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立雞群
你看過鶴嗎?
臺灣沒有鶴,除非你去動物園。我相信,一輩子沒看過「鶴」的人,一定不少。但是,在臺灣如果運氣好,仍然有一些機會,可以看見外地來的野鶴從天空飛過。
不管是「雁」還是「鶴」,這兩種令人迷惑的大鳥,牠們的名字早在小學時候會讀也會寫,記憶裏,課本上只有簡單的手繪圖片,或是印刷模糊不清的照片。當時心裏只覺得彷彿「麒麟」或「神龍」,因為從來沒有親眼見過,以為只是大人憑空捏造,用來編撰故事給小孩子聽的。儘管「沈魚落雁」、「雁足傳書」,或「鶴立雞群」、「風聲鶴唳」等等這類成語,造句作文時,早已經用得滾瓜爛熟。
若干年後,在離開家鄉遙遠的地方,真的難以置信,竟然有了與牠們這般近距離認識的機會;不僅經常彼此四目相對,更是親耳聽見了牠們的呼叫,親眼目睹牠們近在眼前的走動,還不時粗心大意踩著牠們的排泄物。即使今天,每每想起十多年前第一次「看見」大雁大鶴,當時又驚又喜的「悸動」經驗,如今依然記憶猶新。說真的,直到那時候才真正感受到,「雁」與「鶴」是真實存在的動物,不是傳說,也不是神話——「哇,原來鶴長得這樣斯文。」「原來那會幫人傳遞書信的大雁就是牠啊!」
母親有一幅針繡,是年輕時候的作品。記得念國小時候,我們家經常搬遷,一年搬個兩三次,都是很平常的事,有一年甚至達到四次,比雪雁還多了二次。不管搬到哪裏,母親一定將這幅針繡緊緊帶在身邊,直到今天,都還一直掛在家裏的客廳牆上。我問過母親,算了一下,這幅針繡已經超過了一個甲子,至少有七十年以上的歲月了。算起來,那時候母親才不過二十,還是花樣的荳蔻年華。母親常常對我說,她從小不愛念書,對於裁縫刺繡卻是情有獨鍾。
針繡上繡的是兩隻「仙鶴」, 一隻昂頭,一隻俛首, 佇立在一株勁松枝頭——其實,鶴不似蒼鷺一樣,沒有上樹棲息的習性,除了非洲的冠鶴例外——裱框則是現在極少見的圓框。鶴的模樣,從紅色的頭頂以及黑色的頸部與尾羽判斷,應該就是大名鼎鼎的「丹頂鶴」。不過,「丹頂鶴」是日本人取的名字,翻遍了古籍,幾乎什麼稱呼都有,卻是看不見這個名稱的記錄,一般讀到的多是「仙鶴」或「笙鶴」,不然,最常見的就只是稱做「鶴」一個字。年輕時的母親曾經赴東瀛學習洋裁,取丹頂鶴為範本,我想是很自然的事情。
白鶴與黑松放在一起,取的是「松鶴延年」的吉利,母親也難以免俗,但是母親手指下的一針一繡,卻是一點不俗氣。我曾經不止一次央求母親將來一定留給我做紀念,母親總是謙遜而又高興地笑得合不攏嘴。這是我小時候對於「鶴」,最初的也算是比較「具體」的印象。
算一算,全世界的鶴總共有十五種,除了南極,全球各大洲都有鶴的蹤跡,只不過其中有七種——將近一半的鶴種——已經歸屬瀕危物種,譬如東方亞種的赤頸鶴、白鶴與美洲鶴,都甚至屬於嚴重瀕危。信不信由你,全世界的白鶴,現在大概只剩下二百隻出頭。
我們知道,並非所有的鳥都能飛,而能飛的鳥,鶴算是其中最大型之一的了,翅膀舒展開來,有二百至二百二十公分。臺灣常見的蒼鷺,體態外形都與鶴十分接近,但兩種鳥在分類上,卻是各自分屬不同的「目」與「科」。這十五種鶴之中,以赤頸鶴的身長最高,可以高達一百七十六公分,這樣的身高,不用說雞群,就是站立人群中,也要讓人另眼相看;體形最嬌小的則是蓑羽鶴,大約九十公分上下。許多人以為鶴可以活到百年,甚至千年,那是傳說與神話,其實野生鶴的壽命,大概只有二十到二十五年之久;如果住在動物園裏,倒是可以活到五、六十歲以上,甚至有八十幾歲的紀錄。
