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更鳥事知多少
我知道今天會下雨,只是料不到下得如此突然,這麼急快。我一心只注意著觀景窗裏的變化,一時忘卻了身邊的光線不知道何時黯淡了下來。我根本來不及拆卸三腳架,只得匆匆給相機套上塑膠袋。
從這裏走到可以避雨的車子裏,足足有三公里,沿途雖然稀稀落落有幾棵大樹,卻都不夠茂密,不足以擋一擋暫時的雨水。此刻,雨水沿著帽緣,一滴一滴的落在肩頭,似乎愈滴愈快,我的步伐也愈踩愈大。先前看見烏雲從遠遠的天邊,慢慢趕了過來的時候,早就應該走人了,可是實在捨不得離開這一窩大大小小、一家五口的知更鳥。到現在我已經觀察有一段日子,再過兩三天,小鳥就可以離巢了。
那一天,我深入林子裏一塊比較偏僻的角落,企圖尋找大蒼鷺的巢窠,一路踩著黑褐色的稀爛泥巴,有時候必須使一點氣力,才能抬起被泥巴吸住了的鞋子,不時還要用空出來的一隻手,奮力撥開那些擋在眼前、比人還高的灌叢,一邊留神不讓彈回來的枝梗打到眼睛,一邊還得顧著背在身上的攝影器材,感覺汗水涔涔毫不留情濕透了內衫。我循著小蒼鷺高亢的嘎嘎叫聲,慢慢調整方向,終於找到了大蒼鷺群棲的祕密場所。我興奮地抬起頭,在茂密的枝枝葉葉之間,尋找隱匿的巢窠。
這塊角落的大樹,拔高都在四、五十公尺以上,陽光不容易穿透。我在昏暗中撿了一小塊可以仰望的乾地,儘量避開身旁的大樹,尤其上面築有鳥巢的。我知道,蒼鷺不管大小,當牠們排便的時候,就好像有人從三樓頂層,突然淅瀝嘩啦潑下一桶稀釋了的白油漆一樣,站在下面的人可就啞巴吃黃連,只怪自己運氣太好。儘管小心翼翼,後來還是莫名其妙被灑了半個肩膀,抬頭一看,什麼鳥也沒有,你說奇怪不奇怪?
我勉強來回算了幾次,眼睛看得見的,總共大概有二十一個巢,如果每個巢裏面至少都有兩隻小鳥,想一想,四、五十隻小蒼鷺輪番鼓譟,尤其親鳥回巢餵食時刻,那將是如何的熱鬧異常?這些大樹都非杉檜之類的常綠喬木,當秋葉落盡的時候,所有巢窠都將無所遁形,屆時我相信數目一定不止這些。
回程半途,我的眼角不經意瞥見路旁枝頭上,高踞著一隻知更鳥,啣了滿滿一嘴蚯蚓,不停地左顧右盼。我想也不想,立刻停下腳步,隔著一段距離,靜靜觀察牠的舉止。我知道,那是一隻正要回巢哺育雛鳥的勤勞鳥爸爸。雌雄知更鳥的體形大小,幾乎沒有什麼差異;唯一可以分辨的,就是雄鳥背部的羽毛,從頭至尾,顏色濃黑,雌鳥則背部偏灰,尤其頭頂;胸部的毛色,也是雄鳥比較深暗,一眼就看得出來。
從枝葉間隙灑下來的陽光,明暗不均地落在牠的身上,葉子被陽光烘托出一片好似油畫一般,深淺不一的鮮脆嫩綠背景,襯著牠胸前紅磚一般的羽色,加上墨黑的背部,顯得神祕十足。
我看牠在枝頭上停留有片刻之久,似乎覺得安全無虞之後,拍拍翅膀又往前方一大片灌叢飛去。灌叢中央有幾株白楊樹聚生在一起,知更鳥爸爸選了一根橫生的枝頭再次停了下來。我遠遠聽見牠啁啾了幾聲,一會兒之後,就縱身躍入了灌叢中。我看見灌叢上方的枝葉在晃動,洩漏了知更鳥爸爸前進的方向。我利用望遠鏡,鎖住了牠的行蹤。不久牠又冒了出來,在三株緊靠在一起的白楊樹根部地方,影子閃了一下。看見了!我依稀看見雛鳥的脖子,不停地左右晃動,伸得好直好直?──?耀眼的陽光裏,我看見一只鳥巢,在枝葉之間忽隱忽現。
