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10問:王璞
王璞,本名王傳璞,曾任軍報記者與編輯、《勝利之光》畫刊編輯、《新文藝》月刊主編、「新中國出版社」總編輯,有著作、翻譯作品數十本。年輕時即擅於攝影,70歲(民國86年)開始拍攝「作家錄影傳記」,至今共拍攝120多位作家,不但身兼所有工作於一身,而且拒絕接受任何補助與捐款。近年王璞將作品捐贈給中外各大圖書館機構典藏,為文學界保存了珍貴的史料。
是什麼樣的機緣,讓你開始拍攝作家錄影傳記?
年輕時我就喜歡攝影留念,民國四十五年我從政工幹部學校(今國防大學)畢業,分發到部隊辦軍報,從此開始用相機工作,還自己沖洗相片。兒子出生後,我用照片紀錄下他們的成長過程。當時家境拮据,常連吃飯的錢都要煩惱,但我總說「飯可以不吃,照片不可以不拍」,因為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錯過就再也無法彌補。我替他們拍下生活中的點滴。每年兒子生日,我一定會設法買個蛋糕留影紀念,三個兒子都被我拍到二十歲。拍照之餘,我也替孩子製作相本,三個兒子一人一套,另外再製作一套留存在我這裏,讓我和妻子可以不時回味。這樣的「家庭文化」紀錄孩子成長之餘,其實也是一種教育,孩子長大後透過這些相片,能體會父母的辛苦,可說是在無形中凝聚了一家人的情感。我時常想,應該把這樣的方式「擴而大之,推而廣之」。
因此我想到:台灣舉辦了許多藝文活動,但活動結束後,卻什麼也沒留下;海內外有許多優秀的作家,能保存下來的頂多是照片、手稿、年表等資料。然而時代在改變,這些靜態的資料已經不夠了,若沒能留下珍貴的影片,十分可惜。於是,我從七十歲開始正式投入「作家錄影傳記」和「中華民國藝文活動紀錄片」拍攝,至今已拍攝了一百二十多位作家、三百多場活動。
你選擇作家的標準是什麼?
身為影像紀錄者要有宏觀的態度,眼光要遠大、心胸要開闊。我拍攝的對象,不問背景、不分黨派,更不管本省人、外省人。其實有些作家的論點,我不但不贊同,還相當反對,在攝影機後面的我,可說是一邊生氣,一邊拍攝。有人問這是何苦呢?但我認為,只要對方肯誠實說出自己的看法,我就得忠實紀錄,我不是為了自己拍攝作家錄影傳記,而是要替歷史留下珍貴的資料。我們也應當要有包容不同意見的雅量,如果古代沒有諸子百家,只有一家之言,文化怎麼會燦爛呢?
我只有一個人,卻要負責事前的聯繫、導演、攝影、採訪、剪接……等全部的工作,不得不說能力實在有限。所以我多半選擇拍攝六十五歲以上的作家,一開始也採用了「沒辦法的辦法」,先拍攝台北地區的作家,如此能省下不少交通往返的時間,接著再慢慢朝外縣市、海外發展。
你拍攝錄影傳記的原則是什麼?
錄影傳記最寶貴在於,它是真正的第一手資料,且影音同步,無法造假。我的錄影傳記都不配旁白,就是要避免失真。
此外,我還秉持「四實」的原則──真實、誠實、忠實、樸實。真實,是確實紀錄傳主的狀況,與他周遭的現況;誠實,是傳主以「誠」來面對紀錄片的拍攝。不少傳主分享了他們私人的故事,讓我非常感動;忠實,是剪接時絕不能斷章取義,影片完成後,我一定送給傳主一份,以示負責;樸實,是以經營藝術的心態拍攝,呈現作家應有的格調,但不花俏取寵。
拍攝過程是否曾遇過困難?
有時候想要拍一位作家,卻不知道該怎麼聯絡對方,得輾轉透過不同的人層層聯繫,有時甚至得花上好幾年的時間,才得以順利拍攝。此外,有些作家寫得一手好文章,但面對鏡頭時卻說不出話來,因此在拍攝現場,我還必須當「啦啦隊」,想辦法鼓勵傳主。為了這一系列的紀錄片,我一個人扛著攝影機東奔西跑,回家還時常剪接到深夜,一天工作超過十幾個小時、全年無休。也許是太過勞累,沒想到我居然中風了,爾後又被診斷出罹患輕微巴金森氏症。無法繼續工作,讓我不免有些遺憾,但如果老天爺能讓我病況好轉,我還是要持續拍攝。
請談談讓你印象最深刻的受訪者。
首先是我第一位拍攝的傳主,已故作家無名氏。當時他住在淡水山上,我連續五天開車去找他,忍不住對他說:「一個七十歲的老頭子,幫一位八十歲的老先生錄影,實在有趣。」
另一位讓我印象深刻的,是蘇雪林女士。在拍攝前,經過一年多的協調,終於讓蘇雪林女士離開養老院,回到她曾生活數十年的成大宿舍。回到故居的她,流下了感動的淚水,而我也捕捉到這動人的場面。很遺憾的是,拍攝後不過三個月,蘇雪林女士就住進醫院,不久便過世了。
是什麼樣的機緣,讓你開始拍攝作家錄影傳記?
