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10問黃達夫
黃達夫,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畢業後赴美深造,曾任美國杜克大學癌症中心臨床主任,美國癌症學會癌症預防、診斷及治療委員會評議委員及主席、中華民國癌症學會理事長。鑑於臺灣諸多醫療問題,1990年創辦臺灣第一所癌症專科醫院──和信治癌中心醫院,多年來秉持「尊重生命、尊重人性、追求真理」精神,致力提昇臺灣醫療品質、改善醫病關係。
和信醫院提供
和信醫院格外強調與病人充分溝通,建立親密的醫病關係,為什麼你會想這麼做?
我在美國工作了二十多年,一九七六年父親中風後返臺,親友知道我是醫師,便託我看顧一些長輩。醫院的一些現象,讓我相當震驚。有一次我去探視一位中風住院的長輩,他的親戚告訴我,病人的鼻胃管異常地冒泡,卻找不到值班醫師處理。檢查後,我發現應是插入食道的鼻胃管,被插到氣管裏了,萬一照顧者沒有發現而灌食,食物流入肺部,極可能致命。當時我真是不敢相信,醫師插管後居然沒有檢查就離開了。
還有,很多醫師只把病人當作一個病例,不記得病人的名字,病人也習以為常。在大醫院裏,醫師診察一個病人,只花兩、三分鐘,怎麼可能診斷出疾病?我還看過某大牌醫師,在走廊上健步如飛,家屬想問問題,得苦苦追在他身後……類似的現象,在臺灣的醫院中屢見不鮮。
我於是希望,有朝一日能將我在國外學到、看到,對病人有益的做法帶回臺灣。
什麼才是「以病人福祉為第一優先」?請舉出幾個實際的例子,讓讀者更能了解。
最重要的是,醫師不能只靠書本上學到的知識來看病,要從病人的身上去了解他的需要,透過病人的敘述、與病人溝通的過程,去感受病人的痛苦,再找出解除痛苦的方法。
在和信醫院,平均每位醫師一診看二十到三十個病人,初診問診時間超過三十分鐘是很平常的事;我們把每位病人視為一個獨特的專案,由以各科醫師組成的團隊來提供照顧,包括做出正確的診斷、規畫正確的治療方針以及滿足個人化需求的身心靈照護。我們的病床不到兩百床,護士卻多達四百五十多位。照護周延,病人康復快速,就能早點回家。這就是以病人的福祉為優先的作法。臺灣其他醫院都以醫院經營績效為優先,以精簡人力來降低營運成本,醫療效果就打折了。醫院的硬體也很重要。若醫院像座迷宮,病人生病已經很不安了,還得四處奔波找門診。在和信,入口就有專人協助掛號、介紹環境,和信的樓層也不高,避免病人長距離移動;候診區座位足夠,絕不讓病人站著等待;診療間的設計,確保病人能保有隱私;為了預防感染,醫院更用心監測空氣品質……種種設計,都以病人的舒適、安全為第一考量。或許有人會誤以為這樣的醫療品質必須付出昂貴的代價,其實把病人照顧好,病床周轉快,醫院收入不見得會減少。和信也是健保醫院,百分之九十八是健保病人。
我期盼未來不僅是和信,而是臺灣所有醫療院所,都能讓醫師從容看病,對病人更人性化。這樣的醫院愈多,才愈能培育出好醫師、好護士,替病人帶來福祉。
很多醫院面臨經費不足的窘境,和信如何在堅持醫療品質的狀況下,同時維持醫院開銷?
和信成立初期,曾有人斷言「一定撐不到一年就會倒閉。」我們的門診病人約四成不開藥,而開給病人的藥,平均不會超過三種,也有人驚訝地說:「不賣藥,醫院怎麼賺錢?」
如今二十一年過去,事實證明我們不但沒有倒閉,而且漸入佳境,關鍵在於「效率」。舉例而言,不同於動輒上千張病床的醫學中心,和信只有兩百張病床,病人平均住院時間只有四天。我們會在病人入院前,事先安排好所有檢查,住進來就是要治療,絕不會讓病人躺在床上空等。如此一來,既不浪費病人的時間和住院費用,也增加了病床的使用率,效率高了,收益也隨之提高。只要「用對的方法,做對的事情」,永續經營並不是夢想。
你曾說能當醫師是一種福氣,為什麼會這樣說?