每次發現鳥巢,雖然有了難得的記錄與攝影機會,我的心裏並非全然只有興奮,若非為了把禽鳥生生息息的那一幅神祕拼圖拼湊完全,我實在不願意在這個階段企圖靠近牠們。因為一旦牠們發現了我的「存在」,當只會給牠們帶來或多或少的驚慌和不安而已。
為了將可能的「干擾」或「傷害」降至最低,我把現場地形仔細研究了一番。最後,我打算採取迂迴的路徑與方式。如果親鳥進入巢窠的狹窄入口算是「前門」的話,那麼我想從視野比較開闊的「後門」來進行拍攝,後門朝南向陽,剛好順光。高緯度地區的太陽偏南,坐北朝南的房子,一般而言比較溫暖。看來懂得「風水」的,不是只有人類。再說,後門正面對著的那一片灌叢,有一個人那麼高,我可以加以利用,當作偽裝帳。人藏身其中,只要設法把鏡頭伸出去,再理想不過了。只是要到達理想的攝影點,也就是正對著牠們的後門,必須穿過的灌叢比較深也比較密,但也並非無法克服。
看來這是唯一,也是最好的選擇了。心裏有了明確的決定之後,心情跟著變輕鬆了不少。後來的日子,每天都像上班一樣,早出晚歸,當然是自己帶便當。
知更鳥的繁殖期,大抵可以從四月中旬一直到八月初。繁殖過程的第一步,通常就是宣示領域,不過領域的大小會隨著過程的進行而逐漸縮小,一旦母鳥加入之後,領域的大小大概就確定了。一般來講,知更鳥的個性算是十分溫和,對領域的要求不似有些鳥類那樣「斤兩計較」,不時有衝突與爭吵。最後,這塊大約縮小到只有三分之一公頃的領土,就是牠們夫婦交配、築巢、生子與育雛的地方;不過,覓食以及尋找巢材的時候,就不受這個限制了。
前面說過,如果看見嘴裏含滿食物的知更鳥,就可以確定牠的蛋已經孵化,孩子已經出生,現在正在嗷嗷待哺;但如果看見的知更鳥,嘴裏含的是帶泥的草,那麼就可以判知牠正在築巢,或者看見母鳥胸前如果有一條明顯泥線,那也是個錯不了的線索,因為知更鳥築巢,公鳥雖然會幫忙蒐集巢材,大部分的工作還是落在母鳥身上。母鳥胸前所以會有那麼一條泥線,是因為牠長久坐在巢窠之中,以自己為中心,拿胸部用力擠壓四周巢緣,慢慢的巢窠就成為一只結實、內部平滑的大碗公,而牠的胸前也就留下了這麼一條辛苦工作的痕跡。
這並非是我第一次嘗試追尋知更鳥的巢位,以前有過幾次獨自一人深入林中的經驗,不過都無功而返。明明看著嘴中飽含食物的親鳥從枝頭躍下,然而一眨眼卻自此失去了蹤跡,而當我反身想離開的時候,卻忽然找不到剛才走進來的路線,這時才知道自己只顧追隨,不知不覺走進來這麼深遠了。環顧四周,看起來都是一樣的枯枝,一樣的樹葉。一大片林子靜悄悄,無聲無息。剛才各種不同的鳥聲突然都消失了,樹頂的太陽再次被漂流而過的雲朵一時遮去了光芒,我必須更加小心避開腳下時有時無、隱而不見的爛泥坑。我只有憑著一點直覺,一絲依稀的印象,讓兩隻腳自己走出一條路來。最後,當太陽又露出臉來的時候,我也走出了森森的林子。心裏暗思,下次一定再來,不過記得要帶個指北針什麼的。
