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招半式背包上路

在此之前,每次出國旅遊多半參加團,即使有時候自己組團,也都是所謂的「團進團出」。大家「一起」下車拍照看風景,「一起」上車打盹睡覺,再大家「一起」進餐廳吃飯,最好的情況也是大家「一起」賞楓健行。
我並不反對「大家一起」來做一件事情,因為很多時候有其需要,也有其方便,當然也有其不同的樂趣。不過,也不免受到了一些限制,也同時失去了某些另一方面的樂趣──至少,失去了自由的樂趣。「團進團出」,領隊導遊大聲宣布,「各位請下車,我們在這裏將停留三十分鐘,包括各位找洗手間上洗手間的時間。時間到了,請各位準時自動上車,不要讓大家坐在車子裏等你一個人。」
每次出去遊玩,有一個現象,或是說有一個經驗,一直讓我百思難解,我總會問問自己:「這是我的問題,還是大家都會有的經驗?」這個問題就是,為什麼一路上不斷出現的風景,總是比目的地的更加美麗,更加誘人?為什麼我們總是急急忙忙,只顧趕著到達目的地,然後一起下車,對於沿途美麗的誘惑、冒險的機會,總是心甘情願視若無睹?每次遇到這樣的情況,不管是坐在老婆的妹妹先生的車子裏,還是跟五、六十個人擠在一輛大巴士裏,我都會有想大聲喊叫「停車」的衝動。


第一次決定嘗嘗「背包客」的滋味
這樣的決定,是很早以前的事了,因為一切需要時間做準備。我認為,至少半年。
說是「背包客」,其實需要略略修改一下定義。雖然我們自信心情依舊年輕,可是身體卻不肯完全同意。既然自助旅遊一切需要自己來,隨身行李當然要自己扛。這是一個講究民主的時代,我們當然也要聽聽身體的意見與看法。身體不同意,就得想一想別的變通方式。或背或扛,都不行;那麼用拖用拉的,如何?
因此原本超過半個身體長度的背包,就落地變成在地上拖拉的行李。不過做人做事不能沒有一點原則,相信你一定同意。自助旅行,一切從簡,行李箱只能變得更小,行李卻不能變得更多。總算,在行李方面我們還是在「背包客」背得起的範疇之內,所以我們還可以自稱為「背包客」吧。我說「我們」,指的是老婆還有我。只有「我們」兩個人。
台灣人出國旅遊的風氣甚開,自助旅行亦不少見。老實說,對我們而言,這卻是完全嶄新的一次實驗,不過有一些小小心得我們很樂意分享,至少「愚者一得」,或許可以給未來的大小老少「背包客」一點點參考,一點點靈感。
首先,我們必須說明,我們計畫前往的旅遊地乃是歐洲,說得更精確一點,為德國中南部與捷克的布拉格。因為不同的目的地,會需要有一些不一樣的特別準備。


一些基本準備,東西雖小卻可以「救命」
行李切忌貪多,不過基本的換洗內衣褲襪,一定要準備充足,只能多不能少,除非穿過了也許不止一天的襪子,你還能勇敢地撿起來繼續穿。投宿的地方,不管是旅館還是民宿(亦即所謂的B & B),或者青年客棧(hostel)不一定有機會洗晾衣物。
我們這次出發時間是九月初,天氣開始慢慢轉涼,早晚溫差較大,前後十八天的旅程大致晴朗,只有偶爾兩次的陰天,以及兩日雨勢不算甚大的下雨天,因此一件可以擋風保暖的外套或夾克,以及一頂可以遮陽兼擋雨的帽子,必不可少。另外,依每個人的需要,一條輕便又不占多少空間的圍巾,有時候甚至可以應救不時之需。這次,老婆頂有先見之明,隨身帶了一把小雨傘,更聰明的是,她放在我的背包裏。
在歐陸旅行,不可忘記攜帶牙刷牙膏,肥皂也不能遺漏。記得許多年前第一次到瑞士,牙刷是鎖在浴室牆上的櫃子裏,必須下樓到櫃檯付錢拿鑰匙。吹風機一般旅館都有供應,B & B也可以商借,倒不是問題。如果自己攜帶,就得注意電源線插頭,歐洲各國規格不一,捷克與德國皆為雙腳圓形,台灣使用的是雙腳扁形,因此需要購買轉接插頭。
再來,要注意的則是電壓問題。捷克與德國的電壓都是兩百二十伏特,我們台灣為一百一十伏特,必須使用變壓器。現在一般的電器,譬如手提電腦、數位相機等的充電器,出力範疇從一百至兩百四十伏特之間都可以相容,也就是說拿到捷克或德國使用,甚至全世界各地,皆不會發生問題,只要不忘記攜帶一只適用的轉接插頭即可。如果不放心,就在充電器上面找找看,確認有沒有如圖這樣的說明。
倒是插座需要特別留意,捷克與德國的插座都呈內凹圓槽形,圓槽底部才是接納插頭之處,不管是一般電源線或者變壓器,其轉接插頭必須能夠與之搭配,否則到時候恐怕只能對著插座上大大的圓洞,眼睜睜地歎息。不過,也不必太洩氣,萬一真的遺忘或弄錯了,就像我們上市場常常會忘掉或買錯老婆囑付我們要買的東西,下了飛機出了機場,還是有機會補救的。


