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孩子懂生活
王瀞儀──媽媽的生活哲學
我是一個從嬰兒開始就活得很清楚的人,也許是一路記得成長過程的關係,國小時我發現自己與其他人產生了差異。當老師宣布郊遊日期引起同學大聲歡呼,我只輕輕地回應:「喔,要去郊遊。」中了幾百元發票不感覺驚喜、看到綜藝節目覺得極其無聊……等,都是一般小學生很少出現的反應。活在大多數人都該有的情感之外,讓我時間更充裕、生活更積極,不知道什麼時候,我開始告訴自己:「生命只要三十年就夠多了。」
「如果我只能活到三十歲」從此成為我的人生座右銘,也幫助我不浪費生命。在婚後兩年多生下瓜瓜,思考習慣讓我從懷孕就做足假設:如果我只能活到三十歲,那時候瓜瓜才五歲,萬一我離開人世,孩子怎麼活?
奇怪的是當孩子出生,我雖然開心但並沒有異常興奮,雖然思考著未來的教養方式卻沒有任何不安。由於前教育機構無法容下懷孕期就狀況連連的我,在生下瓜瓜前兩個月我們便成立了「快樂中心」這個教育工作室,快樂中心理所當然也成為瓜瓜和地瓜成長的地方。每每聽到嬰兒瓜瓜大哭大鬧,大人卻正在忙碌時,我沒有失去理智將正在劇烈哭鬧的孩子抱起來安慰,堅持使用「哭鬧調教法」讓孩子減少哭鬧情況。這時感覺心疼難耐、認為必須將孩子抱起來的人反而成了瓜爸,與瓜爸滿溢的父愛相比,讓我戲稱自己這時候並沒有母愛。
教養「黏度」相差甚大的緣故,我常覺得一歲多的瓜瓜比較愛爸爸,在沒有讓孩子餓到、冷到、尿布髒了不舒服到的前提之下,無論聽不聽得懂,我都選擇告訴孩子:「大人正在忙的時候,就算你哭,爸爸媽媽也沒有辦法來抱你。但是媽媽答應你,如果一有空就會來抱你,亂哭只是讓自己不舒服,你可以自己找玩具玩喔。」
也許每個孩子原本都如我兒時一樣,他們有思考感覺而且聽得懂大人的話,爸爸媽媽兩種不同的教養方式,使得瓜瓜在我身旁時像個可愛的小天使,自得其樂、獨立玩耍還發出咯咯大笑是再平常不過的事;但在瓜爸面前卻變身小惡魔,經常痛哭流涕、黏膩不安,甚至常對爸爸大發脾氣、頤指氣使。
等到瓜爸再也受不了孩子的無理取鬧,重新調整教養孩子的方式後,我和瓜瓜終於出現母子連心、孩子能夠信任媽媽的良性循環,這大概就是所謂的「日久見人心」吧?因為我愛瓜瓜,才採行如此的教育方法,終於在不到兩年就讓孩子了解並樂意接納,孩子不但活得更有安全感與自信心,也清楚知道自己不是孤單的一個人,知道家人雖然並非隨時都在自己身邊,卻心繫於自己。瓜瓜這種「安心自在的感覺」讓心中充滿著愛,這就是俗稱的「擁有安全感」,這些都讓瓜瓜能夠獨立勇敢、學會分享與樂觀生活。
林攸餘──爸爸的教養轉變
和瓜媽相差六歲,也許是年紀比較大的關係,我是一個從瓜瓜出生,就想將所有美好送給孩子的爸爸。但這樣的想法卻讓我吃足苦頭,不但孩子感受不到我的愛與付出,還變得暴躁易怒、不懂體諒也不懂事。我曾經在異常忙碌時脫口而出:「爸爸現在沒辦法。」我發誓自己如平時一樣的口氣,只是使用的句子不同了,竟在同一時間裏弄哭兩個孩子。
這是在小地瓜一歲左右發生的事,那天因為我的拒絕,孩子們嚇得逃竄驚哭找尋媽媽的安慰,我開始思考究竟發生了什麼錯誤?