沒想到距離不到十公尺的灌叢,卻耗去了我不少氣力,所幸一路「開挖」並沒有遇見帶刺的黑莓,免去了一場皮肉之痛,以及不必要的糾葛。我一邊開路,一邊以為自己是斬荊闢刺的叢林冒險英雄,不過當我蹲下來休息,看看周邊缺乏陽光的灌叢下世界,瞿然感覺──以前我只是「知道」,現在卻是感同身受──原來這就是我每天都會遇見到的,一些我戲稱為「地窟居民」的小鳥的家。原來這就是牠們天天生活的世界,如此陰暗,如此潮濕。在這些地窟居民身上,我們絕對看不見任何鮮艷的色彩,只有為了求生存而必須與外在環境配合的枯葉一般的羽色。牠們的存在或出現,牠們的平實與無華,牠們的謙卑,常常讓我們許多人視若無睹。然而更讓我驚訝的是,其中有一種叫做「鳴雀」(Song Sparrow)的小麻雀,卻擁有一副令許多鳥類難以不嫉妒的嗓子;晨曦時刻,每每精神抖擻地棲立枝頭草尖,昂頭唱出一曲又一曲,一遍又一遍,也許簡單但足以讓我心花怒放的歌聲。每一次聽見牠的歌唱,我必自然而然放慢腳步,在心裏感謝牠為我開啟這樣美好的一日。
當一切就緒之後,我拿出我焦長三百厘米的鏡頭,設定好我認為適當的快門速度,調妥曝光補償,然後固定在三角架上,試拍了幾張。光圈我通常不開到最大的二點八,多半再調降一格,讓影像可以更為銳利。
鳥巢結築在三株白楊樹之間,離地大約一公尺。三株白楊的下半身因為靠得很近,看起來彷彿由同一個根部分生而出。每次看著巢,看得愈久,佩服愈多。三棵不大不小的樹,遮去了一天大半直射爆烈的陽光;周邊圍繞的灌叢,吸除了大量的高溫,分擔了烈日的烤曬;三不五時還有微風掃過,輕輕搖弄著細枝綠葉;越過灌叢則是一片大草原,安靜但不寂寞。我知道,知更鳥擇隅而巢,哺育下一代的行為,可以說皆是大自然的一雙手在安排,然而我不敢說其中沒有牠們自己的選擇,也毫無創意。
根據人類估算出來的價值系統,鳥類的智商似乎沒有獲得很高的評價,也因此甚至就被認定缺乏「情感」,然而在我親眼目睹牠們覓食育雛的過程之中,實在無法完全接受這樣的定論。無論是知更鳥還是黑頭山雀,或是台灣藍鵲、黑冠麻鷺、綠繡眼,甚至黑枕藍鶲都讓我如此覺得。我看見牠們各自不同的個性與氣質,而這樣那樣的個性與氣質所散發出來的美麗,比牠們身上繽紛的羽毛,更讓我深深著迷,敬重之情也油然而生。
每天,眼見知更鳥雙親忙進忙出,有時候覺得自己似乎毫無道理地,也在一旁跟著瞎起鬨,彷彿這樣就可以減少一點牠們的緊張──也或許是自己不知不覺的緊張吧?我記錄牠們帶回來的食物,主食計有各式各樣的蛾與毛毛蟲,最多的則是蚯蚓,水果則為覆盆子等野生漿果。我知道蚯蚓是知更鳥的最愛,這段時間親鳥所餵哺的食物,即是幼雛長大後,一生所賴以生存的食物。觀察知更鳥在草地上捕食蚯蚓,是非常有趣的經驗。我經常看見牠們在草地上或小徑旁,低頭碎步急行,滿地找蟲,停停又走走的模樣,甚是可愛。知更鳥兩隻眼睛又大又黑,分別長在頭部兩側,與大蒼鷺一樣屬於單眼結構,覓食時必須不停地攲頭,因為以單眼觀察草中蚯蚓的動靜,更有效率。當牠擺出這樣姿態的時候,很多人都難免誤以為牠們在使用耳朵,傾聽地下蚯蚓蠕動的聲音。知更鳥想吃蚯蚓,蚯蚓拚命想要逃避,結果雙方常常會有片刻演出僵持不下,相互拉鋸的場面,每次,我都不知道要站在誰的那一邊才是。這樣的場面,往往也讓我想起與台灣黑冠麻鷺相遇時候的雷同經驗,不免莞爾。
母鳥孵卵時期,公鳥白天多半停棲附近枝頭,擔任警戒,一有任何風吹草動,或是母鳥發出警報,立刻抬頭挺胸出面應對。有一次,公鳥大概發覺了我的鬼祟,立刻飛近我藏身之處上方的枝頭,一邊唧唧銳叫,一邊急速上下振動尾翼,我趕緊靜蹲不動,足足有一會之後,牠才拍拍翅膀繼續找蟲去了。到了夜晚,有時就可能返回群聚棲地睡覺。對多數的鳥而言,築巢是必須也是必需的。猶如人類的「家」一樣,窩在裏頭有一份安全感,雖不必然可以完全擋風遮雨,但足以放心安置牠們的卵蛋,顧養牠們的孩子。