功課一定要事先做好,避免臨時抱佛腳
自助旅行最有意義,也最有意思的一部分,就是凡事都要自己動手動腳自己來。
自己做才能有深入了解,深刻體會的機會。有人開車,從購買新車到下一次換車,從來不曾掀過一次引擎蓋,不過我喜歡自己挽起袖子自己擦洗車子。也或許因為這樣,讓我可以感覺到「我也可以做到」的那種「驕傲」與「自信」的喜悅。我相信,賺取人生第一個一百萬是一種「成就」,能夠每天自己繫綁鞋帶再出門,也是一種「成就」--因為,生活中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夠幸運地有自己繫綁鞋帶的能力,不是嗎?
其實,在我們決定嘗試當「背包客」之前,心裏不是沒有擔心與害怕。我們不怕在路上與人問路,雖然語言不通,但是我們會擔心在短短四分鐘之內,拖著行李上下月台地道,又摸不清楚方向的壓力,因為我們認不得德文,而捷克文也不認得我們,我們無法及時反應。火車是不會等人的,又聽說德國的火車非常準時,讓人心裏更害怕。
決定之後,我們從圖書館借來各種資料,有書籍,有DVD,也有大大小小的地圖。老婆負責行程的規畫,訂定機票,安排各種交通工具的轉接,還有晚上的住宿問題,責任重大,工作極其繁重,整個過程挫折連連,但也驚喜不斷。我常常從她電腦旁邊走過,有時候聽見她一個人喃喃自語,有時候又聽見她一會兒笑一會兒生氣,我心裏有說不出的擔心,但我不敢說放棄,因為這是老婆擱在心底多年的期望與歡喜。
我奉派擔任導遊解說,看見她如此辛苦如此賣力,自己只有更加埋頭用力啃書,一邊勤做筆記,再加上網搜索,一點不敢偷懶,雖然將來聽我解說的只有她一個人。我想,這就是所謂的「專業精神」,我不能不秉持。
除此之外,另一項讓我們比較擔心的是體力問題。平常我們雖然有經常遠距離走路,以及登山健行的習慣,畢竟不再年輕,現在要去的地方是既陌生又遙遠的異鄉,每天必須背負背包行走數公里,甚至十幾公里以上的路?─??而且不是平常的路,是歐洲頂頂聞名凹凸不平的古老石塊路──心裏知道,這是一項不可輕視的挑戰與考驗。因此,對我們來說,鍛鍊腳力也是事先必做的功課之一。後來事實證明,這一切並非「杞人憂天」。


出門要省事又要省錢,門道各有不同
出門遠遊,有些人出手不怕砸錢,有的人不得不細心打算。
我個人的看法是,該花就花,不要虧待自己;能省則省,沒有必要當大頭。
自助旅行,除了機票,花費比較重的就是住宿。訂定旅館民宿,愈早愈好,旺季時節,好的民宿通常很快就被訂滿了。預訂旅館民宿,務必問明取消規則,以免萬一改變主意或更變行程,才不會平白損失金錢,通常二十四小時之前都沒有問題。更重要的是,下訂之前,一定要上網查詢這家旅館或民宿的評價如何,通常網上的反應皆不會太離譜,真實虛假大概可以判斷得出來。
舉一個我們親身經歷的例子。一般離開觀光點的旅館民宿,收費都會比較便宜,當然交通也可能比較不方便一些,自然可依個人需要與能力衡量。話說,在布拉格我們原來訂好了一家旅館,可是在電子郵件以及電話往來的過程中,總覺得對方服務態度不甚佳,甚至不友善,毫無敬業之感,後來才想起上網查詢,果然十個有九個負面的評價。之後,我們要求對方回電確認取消訂房,也是遲遲等了三天才回覆,多少影響了我們的作業進度。然而塞翁失馬,常常焉知非福。老婆在電腦鍵盤上慢慢敲擊,終於找到了另一家也是在城裏的旅館Salvator。如果讀者有機會也去布拉格,我們十分樂意鄭重推薦。
提醒各位,有人說「盡信書,不如無書」,此話似乎有幾分道理。我們在德國萊茵河區,最後一程到達了St. Goar,根據美國一位知名旅遊專家的推薦,訂了一家河畔民宿。這位德國民宿女主人不能說不親切,可是一頓早餐吃下來,我只覺得並未吃飽,只好詢問明天是否可以增加一顆較大的圓麵包,她笑咪咪地說沒問題,明天一早她就會去買。翌日早晨,我面前的餐籃裏果然多了一顆圓麵包,可是原來另外的兩片白吐司也不見了,結果我還是沒有吃飽。不過,在此之前,我們住在天鵝堡山下的一家民宿,初見女主人,直覺印象極為精明,好像書上讀來的德意志鐵血宰相俾斯麥。第二天吃早餐時,知道我們要去登山健行,她主動拿了一個有拉鍊透明膠袋給我們,表示我們可以自己做些三明治帶在身上。那一天的早餐原來就很可口,變得更加令人難以忘懷。
我的結論是,客人有一百種,民宿主人也有一百種,誰碰到誰,是緣分也是運氣。重要的是,不要讓它影響了我們的情緒,因為路還要繼續走下去。


