前念啟聰班,班級人數不多;聽母親說起要幫我轉到普通班時,我非常高興,以為一下子多了五十幾個同學,就多了五十幾個朋友。直到真正轉班,才發現根本不是我想的那樣。由於我說話不如一般孩子清楚,所以常被同學嘲笑,還有人叫我「外星人」,也曾有同學惡作劇,把我的助聽器藏起來。我一度覺得很痛苦,很想回到以前的班級,但母親說:「既然都轉班了,這麼快就放棄太可惜了,再試試看,還是不行再說。」
後來我發現,同學們看到我,心裏其實是疑惑的,因為我跟他們不一樣,他們不知道該怎麼跟我相處。後來我決定拋開過去交朋友的模式,試著換不同的方法跟他們來往,後來我交了一個朋友、兩個朋友……漸漸地朋友就愈來愈多了。
我念啟聰班時成績不錯,還當班長;但普通班的課程難度較高,老師的教學方式也不同,所以我的成績一落千丈,為了跟上進度,還重讀了一次三年級。家人對我的成績也要求很高,不能了解我為什麼退步?當時我很想說:「你們要不要把耳朵『關掉』去上課看看?這樣你們才知道有多不容易。」等我摸索出適合自己的上課、讀書方法時,國中都要畢業了,開玩笑地說其實也「太遲了」,不過現在回想起來,仍是很特殊的經驗。
你的求職過程也幾經波折,是否能與讀者分享這段經過?
我從華梵大學美術系畢業後,試著透過網路人力銀行投出履歷,雖然有很多家公司打電話給我,但聽到我的聲音,他們都會問:「你說話怎麼怪怪的?」我也坦白告訴對方我有聽力問題。結果打來的十家公司,大概有九家取消面試,連見我一面也不肯。我畢業後整整一年都找不到工作,而其他大學同學都已順利進入職場,我心裏真是百感交集,一度感覺非常沮喪。
好不容易經過介紹,到一家公司當網頁設計的學徒,但老闆一個月只付我新台幣三千元的薪水,連付房租都不夠,必須靠家人接濟。後來還是同事看不下去,帶著我一起跳槽到印刷廠做美術設計,我的工作才漸漸步上軌道。至於後來會去演電影,則是想都沒有想過的事。
你認為台灣對身心障礙者的態度,還有哪些空間需改善?
我覺得就業是身心障礙朋友最大的困擾。我們還算幸運,只是耳朵聽不到,工作類型還稍微有選擇機會;像視障的朋友,無論學歷再高、能力再強,多數還是只能從事按摩、走唱。但身心障礙朋友其實不是沒有能力,只是得不到機會,我自己的求職過程就是最好的證明。
認識一位長輩,他的孫女也是聽障,被送到國外接受教育。我曾聽他描述國外的聽障朋友接受教育、求職的情況,實在感覺很羨慕。國外除了教育制度較健全,社會大眾對身心障礙者的接受度也較高,企業普遍主動雇用身心障礙者,是很普遍的事。反觀台灣,卻覺得聘用這樣的人「很麻煩」,必須靠著政府釋出補助,才有一些公司願意聘用我們。
我覺得想要改變現狀,最根本的還是要靠教育。因為唯有透過教育,才能扭轉大眾對身心障礙者的看法;此外,我們自己也要努力,別人愈是覺得我們不行,我們愈是要把工作做好,證明給大家看。
你童年時便聽力受損,家人是否採用什麼特別的教育方式?對你又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我十個月大時,可能是打預防針過敏引起高燒,後來媽媽發現我對聲音沒有反應,最後證實我的聽力受損。當時台灣多數聽障人士沒有機會學說話,只能學習手語,但母親相信,只要我努力學習,一定可以開口與人溝通,因此早在學齡前,她就要求我戴助聽器。起初我很不能適應,覺得助聽器戴起來很吵、很不舒服,但母親絲毫不讓步,記得我還曾因為偷偷拿下助聽器,被打了一頓。同時她也要求我學說話、認識注音符號,在聽障的教育資源仍貧乏的年代,一切都只能土法煉鋼,慢慢地嘗試、摸索,過程相當辛苦。
我小學一到三年級念的是特殊教育班,後來母親決定把我轉到普通班就讀。她的想法是:我不可能一輩子都只跟聽損的人相處,獨自面對社會的那天早晚都會來臨,不如及早開始適應。
我認為母親是一個不向命運低頭、不認輸,而且眼光長遠的人,也是一個不看「現在」,只想「未來」的人──她知道只有現在狠下心,讓我吃苦,未來的我才可能少吃一點苦。長大之後我才知道母親的見解非常正確。我接觸過不少聽障朋友,因為不會說話,造成許多生活上的不方便,相較之下,我不但日常的溝通不成問題,還能跟朋友聊天,人際問題相對較小,世界也比較寬廣。母親當時的堅持,對我的一生產生了很深遠的影響。
求學過程中最辛苦的是什麼?有什麼難忘的事?