從這裏走到可以避雨的車子裏,足足有三公里,沿途雖然稀稀落落有幾棵大樹,卻都不夠茂密,不足以擋一擋暫時的雨水。此刻,雨水沿著帽緣,一滴一滴的落在肩頭,似乎愈滴愈快,我的步伐也愈踩愈大。先前看見烏雲從遠遠的天邊,慢慢趕了過來的時候,早就應該走人了,可是實在捨不得離開這一窩大大小小、一家五口的知更鳥。到現在我已經觀察有一段日子,再過兩三天,小鳥就可以離巢了。
那一天,我深入林子裏一塊比較偏僻的角落,企圖尋找大蒼鷺的巢窠,一路踩著黑褐色的稀爛泥巴,有時候必須使一點氣力,才能抬起被泥巴吸住了的鞋子,不時還要用空出來的一隻手,奮力撥開那些擋在眼前、比人還高的灌叢,一邊留神不讓彈回來的枝梗打到眼睛,一邊還得顧著背在身上的攝影器材,感覺汗水涔涔毫不留情濕透了內衫。我循著小蒼鷺高亢的嘎嘎叫聲,慢慢調整方向,終於找到了大蒼鷺群棲的祕密場所。我興奮地抬起頭,在茂密的枝枝葉葉之間,尋找隱匿的巢窠。
這塊角落的大樹,拔高都在四、五十公尺以上,陽光不容易穿透。我在昏暗中撿了一小塊可以仰望的乾地,儘量避開身旁的大樹,尤其上面築有鳥巢的。我知道,蒼鷺不管大小,當牠們排便的時候,就好像有人從三樓頂層,突然淅瀝嘩啦潑下一桶稀釋了的白油漆一樣,站在下面的人可就啞巴吃黃連,只怪自己運氣太好。儘管小心翼翼,後來還是莫名其妙被灑了半個肩膀,抬頭一看,什麼鳥也沒有,你說奇怪不奇怪?
我勉強來回算了幾次,眼睛看得見的,總共大概有二十一個巢,如果每個巢裏面至少都有兩隻小鳥,想一想,四、五十隻小蒼鷺輪番鼓譟,尤其親鳥回巢餵食時刻,那將是如何的熱鬧異常?這些大樹都非杉檜之類的常綠喬木,當秋葉落盡的時候,所有巢窠都將無所遁形,屆時我相信數目一定不止這些。
回程半途,我的眼角不經意瞥見路旁枝頭上,高踞著一隻知更鳥,啣了滿滿一嘴蚯蚓,不停地左顧右盼。我想也不想,立刻停下腳步,隔著一段距離,靜靜觀察牠的舉止。我知道,那是一隻正要回巢哺育雛鳥的勤勞鳥爸爸。雌雄知更鳥的體形大小,幾乎沒有什麼差異;唯一可以分辨的,就是雄鳥背部的羽毛,從頭至尾,顏色濃黑,雌鳥則背部偏灰,尤其頭頂;胸部的毛色,也是雄鳥比較深暗,一眼就看得出來。
從枝葉間隙灑下來的陽光,明暗不均地落在牠的身上,葉子被陽光烘托出一片好似油畫一般,深淺不一的鮮脆嫩綠背景,襯著牠胸前紅磚一般的羽色,加上墨黑的背部,顯得神祕十足。
我看牠在枝頭上停留有片刻之久,似乎覺得安全無虞之後,拍拍翅膀又往前方一大片灌叢飛去。灌叢中央有幾株白楊樹聚生在一起,知更鳥爸爸選了一根橫生的枝頭再次停了下來。我遠遠聽見牠啁啾了幾聲,一會兒之後,就縱身躍入了灌叢中。我看見灌叢上方的枝葉在晃動,洩漏了知更鳥爸爸前進的方向。我利用望遠鏡,鎖住了牠的行蹤。不久牠又冒了出來,在三株緊靠在一起的白楊樹根部地方,影子閃了一下。看見了!我依稀看見雛鳥的脖子,不停地左右晃動,伸得好直好直?──?耀眼的陽光裏,我看見一只鳥巢,在枝葉之間忽隱忽現。
每次發現鳥巢,雖然有了難得的記錄與攝影機會,我的心裏並非全然只有興奮,若非為了把禽鳥生生息息的那一幅神祕拼圖拼湊完全,我實在不願意在這個階段企圖靠近牠們。因為一旦牠們發現了我的「存在」,當只會給牠們帶來或多或少的驚慌和不安而已。