臺灣,保括澎湖在內,鶴並不被收列在鳥類名錄的主表中,從過去到現在,數十年來,好不容易的幾次罕有機會,讓大家有幸「一睹風采」的幾種鶴,都只能算是迷鳥。據我所知,曾經「迷迷糊糊」跑到我們臺灣的鶴,計有灰鶴、白頭鶴、白枕鶴以及丹頂鶴,甚至五年前,澎湖的七美島,還意外地出現了一隻蓑羽鶴。換句話說,全世界十五種鶴,我們在臺灣就看到了三分之一。如果,住在台北動物園裏的也算,又可以多出四種來。
這些各種的「迷鶴」,當然以丹頂鶴最引人側目。七十年前,還是日治時代的一九三二年,就有人在羅東捕獲了一對,七十年後的二○○四年,卻發生了新竹空軍機場槍傷丹頂鶴「丹丹」的意外事件,引發了保育機構和鳥會團體的重視與關注。這隻亞成鳥丹頂鶴,我推測應該不是來自日本,因為日本的丹頂鶴在日本算是留鳥,沒有遷徙的習性。
全身不幸中了六顆鉛彈的「丹丹」,後來被送到臺北動物園搶救,先後動了兩次手術,取出了五粒鉛丸,最後一顆則一直留在牠的頸部,沒有再取出來。癒後的 「丹丹」,在園內的救傷收容欄舍裏住了三年又六個月。 之後,由園方將牠送去了韓國野放。如果我的記錄沒有錯,四年前的秋末,也就是「丹丹」野放之前幾個月,又有四隻丹頂鶴從金山的天空匆匆飛過,降落清水濕地,再度掀起民間一陣不小的興奮與騷動,猶如合歡山或陽明山山頂,難得飄了雪一樣。
大體而言,全球十五種的鶴,歐洲、澳洲與東南亞各占一種;中國與俄羅斯最多,有六種;非洲不遑其讓,也有四種之多;剩下來的兩種,則在北美洲。北美洲的兩種,一叫美洲鶴,一為沙丘鶴。根據二○○八年的統計,野地裏的美洲鶴大概只剩下四百隻多一點,情況不是很樂觀。反之,沙丘鶴大概可以分為六個亞種,其中,三種有遷徙的習性,其他三種則無,總數大約有五十萬隻,可以說是目前全世界數量最龐大的鶴種。
高?的鶴不管在空中翱翔,還是在地面走動,抬頭舉足,一動一靜,身段在在顯得優雅十分。有「送子鳥」暱稱的鸛,因為缺乏鳴管,無法發聲鳴叫,只能倚賴上下兩片嘴喙的開闔,相互敲擊發聲,以為溝通。鶴的鳴叫,卻是十分嘹喨,可以傳送甚遠;《詩經》的小雅鶴鳴章有曰,「鶴鳴于九皋,聲聞于野」,形容得極為明白。我一直以為,禽鳥的鳴叫聲,除非親耳聆聽,倘若企圖藉諸文字的描敘,即便使用任何的符號,都難以真切地表達與傳述。沙丘鶴的鳴叫,勉強形容,大概可以這麼說吧——聽起來彷彿法語中的「R」音,從喉嚨深處,用力一連串滾滾發出。每次我走在田野間,只要聽見牠們的呼叫,不論遠近,心頭就會湧起一股難以言喻的興奮,不知不覺加快了腳步,也許因為牠們嘹喨的鳴聲裏,充滿了「丹田元氣」之故。不過,當你遇見的鶴群數以萬計,齊聲嘎叫的時候,那可又是另外一個故事了。當場一定讓你感覺到,彷彿馬上就要聵聾了一般,那時候就能體會到「風聲鶴唳」真正的意思了,也就會明白,為什麼會有這樣的一句成語出現。
