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碧水一蒼鷺

於我而言,我想大概沒有其他的鳥類,有如大蒼鷺這般容易勾引起我想要昇空飛翔的欲望。
為什麼呢?我自己也經常這麼反問自己。
我知道比大蒼鷺善飛的鳥,可以說不計其數;比大蒼鷺更雄壯更勇猛的鳥,也是屢見不鮮。可是每次只要看見大蒼鷺從我頭頂款款飛過,就怦怦然禁不住也想鼓動雙臂立刻飛上青天,跟隨而去--坦白而言,那是一股難以言喻,也難以抑制的衝動。如此三番兩次之後,發覺大蒼鷺的飛翔所以讓我如此著迷,原來是牠那不徐不疾,緩緩鼓翅的節拍,有著一股說不出的魔力,讓我身心頓時完全紓鬆,全然解放。或許我應該這麼形容,好比每次聆聽貝多芬「暴風雨」鋼琴奏鳴曲進入慢板時候的那種感覺。
有好幾次,我定著眼睛直直地跟著看,不知道是否因為天空太藍太炫目了,還是什麼原因,恍如中了蠱,或更像似被催了眠,感覺兩腳被一股股看不見的強風不斷托起。俄頃,身體就騰空而昇。沙漠一樣顏色的秋天草原,深綠迷人光影洸洸的湖水,還有那一撮撮永遠看不膩的綠樹,以及一幢幢我十分熟悉的房舍,都遠遠落在我的腳下。我感覺到上面風勢很強,風的喘息不停地在我耳邊嗖嗖作響。
我知道,譬如在台北城市行道樹上,常常看得見的珠頸斑鳩,為了不讓自己從塵囂高空中突然墜落,每分鐘至少必須奮力振翅二百下左右;而雙翼展開來超過一百八十公分的蒼鷺,卻只要輕輕鬆鬆鼓動二十五次,就可以隨意上天下海,青山碧水任翱遊。
是的,弱小鳩鴿鼓翅飛行的模樣,不免讓人感覺緊張之中夾有幾分的惶恐;相對龐大的大蒼鷺,卻予人雍容自在、信心滿滿的印象。可是小斑鳩與大蒼鷺,不論是覓食或是自衛,努力鼓動雙翼,都是一樣為了護衛並延續自己的生命。然而在我看來,只因為天生有別,後天的待遇卻因此而有明顯的差異──坦白而言,我願意相信萬物皆平等,不過我也相信不是每一個生命都能享有同等的幸運。

「耐性」,是大蒼鷺另一個讓人印象深刻、難以忘卻的特徵。
好幾次我以不服輸的牛脾氣,向牠挑戰,沒有一次不被打敗。大蒼鷺除了捍衛自己的覓食領域,幾乎做什麼都是那麼慢條斯理,有時候根本就像似電影裏的慢動作,甚至不時出現誇張的定格特寫,尤其是在水邊捕食的時刻。有一次我看見一隻大蒼鷺,一隻腳插在水裏,另一隻腳分明原來就要往前踩進,卻突然停住在半空中,一動不動,兩眼緊盯著水面,靜待游魚靠近,其神情之專注,彷彿火燒屁股天塌下來了都沒有關係。我躲在附近草叢裏暗中偷窺,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等待的時間感覺特別漫長,也不知道經過多久了,蒼鷺的姿勢依然沒有絲毫改變,我的兩條腿卻早已僵硬發麻,失去了大半的知覺,這時候如果貿然站起,保證一定硬生生噗咚一聲栽進水裏。每次看見牠的動作陡然半途靜止不動,感覺時間以及身邊的風,也驀地跟著一起靜止了。
緩慢的動作,打不敗的耐性──或是說「心無旁騖」、「專注執著」──可以說是鷺科涉禽第一眼引人注意的幾個特性之一,請看看俗稱「暗光鳥」的夜鷺,以及動作常常帶著幾分誇張逗趣的黑冠麻鷺,還有舉止高貴優雅的大白鷺等鷺科家庭成員,就會相信我所言不虛。
大蒼鷺近乎分解動作的舉止,因為身上一管彎彎長長的脖子,加上兩根抽得細細的、近乎竹竿子一般的腿桿,使得那種「緩慢」的視覺效果更加誇張、更加引人注目。每當我們注視著那兩條又細又長的「腿」時,一定會看見在中間部分各有一粒突起的關節,當蒼鷺緩緩邁開步子走動的時候,相信很多的人都會毫不加思考,理所當然地認為那就是大蒼鷺的膝蓋,一點也不會感到驚訝蒼鷺的膝蓋怎麼會向後彎曲呢?尤其當牠站立的時候,更是毫無疑問。不瞞你說,我也是其中一人。直到有一天我突然驚覺,蒼鷺的膝蓋怎麼是向後彎的呢?當然,後來我弄明白了,那個關節不是蒼鷺的膝蓋,而是牠的後腳跟。
從足趾至腳跟這一截部分,也就是所謂的腳掌。你看,我們人類的腳掌是不是短短、寬寬的一片?所以有時候,我們也叫它「腳板」。但是蒼鷺的腳板卻是細細長長的一根,形狀正宛若牠的小腿。當牠抬起腳丫子的時候,我們難免會誤以為牠在彎曲膝蓋。那麼你一定又會追問,大蒼鷺的腳跟又為什麼會長在膝蓋頭的地方呢?