為了將可能的「干擾」或「傷害」降至最低,我把現場地形仔細研究了一番。最後,我打算採取迂迴的路徑與方式。如果親鳥進入巢窠的狹窄入口算是「前門」的話,那麼我想從視野比較開闊的「後門」來進行拍攝,後門朝南向陽,剛好順光。高緯度地區的太陽偏南,坐北朝南的房子,一般而言比較溫暖。看來懂得「風水」的,不是只有人類。再說,後門正面對著的那一片灌叢,有一個人那麼高,我可以加以利用,當作偽裝帳。人藏身其中,只要設法把鏡頭伸出去,再理想不過了。只是要到達理想的攝影點,也就是正對著牠們的後門,必須穿過的灌叢比較深也比較密,但也並非無法克服。
看來這是唯一,也是最好的選擇了。心裏有了明確的決定之後,心情跟著變輕鬆了不少。後來的日子,每天都像上班一樣,早出晚歸,當然是自己帶便當。
知更鳥的繁殖期,大抵可以從四月中旬一直到八月初。繁殖過程的第一步,通常就是宣示領域,不過領域的大小會隨著過程的進行而逐漸縮小,一旦母鳥加入之後,領域的大小大概就確定了。一般來講,知更鳥的個性算是十分溫和,對領域的要求不似有些鳥類那樣「斤兩計較」,不時有衝突與爭吵。最後,這塊大約縮小到只有三分之一公頃的領土,就是牠們夫婦交配、築巢、生子與育雛的地方;不過,覓食以及尋找巢材的時候,就不受這個限制了。
前面說過,如果看見嘴裏含滿食物的知更鳥,就可以確定牠的蛋已經孵化,孩子已經出生,現在正在嗷嗷待哺;但如果看見的知更鳥,嘴裏含的是帶泥的草,那麼就可以判知牠正在築巢,或者看見母鳥胸前如果有一條明顯泥線,那也是個錯不了的線索,因為知更鳥築巢,公鳥雖然會幫忙蒐集巢材,大部分的工作還是落在母鳥身上。母鳥胸前所以會有那麼一條泥線,是因為牠長久坐在巢窠之中,以自己為中心,拿胸部用力擠壓四周巢緣,慢慢的巢窠就成為一只結實、內部平滑的大碗公,而牠的胸前也就留下了這麼一條辛苦工作的痕跡。
這並非是我第一次嘗試追尋知更鳥的巢位,以前有過幾次獨自一人深入林中的經驗,不過都無功而返。明明看著嘴中飽含食物的親鳥從枝頭躍下,然而一眨眼卻自此失去了蹤跡,而當我反身想離開的時候,卻忽然找不到剛才走進來的路線,這時才知道自己只顧追隨,不知不覺走進來這麼深遠了。環顧四周,看起來都是一樣的枯枝,一樣的樹葉。一大片林子靜悄悄,無聲無息。剛才各種不同的鳥聲突然都消失了,樹頂的太陽再次被漂流而過的雲朵一時遮去了光芒,我必須更加小心避開腳下時有時無、隱而不見的爛泥坑。我只有憑著一點直覺,一絲依稀的印象,讓兩隻腳自己走出一條路來。最後,當太陽又露出臉來的時候,我也走出了森森的林子。心裏暗思,下次一定再來,不過記得要帶個指北針什麼的。
沒想到距離不到十公尺的灌叢,卻耗去了我不少氣力,所幸一路「開挖」並沒有遇見帶刺的黑莓,免去了一場皮肉之痛,以及不必要的糾葛。我一邊開路,一邊以為自己是斬荊闢刺的叢林冒險英雄,不過當我蹲下來休息,看看周邊缺乏陽光的灌叢下世界,瞿然感覺──以前我只是「知道」,現在卻是感同身受──原來這就是我每天都會遇見到的,一些我戲稱為「地窟居民」的小鳥的家。原來這就是牠們天天生活的世界,如此陰暗,如此潮濕。在這些地窟居民身上,我們絕對看不見任何鮮艷的色彩,只有為了求生存而必須與外在環境配合的枯葉一般的羽色。牠們的存在或出現,牠們的平實與無華,牠們的謙卑,常常讓我們許多人視若無睹。然而更讓我驚訝的是,其中有一種叫做「鳴雀」(Song Sparrow)的小麻雀,卻擁有一副令許多鳥類難以不嫉妒的嗓子;晨曦時刻,每每精神抖擻地棲立枝頭草尖,昂頭唱出一曲又一曲,一遍又一遍,也許簡單但足以讓我心花怒放的歌聲。每一次聽見牠的歌唱,我必自然而然放慢腳步,在心裏感謝牠為我開啟這樣美好的一日。