鶴,是很敏感的動物。多次的觀察過程中,沙丘鶴所表現出來的「敏感」,每每令我印象極為深刻。我說的「敏感」,並非指鳥類對人或任何外來的威脅,所顯露出的那種常見的「畏懼」與「警覺」。每次,只要有影子從頭頂天空滑過,沙丘鶴都會抬起頭觀看,而且眼睛與頭部都會跟隨著一陣子,即使有時候「跟隨」的時間極為短暫,仍然可以感覺沙丘鶴的「看」,是有意識的「在看」。堤防外,遠遠的泥灘上有一大群的雪雁在覓食,偶爾會突然發出高分貝的嘈雜聲,彷彿有一大群人在打架。原本忙著覓食的沙丘鶴,有時候也會昂起頭伸長脖子,往聲音發出的方向望去,半晌,又再緩緩低下頭來繼續覓食。鶴的「敏感」,顯然不僅包含了「好奇」,應該還有「關心」——「咦,那邊發生了什麼事呢?」
因為個性中有這樣「敏感」的一面,沙丘鶴的舉止,看起來讓人覺得特別的「細緻」與「美麗」。我相信這並非我個人「一廂情願」的感覺,我也知道,寫這類的文章,一定要小心避免「擬人化」的誘惑,但是如果你也曾經多年觀察大蒼鷺或者大白鷺,了解牠們與鶴之間的不同,你就會明白我指的是什麼。也許,因為鷺與鶴的覓食習慣顯然的不一樣。鷺一般是站著「老等」,關注的只是眼前有限的範圍,鶴則是到處不停「走動找尋」。平常鷺獨來獨往,鶴則是你來我往,彼此互動頗為頻繁。
中文裏有一句成語「琴瑟和鳴」,用來形容雌雄成對的沙丘鶴,再恰當不過。雌雄雙鶴之間,彼此關係的建立與維繫,主要依賴的是肢體的「舞蹈」,以及聲音的「呼叫」。去過日本北海道,看過丹頂鶴的人,相信都會留下難忘的印象。鶴的種類雖有不同,其行為模式與意義,大抵相差不多。一般都以為牠們著名的舞蹈,只有在求偶之際才會展現,其實平常時候,部分的展翅、奔跑與跳躍,如同各種高低不同的鳴叫聲,也都是溝通的「語言」之一。
臺灣沒有鶴,除非你去動物園。我相信,一輩子沒看過「鶴」的人,一定不少。但是,在臺灣如果運氣好,仍然有一些機會,可以看見外地來的野鶴從天空飛過。
不管是「雁」還是「鶴」,這兩種令人迷惑的大鳥,牠們的名字早在小學時候會讀也會寫,記憶裏,課本上只有簡單的手繪圖片,或是印刷模糊不清的照片。當時心裏只覺得彷彿「麒麟」或「神龍」,因為從來沒有親眼見過,以為只是大人憑空捏造,用來編撰故事給小孩子聽的。儘管「沈魚落雁」、「雁足傳書」,或「鶴立雞群」、「風聲鶴唳」等等這類成語,造句作文時,早已經用得滾瓜爛熟。
若干年後,在離開家鄉遙遠的地方,真的難以置信,竟然有了與牠們這般近距離認識的機會;不僅經常彼此四目相對,更是親耳聽見了牠們的呼叫,親眼目睹牠們近在眼前的走動,還不時粗心大意踩著牠們的排泄物。即使今天,每每想起十多年前第一次「看見」大雁大鶴,當時又驚又喜的「悸動」經驗,如今依然記憶猶新。說真的,直到那時候才真正感受到,「雁」與「鶴」是真實存在的動物,不是傳說,也不是神話——「哇,原來鶴長得這樣斯文。」「原來那會幫人傳遞書信的大雁就是牠啊!」
母親有一幅針繡,是年輕時候的作品。記得念國小時候,我們家經常搬遷,一年搬個兩三次,都是很平常的事,有一年甚至達到四次,比雪雁還多了二次。不管搬到哪裏,母親一定將這幅針繡緊緊帶在身邊,直到今天,都還一直掛在家裏的客廳牆上。我問過母親,算了一下,這幅針繡已經超過了一個甲子,至少有七十年以上的歲月了。算起來,那時候母親才不過二十,還是花樣的荳蔻年華。母親常常對我說,她從小不愛念書,對於裁縫刺繡卻是情有獨鍾。