年輕時我就喜歡攝影留念,民國四十五年我從政工幹部學校(今國防大學)畢業,分發到部隊辦軍報,從此開始用相機工作,還自己沖洗相片。兒子出生後,我用照片紀錄下他們的成長過程。當時家境拮据,常連吃飯的錢都要煩惱,但我總說「飯可以不吃,照片不可以不拍」,因為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錯過就再也無法彌補。我替他們拍下生活中的點滴。每年兒子生日,我一定會設法買個蛋糕留影紀念,三個兒子都被我拍到二十歲。拍照之餘,我也替孩子製作相本,三個兒子一人一套,另外再製作一套留存在我這裏,讓我和妻子可以不時回味。這樣的「家庭文化」紀錄孩子成長之餘,其實也是一種教育,孩子長大後透過這些相片,能體會父母的辛苦,可說是在無形中凝聚了一家人的情感。我時常想,應該把這樣的方式「擴而大之,推而廣之」。
因此我想到:台灣舉辦了許多藝文活動,但活動結束後,卻什麼也沒留下;海內外有許多優秀的作家,能保存下來的頂多是照片、手稿、年表等資料。然而時代在改變,這些靜態的資料已經不夠了,若沒能留下珍貴的影片,十分可惜。於是,我從七十歲開始正式投入「作家錄影傳記」和「中華民國藝文活動紀錄片」拍攝,至今已拍攝了一百二十多位作家、三百多場活動。
你選擇作家的標準是什麼?
身為影像紀錄者要有宏觀的態度,眼光要遠大、心胸要開闊。我拍攝的對象,不問背景、不分黨派,更不管本省人、外省人。其實有些作家的論點,我不但不贊同,還相當反對,在攝影機後面的我,可說是一邊生氣,一邊拍攝。有人問這是何苦呢?但我認為,只要對方肯誠實說出自己的看法,我就得忠實紀錄,我不是為了自己拍攝作家錄影傳記,而是要替歷史留下珍貴的資料。我們也應當要有包容不同意見的雅量,如果古代沒有諸子百家,只有一家之言,文化怎麼會燦爛呢?
我只有一個人,卻要負責事前的聯繫、導演、攝影、採訪、剪接……等全部的工作,不得不說能力實在有限。所以我多半選擇拍攝六十五歲以上的作家,一開始也採用了「沒辦法的辦法」,先拍攝台北地區的作家,如此能省下不少交通往返的時間,接著再慢慢朝外縣市、海外發展。
你拍攝錄影傳記的原則是什麼?
錄影傳記最寶貴在於,它是真正的第一手資料,且影音同步,無法造假。我的錄影傳記都不配旁白,就是要避免失真。
此外,我還秉持「四實」的原則──真實、誠實、忠實、樸實。真實,是確實紀錄傳主的狀況,與他周遭的現況;誠實,是傳主以「誠」來面對紀錄片的拍攝。不少傳主分享了他們私人的故事,讓我非常感動;忠實,是剪接時絕不能斷章取義,影片完成後,我一定送給傳主一份,以示負責;樸實,是以經營藝術的心態拍攝,呈現作家應有的格調,但不花俏取寵。
拍攝過程是否曾遇過困難?
有時候想要拍一位作家,卻不知道該怎麼聯絡對方,得輾轉透過不同的人層層聯繫,有時甚至得花上好幾年的時間,才得以順利拍攝。此外,有些作家寫得一手好文章,但面對鏡頭時卻說不出話來,因此在拍攝現場,我還必須當「啦啦隊」,想辦法鼓勵傳主。為了這一系列的紀錄片,我一個人扛著攝影機東奔西跑,回家還時常剪接到深夜,一天工作超過十幾個小時、全年無休。也許是太過勞累,沒想到我居然中風了,爾後又被診斷出罹患輕微巴金森氏症。無法繼續工作,讓我不免有些遺憾,但如果老天爺能讓我病況好轉,我還是要持續拍攝。
請談談讓你印象最深刻的受訪者。
首先是我第一位拍攝的傳主,已故作家無名氏。當時他住在淡水山上,我連續五天開車去找他,忍不住對他說:「一個七十歲的老頭子,幫一位八十歲的老先生錄影,實在有趣。」
另一位讓我印象深刻的,是蘇雪林女士。在拍攝前,經過一年多的協調,終於讓蘇雪林女士離開養老院,回到她曾生活數十年的成大宿舍。回到故居的她,流下了感動的淚水,而我也捕捉到這動人的場面。很遺憾的是,拍攝後不過三個月,蘇雪林女士就住進醫院,不久便過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