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10問:王文華

知名作家王文華,台灣大學外文系畢業、美國史丹福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MBA),在台灣曾任博偉家庭娛樂公司行銷經理、音樂電視網副總裁兼董事總經理。2010年,王文華創辦了「夢想學校」,以過去企管、行銷的專業設計課程,希望幫助更多人實現自己的「圓夢計畫」。
王文華提供


是怎樣的想法,讓你決定創立「夢想學校」,並且「教學校沒教的事」?
這十多年來我寫書、演講,也主持廣播節目,但我感覺這些方式只能針對某個議題進行分享,互動較少,也難以深入探討,因此一直希望有個機會開設課程,用更系統化的方式,把我本身在企管、行銷方面的專業帶給大家。
此外,我一直認為人生是一段學習的旅程,並非只有在學校裏才能學習。我在上課、閱讀、旅行的時候,都能感覺到自己在不斷地成長,透過學習源源不絕地注入新養分,總讓我感覺生命是很美好的。因此,我也希望更多朋友一起體驗這種感覺,透過「夢想學校」喚醒大家對學習的熱誠,進而改善自己做人、做事的方式,形成一個正向的循環。我很高興這個心願能在今年實現,從五月開始,夢想學校已經陸續舉辦了四次課程,來自各界的回響也相當熱烈。


能否跟讀者分享夢想學校跟一般演講、課程最大不同之處?
首先,夢想學校的課程經過系統化的設計,我們以一流企業的案例為教材,對上班族而言具有實用價值,讓學員可以藉此機會,替自己進行一次「職場體檢」。我們的學生以三十到五十歲的上班族居多,除此之外,也有不少尚未步入職場的大學生參與,而這些年輕人,可以藉由夢想學校的課程提昇自己的能力,拓展自己的眼界,及早替未來做準備。
此外,有別於一般的演講或課程,總是老師在台上講、學生在台下聽,兩個小時結束後各奔東西,夢想學校能建立起長久的社群,讓學員有機會認識更多職場精英,互相交流,成為共同學習、成長的伙伴。


在夢想學校授課的過程中,是否有什麼難忘的經驗?
讓我感動的,夢想學校雖然在台北上課,但我們的學生卻來自四面八方,中、南部的學生不在少數,甚至還有遠在非洲國家賴索托的台商,利用返台寶貴的假期來上課,此外還有母子檔共同參與。其中有一個故事格外讓我印象深刻:有一個學生是在中國東莞開鞋廠的台商,他第一次來上課的時候,認識了一位同學,並在下次上課時,帶了一雙鞋子想送給她。不料,這位同學並沒有來上第二次課。於是,台商就把鞋子轉送給另一位同學。
巧合的是,鞋子剛好合腳,而且這位獲贈鞋子的同學,工作正好是代理迪士尼商品,她直說「灰姑娘玻璃鞋」的故事,彷彿真的發生在自己身上了。這位同學收下鞋子後,決定「把愛傳出去」。她得知班上有一個同學,日子過得不是很快樂,於是大方捐出新台幣五千元獎學金,贊助那位同學再來上下次的課程。這件事讓我感覺到人情的溫暖,萍水相逢的同學能如此珍惜緣分,並且創造出這麼正向的能量循環,真是難能可貴。


除了夢想學校,你還組織了名為「Change Makers」的社群組織,為什麼會想這麼做?
「Change Makers」是一個非營利的組織,所有想讓生活更美好的朋友,都可以免費加入。而我王文華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不是「主角」,而是「住持人」。「Change Makers」的活動方式很隨性,可以是讀書會、座談會,也可以是大家聚在一起看電影、看足球……例如最近我們的活動,就是在網路上徵求大家的「Change Makers」,從中選出四個計畫,並分為四組進行報告,彼此分享,交換意見。
我希望「Change Makers」漸漸成為一個平台,讓有夢想的朋友們能聚在一起。因為一個人默默地努力其實是很困難的,也很難持續,而「Change Makers」可以讓大家互相扶持激勵,以完成自己的夢想為目標。