針繡上繡的是兩隻「仙鶴」, 一隻昂頭,一隻俛首, 佇立在一株勁松枝頭——其實,鶴不似蒼鷺一樣,沒有上樹棲息的習性,除了非洲的冠鶴例外——裱框則是現在極少見的圓框。鶴的模樣,從紅色的頭頂以及黑色的頸部與尾羽判斷,應該就是大名鼎鼎的「丹頂鶴」。不過,「丹頂鶴」是日本人取的名字,翻遍了古籍,幾乎什麼稱呼都有,卻是看不見這個名稱的記錄,一般讀到的多是「仙鶴」或「笙鶴」,不然,最常見的就只是稱做「鶴」一個字。年輕時的母親曾經赴東瀛學習洋裁,取丹頂鶴為範本,我想是很自然的事情。
白鶴與黑松放在一起,取的是「松鶴延年」的吉利,母親也難以免俗,但是母親手指下的一針一繡,卻是一點不俗氣。我曾經不止一次央求母親將來一定留給我做紀念,母親總是謙遜而又高興地笑得合不攏嘴。這是我小時候對於「鶴」,最初的也算是比較「具體」的印象。
算一算,全世界的鶴總共有十五種,除了南極,全球各大洲都有鶴的蹤跡,只不過其中有七種——將近一半的鶴種——已經歸屬瀕危物種,譬如東方亞種的赤頸鶴、白鶴與美洲鶴,都甚至屬於嚴重瀕危。信不信由你,全世界的白鶴,現在大概只剩下二百隻出頭。
我們知道,並非所有的鳥都能飛,而能飛的鳥,鶴算是其中最大型之一的了,翅膀舒展開來,有二百至二百二十公分。臺灣常見的蒼鷺,體態外形都與鶴十分接近,但兩種鳥在分類上,卻是各自分屬不同的「目」與「科」。這十五種鶴之中,以赤頸鶴的身長最高,可以高達一百七十六公分,這樣的身高,不用說雞群,就是站立人群中,也要讓人另眼相看;體形最嬌小的則是蓑羽鶴,大約九十公分上下。許多人以為鶴可以活到百年,甚至千年,那是傳說與神話,其實野生鶴的壽命,大概只有二十到二十五年之久;如果住在動物園裏,倒是可以活到五、六十歲以上,甚至有八十幾歲的紀錄。
臺灣,保括澎湖在內,鶴並不被收列在鳥類名錄的主表中,從過去到現在,數十年來,好不容易的幾次罕有機會,讓大家有幸「一睹風采」的幾種鶴,都只能算是迷鳥。據我所知,曾經「迷迷糊糊」跑到我們臺灣的鶴,計有灰鶴、白頭鶴、白枕鶴以及丹頂鶴,甚至五年前,澎湖的七美島,還意外地出現了一隻蓑羽鶴。換句話說,全世界十五種鶴,我們在臺灣就看到了三分之一。如果,住在台北動物園裏的也算,又可以多出四種來。
這些各種的「迷鶴」,當然以丹頂鶴最引人側目。七十年前,還是日治時代的一九三二年,就有人在羅東捕獲了一對,七十年後的二○○四年,卻發生了新竹空軍機場槍傷丹頂鶴「丹丹」的意外事件,引發了保育機構和鳥會團體的重視與關注。這隻亞成鳥丹頂鶴,我推測應該不是來自日本,因為日本的丹頂鶴在日本算是留鳥,沒有遷徙的習性。
全身不幸中了六顆鉛彈的「丹丹」,後來被送到臺北動物園搶救,先後動了兩次手術,取出了五粒鉛丸,最後一顆則一直留在牠的頸部,沒有再取出來。癒後的 「丹丹」,在園內的救傷收容欄舍裏住了三年又六個月。 之後,由園方將牠送去了韓國野放。如果我的記錄沒有錯,四年前的秋末,也就是「丹丹」野放之前幾個月,又有四隻丹頂鶴從金山的天空匆匆飛過,降落清水濕地,再度掀起民間一陣不小的興奮與騷動,猶如合歡山或陽明山山頂,難得飄了雪一樣。