有一次,我聽了美籍醫師羅慧夫(Dr. S. Noordhoff)的演講,他說很慶幸自己可以成為醫師,表示照顧病人是他的「Privilege」。我一直很喜歡這個字,卻找不到合適的翻譯,便趁機請教。說得一口流利閩南語的羅醫師,將它譯成「福氣」,我認為這樣的說法很貼切。
和信醫院提供
和信醫院格外強調與病人充分溝通,建立親密的醫病關係,為什麼你會想這麼做?
我在美國工作了二十多年,一九七六年父親中風後返臺,親友知道我是醫師,便託我看顧一些長輩。醫院的一些現象,讓我相當震驚。有一次我去探視一位中風住院的長輩,他的親戚告訴我,病人的鼻胃管異常地冒泡,卻找不到值班醫師處理。檢查後,我發現應是插入食道的鼻胃管,被插到氣管裏了,萬一照顧者沒有發現而灌食,食物流入肺部,極可能致命。當時我真是不敢相信,醫師插管後居然沒有檢查就離開了。
還有,很多醫師只把病人當作一個病例,不記得病人的名字,病人也習以為常。在大醫院裏,醫師診察一個病人,只花兩、三分鐘,怎麼可能診斷出疾病?我還看過某大牌醫師,在走廊上健步如飛,家屬想問問題,得苦苦追在他身後……類似的現象,在臺灣的醫院中屢見不鮮。
我於是希望,有朝一日能將我在國外學到、看到,對病人有益的做法帶回臺灣。
什麼才是「以病人福祉為第一優先」?請舉出幾個實際的例子,讓讀者更能了解。
最重要的是,醫師不能只靠書本上學到的知識來看病,要從病人的身上去了解他的需要,透過病人的敘述、與病人溝通的過程,去感受病人的痛苦,再找出解除痛苦的方法。
在和信醫院,平均每位醫師一診看二十到三十個病人,初診問診時間超過三十分鐘是很平常的事;我們把每位病人視為一個獨特的專案,由以各科醫師組成的團隊來提供照顧,包括做出正確的診斷、規畫正確的治療方針以及滿足個人化需求的身心靈照護。我們的病床不到兩百床,護士卻多達四百五十多位。照護周延,病人康復快速,就能早點回家。這就是以病人的福祉為優先的作法。臺灣其他醫院都以醫院經營績效為優先,以精簡人力來降低營運成本,醫療效果就打折了。醫院的硬體也很重要。若醫院像座迷宮,病人生病已經很不安了,還得四處奔波找門診。在和信,入口就有專人協助掛號、介紹環境,和信的樓層也不高,避免病人長距離移動;候診區座位足夠,絕不讓病人站著等待;診療間的設計,確保病人能保有隱私;為了預防感染,醫院更用心監測空氣品質……種種設計,都以病人的舒適、安全為第一考量。或許有人會誤以為這樣的醫療品質必須付出昂貴的代價,其實把病人照顧好,病床周轉快,醫院收入不見得會減少。和信也是健保醫院,百分之九十八是健保病人。
我期盼未來不僅是和信,而是臺灣所有醫療院所,都能讓醫師從容看病,對病人更人性化。這樣的醫院愈多,才愈能培育出好醫師、好護士,替病人帶來福祉。
很多醫院面臨經費不足的窘境,和信如何在堅持醫療品質的狀況下,同時維持醫院開銷?
和信成立初期,曾有人斷言「一定撐不到一年就會倒閉。」我們的門診病人約四成不開藥,而開給病人的藥,平均不會超過三種,也有人驚訝地說:「不賣藥,醫院怎麼賺錢?」
如今二十一年過去,事實證明我們不但沒有倒閉,而且漸入佳境,關鍵在於「效率」。舉例而言,不同於動輒上千張病床的醫學中心,和信只有兩百張病床,病人平均住院時間只有四天。我們會在病人入院前,事先安排好所有檢查,住進來就是要治療,絕不會讓病人躺在床上空等。如此一來,既不浪費病人的時間和住院費用,也增加了病床的使用率,效率高了,收益也隨之提高。只要「用對的方法,做對的事情」,永續經營並不是夢想。
你曾說能當醫師是一種福氣,為什麼會這樣說?
有一次,我聽了美籍醫師羅慧夫(Dr. S. Noordhoff)的演講,他說很慶幸自己可以成為醫師,表示照顧病人是他的「Privilege」。我一直很喜歡這個字,卻找不到合適的翻譯,便趁機請教。說得一口流利閩南語的羅醫師,將它譯成「福氣」,我認為這樣的說法很貼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