自己租車,還是搭乘巴士火車?
基本上,從甲地到乙地,不論開車還是搭火車,都是為了搬動我們的身體,變換空間。
歐洲雖然不算小,分割卻不能不說有點「零碎」,不過現在有了歐盟,譬如從德國進入捷克,彷彿從台南縣開車到高雄縣,感覺不到過境的變化,直到看見文字變得不一樣了,才意識到人在哪裏。
如果你是三人以上成行,行李又繁多,而且喜歡穿梭田野鄉間,那麼租車也許是第一個選擇。倘若像我們只有兩個人,不妨考慮以火車巴士電街車,還有更為方便、機動又可靠的「兩條腿」為主要交通工具,心理負擔或許比較輕鬆。再說,像慕尼黑、柏林或法蘭克福這樣的大城市,汽車非但無用武之地,只有讓你的頭變得更大,尤其如果打算開到布拉格,恐怕還會找不到願意保險的公司,因為布拉格的汽車失竊率甚高。
說起德國的火車,既迅速又舒適,不但一律禁菸,轉接也非常順暢,準時更是不用說──準時進站,也準時離開月台──其準時,有幾次就讓我們依靠它來確定當時進站的火車,是否就是我們即將搭乘的班次,結果準確無比,屢試不爽。反過來,同樣的道理,每次即將抵達目的站之前,我們都會拿時間做確認輔助,然後再迅速核對站名,再趕緊放心下車。因為我們需要轉車,最好不要有什麼意外差錯,畢竟我們不是在台北坐捷運,只要輕輕跳過月台另一邊,反向坐回去就解決了問題。
德國火車由德國鐵路局(Deutsche Bahn)管理,簡稱DB。這個名字要記住,每個車站都有DB中心,有很多的機會你會需要它來幫助你解決許多交通的疑難雜症,服務大多極為友善。火車分為三種等級,速度與舒適度不一樣,票價當然也因而不同。我們建議最好購買火車派司(Railpass),身體搬動起來省時又省力──節省體力與腦力。
「派司」與一般「車票」不同。如果你買的是派司,三種等級任何一級的火車,只要看見了都可以跳上去,所以可以的話,當然要搭乘第一等的往來大城市之間、車身標示為ICE的火車。既快又舒適,卻不必再加價。我說「可以的話」,是因為很多時候需要計算轉車的接合時間,以及考量各種不同的狀況。第二等級的火車,車身類似第一級,但看起來比較老舊,標示為IC或EC。最慢的則是有站必停的紅色區間車,大半標示為RB或RE,但在時刻表上常寫成IRE。
派司一旦開始啟用,不論當日搭乘多少次的火車,都是一張用到底。換句話說,只要你有本事在當天之內上上下下坐遍二十個城鎮,或是說你只坐了一個城鎮,都是同一張派司的錢,更且如果你下了火車,需要轉乘的巴士如果也是屬於DB經營,就直接上車不必再買票。記得我們在Fussen下了火車,一時沒有注意到那輛轉接到天鵝堡的巴士亦屬DB,結果每個人都白白多花了四塊歐元(約新台幣一百七十元),少吃了大半隻好吃的德國豬腳。


走多少看多少算多少,隨性就好
這是我們家第一位真正「背包客」,大女兒谷葦,十年前剛從學校畢業以三個月「走」遍大半歐陸後的今天,在我們出發前夕,提示給我們的她個人的體會與建議。
確實,自助旅行要成功,就要懂得「隨性」。
時間不夠,去一個點就好。有多餘的時間,也不必急急忙忙趕著去下一個點。不妨停下腳步,坐下來,陪陪時間曬曬太陽。不喝咖啡,發呆也沒有關係。有時候碰到一座山大剌剌堵在前面,就學習跟自己說:「山不轉,我轉。」
老實說,出發前我在心裏常常這麼問自己,大老遠跑到世界的這個誰也不認識的角落,如果不能夠改變一點什麼自己,攜帶一點什麼「變化」回家,讓自己多少變得「更好」一點──不管哪一方面──那麼坐在家裏的陽台,也一樣可以曬太陽,何況曬的也仍舊是那同一個不變的太陽,尚且不必花一毛錢。
旅行也許是為了體驗「新鮮」,但也不要忘了可以改變自己成為「新人」的可能。
初嘗「背包客」滋味,一切陌生,難免因為緊張,很多時候多少有「自己嚇自己」之嫌。不過每次事後意識到這句話,我們約定隨即朗聲大笑,希望大聲笑掉讓人好笑的「緊張」,順便給自己打打氣。我們彼此說好,誰笑得比較大聲,誰就是贏家。
俗話說「一回生,二回熟」,相信下次再背包上路,不敢說老馬識途,但駕輕就熟應該不是問題。出門也許只有一招半式,有靈則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