你認為追尋夢想,最困難的地方在哪裏?
我時常用這兩句話提醒大家:「夢想是動詞,不是名詞;夢想是過程,不是終點。」第一句話是說,大家都擁有夢想,但如果缺乏實踐的勇氣,夢想永遠不會有實現的一天;第二句話的意思是,夢想不該僅是一個「目標」,完成之後就「沒事了」,而是一個能讓你持續向前的信念。
當然,我遇過很多人,他們並不知道自己的夢想究竟是什麼。我認為,夢想其實沒有那麼容易「被找到」,一路跌跌撞撞,花了五年、十年才摸索出自己的夢想,其實是再尋常也不過的事,因為「方向不是想出來的,而是試出來的」。我也是在大企業工作了十多年,才真正認清自己想做的事究竟是什麼。


你非常強調以行動實踐夢想,然而人在面對改變的時候,難免會因為害怕失敗而產生猶豫,你認為該如何面對這樣的情況?
我的人生中曾面臨好幾次重大的抉擇,像是我該不該從文學轉念商學?該不該出國?該不該回台灣工作?說真的,每一次的選擇,我其實也沒有十足的把握,但我認為「如果心中有夢想,就該義無反顧地跳下去」,因為我心目中的「夢想公式」,就是「勇氣加上實踐,再加上時間」。
另一個大家常遇到的情況,就是身邊的親朋好友未必會支持我們所做的決定,因而給與我們許多不同的意見。我認為旁人的建議要聽,因為他們能看到我們本身沒有察覺的盲點;但更重要的,是在聆聽之後回歸到內心,透過反省自我,看看內心最真誠的一面,並依循自己的「心」來做決定。而下定決心之後,我們就要有承擔後果的心理準備。我的人生經驗告訴我:失敗其實沒什麼大不了的,只是必然的過程。我甚至認為失敗比成功更有價值,因為它能讓我們學到更多,所以不必害怕失敗,應該要勇於擁抱失敗。


你認為台灣的上班族最欠缺的是什麼?
我認為台灣的上班族,最欠缺「站在高處思考的能力」。我們每個人每天都要周旋在許多「事件」之中,時常一天就在忙於開會、接電話……之中度過了。然而生活中的種種事件,其實泰半與我們的遠景無關。如果把人生比喻為高樓,這些瑣事好比「一樓」,人生的遠景則是「頂樓」,而我們往往花了太多時間停留在一樓,忘了跳脫出來,讓自己站上頂樓,看看自己的未來。
以我自己為例,我認為人生中最重要的事,就是「被人啟發,啟發別人」,無論我從事的工作,是寫作、演講、主持廣播,還是成立夢想學校,其實都是在呼應這個遠景。所以,當有某一件事找上門的時候,我會先問問自己:「這件事符合我的遠景嗎?」如果我認為它與遠景無關,那麼我就會做取捨,如此就能避免讓過多「事件」干擾了生活。


你想給社會新鮮人什麼建議?
我的建議就是「大膽上路吧」。人生是一段旅程,而這段旅程不是我們關在家中,不停地擬定周詳的計畫,就可以圓滿達成的。我發現不少年輕人有「過度計畫,疏於行動」的現象。這就好像人已經到了游泳池邊,在池邊熱身了老半天,然後就回家去了,依然沒有體會到游泳究竟是什麼感覺,一點意義也沒有。真實的人生,就是要親自去體驗各種酸甜苦辣,並且從中成長、學習。因此,我希望年輕的朋友們能以實做取代抱怨,然後大膽地上路吧。


你最害怕發生什麼事?
只有兩件事會讓我感到害怕,第一是「與自己無關的事」,第二是「自己無法掌握的事」。而「失去家人」,正是兼具了上面兩點,最讓我感到不安。母親年紀大了,我希望自己能儘量找時間陪伴她,而她的平安、健康,就是我最快樂的事。


你心中最幸福的片刻是什麼?
教學、演講時,看到台下的朋友因為你的幾句話感到「福至心靈」,他們那種「被啟發的眼神」,最讓我感到幸福,總會讓我泛起會心的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