以前念啟聰班,班級人數不多;聽母親說起要幫我轉到普通班時,我非常高興,以為一下子多了五十幾個同學,就多了五十幾個朋友。直到真正轉班,才發現根本不是我想的那樣。由於我說話不如一般孩子清楚,所以常被同學嘲笑,還有人叫我「外星人」,也曾有同學惡作劇,把我的助聽器藏起來。我一度覺得很痛苦,很想回到以前的班級,但母親說:「既然都轉班了,這麼快就放棄太可惜了,再試試看,還是不行再說。」
後來我發現,同學們看到我,心裏其實是疑惑的,因為我跟他們不一樣,他們不知道該怎麼跟我相處。後來我決定拋開過去交朋友的模式,試著換不同的方法跟他們來往,後來我交了一個朋友、兩個朋友……漸漸地朋友就愈來愈多了。
我念啟聰班時成績不錯,還當班長;但普通班的課程難度較高,老師的教學方式也不同,所以我的成績一落千丈,為了跟上進度,還重讀了一次三年級。家人對我的成績也要求很高,不能了解我為什麼退步?當時我很想說:「你們要不要把耳朵『關掉』去上課看看?這樣你們才知道有多不容易。」等我摸索出適合自己的上課、讀書方法時,國中都要畢業了,開玩笑地說其實也「太遲了」,不過現在回想起來,仍是很特殊的經驗。
你的求職過程也幾經波折,是否能與讀者分享這段經過?
我從華梵大學美術系畢業後,試著透過網路人力銀行投出履歷,雖然有很多家公司打電話給我,但聽到我的聲音,他們都會問:「你說話怎麼怪怪的?」我也坦白告訴對方我有聽力問題。結果打來的十家公司,大概有九家取消面試,連見我一面也不肯。我畢業後整整一年都找不到工作,而其他大學同學都已順利進入職場,我心裏真是百感交集,一度感覺非常沮喪。
好不容易經過介紹,到一家公司當網頁設計的學徒,但老闆一個月只付我新台幣三千元的薪水,連付房租都不夠,必須靠家人接濟。後來還是同事看不下去,帶著我一起跳槽到印刷廠做美術設計,我的工作才漸漸步上軌道。至於後來會去演電影,則是想都沒有想過的事。
你認為台灣對身心障礙者的態度,還有哪些空間需改善?
我覺得就業是身心障礙朋友最大的困擾。我們還算幸運,只是耳朵聽不到,工作類型還稍微有選擇機會;像視障的朋友,無論學歷再高、能力再強,多數還是只能從事按摩、走唱。但身心障礙朋友其實不是沒有能力,只是得不到機會,我自己的求職過程就是最好的證明。
認識一位長輩,他的孫女也是聽障,被送到國外接受教育。我曾聽他描述國外的聽障朋友接受教育、求職的情況,實在感覺很羨慕。國外除了教育制度較健全,社會大眾對身心障礙者的接受度也較高,企業普遍主動雇用身心障礙者,是很普遍的事。反觀台灣,卻覺得聘用這樣的人「很麻煩」,必須靠著政府釋出補助,才有一些公司願意聘用我們。
我覺得想要改變現狀,最根本的還是要靠教育。因為唯有透過教育,才能扭轉大眾對身心障礙者的看法;此外,我們自己也要努力,別人愈是覺得我們不行,我們愈是要把工作做好,證明給大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