為什麼孩子對我予取予求不懂體諒,卻能體貼關心媽媽?為什麼瓜媽明確的拒絕仍讓孩子輕哼兒歌離去,我一聲拒絕卻嚇得孩子四處逃竄?為什麼我感覺好累?為什麼我的一再付出卻看不見想像中的美好結果?
我終於發現自己長久以來教養上的盲點與迷思,我從來就沒讓孩子了解到爸爸不是聖人:爸爸也有忙碌和不方便的時候,無法陪伴或幫忙,並不表示我就不愛你們。
最終我發現自己不可能給孩子全世界的美好,因為自顧自的給與,到頭總是換來孩子更難生活的結果。那年開始,我終於如同對待自己的學生一樣,著重在生活自理、應對進退的調適,還有培養孩子充滿愛與關懷的樂觀,加強訓練孩子獨立並且快樂生活的能力。
當理想與現實合而為一
因為夫妻之間出現矛盾衝突的教養起點,讓我們最終取得中間的平衡點,研究出即使如同瓜爸一般父愛滿溢,也能輕鬆做到的快樂育兒法。從「適應並能夠妥善生活」為原理出發,兼顧「皆大歡喜、人人適用」的教養方式而讓《教養可以這麼輕鬆》系列書問世,當然裏面加上我們十多年在親子教養這部分的指導經驗,針對不同孩子分別給與不同的建議,所以也大受爸爸媽媽和老師們的歡迎。
將生命的時間假設成短暫,並且引導正向且符合真實世界的平和態度,其實就像有些癌末病患到最後在想法上變得樂觀、行事有意義,並且積極造福社會一樣,到最後竟然還多活了幾年或奇蹟治好了病痛。在在都告訴我們:「懂生活,生命就變成永恆。」父母都需要盡早教會孩子懂生活,就不需再擔心孩子是否安全感缺乏、抗壓性太低、又矮又瘦睡太少……這些孩子可以自力來改善的問題。
我是一個從嬰兒開始就活得很清楚的人,也許是一路記得成長過程的關係,國小時我發現自己與其他人產生了差異。當老師宣布郊遊日期引起同學大聲歡呼,我只輕輕地回應:「喔,要去郊遊。」中了幾百元發票不感覺驚喜、看到綜藝節目覺得極其無聊……等,都是一般小學生很少出現的反應。活在大多數人都該有的情感之外,讓我時間更充裕、生活更積極,不知道什麼時候,我開始告訴自己:「生命只要三十年就夠多了。」
「如果我只能活到三十歲」從此成為我的人生座右銘,也幫助我不浪費生命。在婚後兩年多生下瓜瓜,思考習慣讓我從懷孕就做足假設:如果我只能活到三十歲,那時候瓜瓜才五歲,萬一我離開人世,孩子怎麼活?