當一切就緒之後,我拿出我焦長三百厘米的鏡頭,設定好我認為適當的快門速度,調妥曝光補償,然後固定在三角架上,試拍了幾張。光圈我通常不開到最大的二點八,多半再調降一格,讓影像可以更為銳利。
鳥巢結築在三株白楊樹之間,離地大約一公尺。三株白楊的下半身因為靠得很近,看起來彷彿由同一個根部分生而出。每次看著巢,看得愈久,佩服愈多。三棵不大不小的樹,遮去了一天大半直射爆烈的陽光;周邊圍繞的灌叢,吸除了大量的高溫,分擔了烈日的烤曬;三不五時還有微風掃過,輕輕搖弄著細枝綠葉;越過灌叢則是一片大草原,安靜但不寂寞。我知道,知更鳥擇隅而巢,哺育下一代的行為,可以說皆是大自然的一雙手在安排,然而我不敢說其中沒有牠們自己的選擇,也毫無創意。
根據人類估算出來的價值系統,鳥類的智商似乎沒有獲得很高的評價,也因此甚至就被認定缺乏「情感」,然而在我親眼目睹牠們覓食育雛的過程之中,實在無法完全接受這樣的定論。無論是知更鳥還是黑頭山雀,或是台灣藍鵲、黑冠麻鷺、綠繡眼,甚至黑枕藍鶲都讓我如此覺得。我看見牠們各自不同的個性與氣質,而這樣那樣的個性與氣質所散發出來的美麗,比牠們身上繽紛的羽毛,更讓我深深著迷,敬重之情也油然而生。
每天,眼見知更鳥雙親忙進忙出,有時候覺得自己似乎毫無道理地,也在一旁跟著瞎起鬨,彷彿這樣就可以減少一點牠們的緊張──也或許是自己不知不覺的緊張吧?我記錄牠們帶回來的食物,主食計有各式各樣的蛾與毛毛蟲,最多的則是蚯蚓,水果則為覆盆子等野生漿果。我知道蚯蚓是知更鳥的最愛,這段時間親鳥所餵哺的食物,即是幼雛長大後,一生所賴以生存的食物。觀察知更鳥在草地上捕食蚯蚓,是非常有趣的經驗。我經常看見牠們在草地上或小徑旁,低頭碎步急行,滿地找蟲,停停又走走的模樣,甚是可愛。知更鳥兩隻眼睛又大又黑,分別長在頭部兩側,與大蒼鷺一樣屬於單眼結構,覓食時必須不停地攲頭,因為以單眼觀察草中蚯蚓的動靜,更有效率。當牠擺出這樣姿態的時候,很多人都難免誤以為牠們在使用耳朵,傾聽地下蚯蚓蠕動的聲音。知更鳥想吃蚯蚓,蚯蚓拚命想要逃避,結果雙方常常會有片刻演出僵持不下,相互拉鋸的場面,每次,我都不知道要站在誰的那一邊才是。這樣的場面,往往也讓我想起與台灣黑冠麻鷺相遇時候的雷同經驗,不免莞爾。
母鳥孵卵時期,公鳥白天多半停棲附近枝頭,擔任警戒,一有任何風吹草動,或是母鳥發出警報,立刻抬頭挺胸出面應對。有一次,公鳥大概發覺了我的鬼祟,立刻飛近我藏身之處上方的枝頭,一邊唧唧銳叫,一邊急速上下振動尾翼,我趕緊靜蹲不動,足足有一會之後,牠才拍拍翅膀繼續找蟲去了。到了夜晚,有時就可能返回群聚棲地睡覺。對多數的鳥而言,築巢是必須也是必需的。猶如人類的「家」一樣,窩在裏頭有一份安全感,雖不必然可以完全擋風遮雨,但足以放心安置牠們的卵蛋,顧養牠們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