蒼鷺之類的水鳥,屬於涉禽之一,主要活動區域多在水邊,鹹淡不拘。我們知道這些地方的水總是流動不定的,為了加強身體平衡以免落水,不知道經過了多少數不清的歲月,多少世代滄桑,蒼鷺的腳跟就慢慢地往上「挪移」(或者說「演化」)到了今天這個位置。除了這個原因,這樣的構造設計,也同時使得蒼鷺的雙腳增添了不少彈力,一旦警覺環境有異,譬如說牠突然發覺我躲在附近的草叢裏,或者海邊一塊大石頭後面,時時露出半顆頭顱,神情鬼鬼祟祟,干擾了牠的私生活,牠只要身子微微一低,兩腳輕輕一蹬,立刻就飛上了天空,然後遠遠地沙啞地對我發出兩聲刺耳的嘎叫,算是警告,也算是埋怨。
既然提到了蒼鷺的腳跟,恐怕也要說說牠的足趾。
當蒼鷺的後腳跟慢慢上移的同時,前面的足趾基部也逐漸垂直發展,好讓身體壓力可以平均分布在幾支足趾上面。蒼鷺的超級特大號足趾共有四支,三支朝前、一支朝後,呈輻射狀向外大大張開。這樣的排列方式,使得蒼鷺在水裏能夠保持最好的平衡,也就能夠站得比較穩定,畢竟多半的時間牠都是在流水中覓食求生,當然也讓牠能夠輕輕鬆鬆表演上述「金雞獨立」絕招。沼澤田圳的污壖,水底岸邊的淤泥,通常都比較柔軟,蒼鷺的大腳趾即使三前一後,踩下去難免不陷入,因此兩支腳最靠外側的兩趾之間,也就慢慢地發展出小小一片、三角形的蹼,面積雖然不如想像般大,卻也能發揮差強人意的作用。
我所熟悉的這片大湖澤的西北邊角落裏,多年前倒下了一棵已經有了一把年紀、體積不算小的冷杉枯木,樹的上半身落在水裏,伸入湖中,我就經常騎在浮出水面的枝幹上,等待大蒼鷺的來臨。下過雨後的樹身,膩膩滑滑的,有一次就差點連人帶相機一起掉入湖裏,現在想起來都還覺得又驚險又好笑。浮在水中的枯樹,張「椏」舞「枝」,襯著水面倒影,隨著一天光影的變化,尤其每逢陰雨連綿的天氣,周遭氣氛常常彷彿一群魑魅魍魎聚在一起開「轟趴」,看起來似乎熱鬧,感覺卻是陰冷冷的。
這個角落,有一陣子每天早晨約在九點至十點之間,就會先後飛來三、四隻大蒼鷺,為了爭奪覓食領域,或在空中或在水邊相互驅趕追逐,一邊發出嘹喨的嘎叫。有時候還會接連從我頭上呼嘯而過,巨大翼翅虎虎生風。偶爾兩三隻一起飛上天空,龐大的身影,忽前忽後,忽高忽低,配合著四周杳無人跡的曠野以及淼茫的湖水,一時感覺自己彷彿置身侏儸紀的榛莽天地。可惜那些精彩的鏡頭畫面,都在去年兩顆硬碟突然同時燒壞的意外災害中消逝了,後來也就一直沒有再遇見過這樣精彩的機會。大蒼鷺夜晚睡覺的時候會聚在一起,白天覓食則通常各自分開,因此不論在野地或水邊,看見蒼鷺時總是孤單單的一個影子,而且大半時候,只是睜著黃澄澄的眼睛,紋風不動,靜靜站立。我非常好奇,在那彷彿毫無止境緩緩流動的等待時間之中,大蒼鷺都在「想」些什麼呢?
大蒼鷺站直挺立的時候,如果由下而上計算到嘴喙最尖端,大約有一百五十至一百七十公分。我們知道,搭乘台北市捷運,如果身高超過了一百一十五公分,就得買票。莫提一般嬌小的雀鳥,就拿綠頭鴨子來比,大蒼鷺著實大得多了,每次當我好不容易挨近到可以抓拍牠頭部特寫的距離,牠就靈敏感覺到了我的「威脅」,脖子微微內縮,露出不安的模樣,我知道那是牠即將就要飛走的訊號,但是這麼近的距離,想要拍攝牠起飛一剎那展開雙翅的英姿,一定暴框。我根本來不及更換鏡頭,往往只能帶著一絲歉意,目送牠遠遠飛去,心裏多少有些悵然。
眼睛顯然是禽鳥賴以生存的關鍵工具,無論警戒禦敵或是覓尋食物,皆少不了。對付多數的鳥,有時候我都是趁著牠們轉頭的極短時間內移動身體,並且立刻放低姿勢,靜止不動,如此慢慢一步一步靠近,可是遇到了大蒼鷺,這一招就不管用了。
蒼鷺的眼睛屬於所謂的「單眼」結構,意思就是說牠的兩隻眼睛各自分別對焦,不過必要時刻也可以像我們靈長類一樣,雙目並用。譬如當牠兩眼同時對準嘴喙尖端,往前直視的時候,雙目就可以看見同一個物體──譬如手裏拿著相機,突然發覺被牠盯住了,因此一臉愕然的我。不過大半的時候,大蒼鷺的兩顆眼珠,都是滾向後腦勺的位置,尤其處於高度警戒的狀況下,不必大費周張扭轉身體,就可以擁有三百六十度的絕對良好視野。除此之外,蒼鷺的眼睛變焦與對焦速度,超乎你我想像的迅快,前一秒鐘還當望遠鏡頭用,不到一秒鐘,就又變成了放大鏡,變化之大之快,令人瞠目。真巴不得我的鏡頭,也可以跟牠一樣厲害。還有,當牠把頭埋進水裏,依然可以跟在水面上一般,毫無視覺障礙,所以也才能順利成功地叉捕水裏的游魚。不難想像,企圖接近大蒼鷺有多麼不容易,除非牠對你無動於衷,不把你放在眼裏。我知道,大蒼鷺在大自然中除了人類,幾乎沒有天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