奇怪的是當孩子出生,我雖然開心但並沒有異常興奮,雖然思考著未來的教養方式卻沒有任何不安。由於前教育機構無法容下懷孕期就狀況連連的我,在生下瓜瓜前兩個月我們便成立了「快樂中心」這個教育工作室,快樂中心理所當然也成為瓜瓜和地瓜成長的地方。每每聽到嬰兒瓜瓜大哭大鬧,大人卻正在忙碌時,我沒有失去理智將正在劇烈哭鬧的孩子抱起來安慰,堅持使用「哭鬧調教法」讓孩子減少哭鬧情況。這時感覺心疼難耐、認為必須將孩子抱起來的人反而成了瓜爸,與瓜爸滿溢的父愛相比,讓我戲稱自己這時候並沒有母愛。
教養「黏度」相差甚大的緣故,我常覺得一歲多的瓜瓜比較愛爸爸,在沒有讓孩子餓到、冷到、尿布髒了不舒服到的前提之下,無論聽不聽得懂,我都選擇告訴孩子:「大人正在忙的時候,就算你哭,爸爸媽媽也沒有辦法來抱你。但是媽媽答應你,如果一有空就會來抱你,亂哭只是讓自己不舒服,你可以自己找玩具玩喔。」
也許每個孩子原本都如我兒時一樣,他們有思考感覺而且聽得懂大人的話,爸爸媽媽兩種不同的教養方式,使得瓜瓜在我身旁時像個可愛的小天使,自得其樂、獨立玩耍還發出咯咯大笑是再平常不過的事;但在瓜爸面前卻變身小惡魔,經常痛哭流涕、黏膩不安,甚至常對爸爸大發脾氣、頤指氣使。
等到瓜爸再也受不了孩子的無理取鬧,重新調整教養孩子的方式後,我和瓜瓜終於出現母子連心、孩子能夠信任媽媽的良性循環,這大概就是所謂的「日久見人心」吧?因為我愛瓜瓜,才採行如此的教育方法,終於在不到兩年就讓孩子了解並樂意接納,孩子不但活得更有安全感與自信心,也清楚知道自己不是孤單的一個人,知道家人雖然並非隨時都在自己身邊,卻心繫於自己。瓜瓜這種「安心自在的感覺」讓心中充滿著愛,這就是俗稱的「擁有安全感」,這些都讓瓜瓜能夠獨立勇敢、學會分享與樂觀生活。
林攸餘──爸爸的教養轉變
和瓜媽相差六歲,也許是年紀比較大的關係,我是一個從瓜瓜出生,就想將所有美好送給孩子的爸爸。但這樣的想法卻讓我吃足苦頭,不但孩子感受不到我的愛與付出,還變得暴躁易怒、不懂體諒也不懂事。我曾經在異常忙碌時脫口而出:「爸爸現在沒辦法。」我發誓自己如平時一樣的口氣,只是使用的句子不同了,竟在同一時間裏弄哭兩個孩子。
這是在小地瓜一歲左右發生的事,那天因為我的拒絕,孩子們嚇得逃竄驚哭找尋媽媽的安慰,我開始思考究竟發生了什麼錯誤?
為什麼孩子對我予取予求不懂體諒,卻能體貼關心媽媽?為什麼瓜媽明確的拒絕仍讓孩子輕哼兒歌離去,我一聲拒絕卻嚇得孩子四處逃竄?為什麼我感覺好累?為什麼我的一再付出卻看不見想像中的美好結果?
我終於發現自己長久以來教養上的盲點與迷思,我從來就沒讓孩子了解到爸爸不是聖人:爸爸也有忙碌和不方便的時候,無法陪伴或幫忙,並不表示我就不愛你們。
最終我發現自己不可能給孩子全世界的美好,因為自顧自的給與,到頭總是換來孩子更難生活的結果。那年開始,我終於如同對待自己的學生一樣,著重在生活自理、應對進退的調適,還有培養孩子充滿愛與關懷的樂觀,加強訓練孩子獨立並且快樂生活的能力。
當理想與現實合而為一
因為夫妻之間出現矛盾衝突的教養起點,讓我們最終取得中間的平衡點,研究出即使如同瓜爸一般父愛滿溢,也能輕鬆做到的快樂育兒法。從「適應並能夠妥善生活」為原理出發,兼顧「皆大歡喜、人人適用」的教養方式而讓《教養可以這麼輕鬆》系列書問世,當然裏面加上我們十多年在親子教養這部分的指導經驗,針對不同孩子分別給與不同的建議,所以也大受爸爸媽媽和老師們的歡迎。
將生命的時間假設成短暫,並且引導正向且符合真實世界的平和態度,其實就像有些癌末病患到最後在想法上變得樂觀、行事有意義,並且積極造福社會一樣,到最後竟然還多活了幾年或奇蹟治好了病痛。在在都告訴我們:「懂生活,生命就變成永恆。」父母都需要盡早教會孩子懂生活,就不需再擔心孩子是否安全感缺乏、抗壓性太低、又矮又瘦睡太少……這些孩子可以自力來改善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