大體而言,全球十五種的鶴,歐洲、澳洲與東南亞各占一種;中國與俄羅斯最多,有六種;非洲不遑其讓,也有四種之多;剩下來的兩種,則在北美洲。北美洲的兩種,一叫美洲鶴,一為沙丘鶴。根據二○○八年的統計,野地裏的美洲鶴大概只剩下四百隻多一點,情況不是很樂觀。反之,沙丘鶴大概可以分為六個亞種,其中,三種有遷徙的習性,其他三種則無,總數大約有五十萬隻,可以說是目前全世界數量最龐大的鶴種。
高?的鶴不管在空中翱翔,還是在地面走動,抬頭舉足,一動一靜,身段在在顯得優雅十分。有「送子鳥」暱稱的鸛,因為缺乏鳴管,無法發聲鳴叫,只能倚賴上下兩片嘴喙的開闔,相互敲擊發聲,以為溝通。鶴的鳴叫,卻是十分嘹喨,可以傳送甚遠;《詩經》的小雅鶴鳴章有曰,「鶴鳴于九皋,聲聞于野」,形容得極為明白。我一直以為,禽鳥的鳴叫聲,除非親耳聆聽,倘若企圖藉諸文字的描敘,即便使用任何的符號,都難以真切地表達與傳述。沙丘鶴的鳴叫,勉強形容,大概可以這麼說吧——聽起來彷彿法語中的「R」音,從喉嚨深處,用力一連串滾滾發出。每次我走在田野間,只要聽見牠們的呼叫,不論遠近,心頭就會湧起一股難以言喻的興奮,不知不覺加快了腳步,也許因為牠們嘹喨的鳴聲裏,充滿了「丹田元氣」之故。不過,當你遇見的鶴群數以萬計,齊聲嘎叫的時候,那可又是另外一個故事了。當場一定讓你感覺到,彷彿馬上就要聵聾了一般,那時候就能體會到「風聲鶴唳」真正的意思了,也就會明白,為什麼會有這樣的一句成語出現。
鶴,是很敏感的動物。多次的觀察過程中,沙丘鶴所表現出來的「敏感」,每每令我印象極為深刻。我說的「敏感」,並非指鳥類對人或任何外來的威脅,所顯露出的那種常見的「畏懼」與「警覺」。每次,只要有影子從頭頂天空滑過,沙丘鶴都會抬起頭觀看,而且眼睛與頭部都會跟隨著一陣子,即使有時候「跟隨」的時間極為短暫,仍然可以感覺沙丘鶴的「看」,是有意識的「在看」。堤防外,遠遠的泥灘上有一大群的雪雁在覓食,偶爾會突然發出高分貝的嘈雜聲,彷彿有一大群人在打架。原本忙著覓食的沙丘鶴,有時候也會昂起頭伸長脖子,往聲音發出的方向望去,半晌,又再緩緩低下頭來繼續覓食。鶴的「敏感」,顯然不僅包含了「好奇」,應該還有「關心」——「咦,那邊發生了什麼事呢?」
因為個性中有這樣「敏感」的一面,沙丘鶴的舉止,看起來讓人覺得特別的「細緻」與「美麗」。我相信這並非我個人「一廂情願」的感覺,我也知道,寫這類的文章,一定要小心避免「擬人化」的誘惑,但是如果你也曾經多年觀察大蒼鷺或者大白鷺,了解牠們與鶴之間的不同,你就會明白我指的是什麼。也許,因為鷺與鶴的覓食習慣顯然的不一樣。鷺一般是站著「老等」,關注的只是眼前有限的範圍,鶴則是到處不停「走動找尋」。平常鷺獨來獨往,鶴則是你來我往,彼此互動頗為頻繁。
中文裏有一句成語「琴瑟和鳴」,用來形容雌雄成對的沙丘鶴,再恰當不過。雌雄雙鶴之間,彼此關係的建立與維繫,主要依賴的是肢體的「舞蹈」,以及聲音的「呼叫」。去過日本北海道,看過丹頂鶴的人,相信都會留下難忘的印象。鶴的種類雖有不同,其行為模式與意義,大抵相差不多。一般都以為牠們著名的舞蹈,只有在求偶之際才會展現,其實平常時候,部分的展翅、奔跑與跳躍,如同各種高低不同的鳴叫聲,也都是溝通的「語言」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