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10問:郭英釗

郭英釗,美國加州UCLA建築碩士,與建築師張清華共同成立「九典聯合建築師事務所」,以永續、環保為理念,打造出一幢幢綠建築(Green Architecture)」,近年代表作為北投圖書館、花博新生三館。郭英釗透過建築,尋求人為開發與環境保育的平衡點,藉由建築與環境的對話,試圖找回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

九典聯合建築師事務所提供


是什麼原因讓你對綠建築產生興趣?你認為綠建築傳達出最重要的概念是什麼?
我很喜歡樹。我是個在臺南長大的孩子,當時市區開發程度較低,記得道路尚未擴建時,車站前面就是一整排的鳳凰木,至今我還記得那美麗的畫面。另外,在中山公園、臺南一中、成功大學、孔廟……也能看到一株株老樹。前幾年孔廟最大的一棵老榕樹枯死了,孔廟的氛圍也隨之改變了。我認為老樹是有靈氣的。老樹兀立在某個地方幾十年,甚至幾百年,它的根往下紮、枝椏向天空伸展,漸漸形成了自己的姿態,就像每個人有不同的人格一樣,同時也深深影響了它所處的環境。
自然界裏的生物怎麼蓋房子?所有動物築巢時,都會選擇身邊的材料,蓋出來的是最基本卻也最有效率的房子。人類本來也是這樣,只是近一、兩百年來工業快速發展,人們迷信科技,覺得技術無所不能,反而遺忘了那些最基本的建築原則。
人類開始農牧之後,幾乎擺脫了食物鏈的束縛,族群開始無限制地擴大。但無論社會再進步、經濟再富裕,人類都不可能獨活在世界上。我們依然需要乾淨的空氣、清潔的飲水,這全要仰賴完整的生態系。如果環境惡化到其他生物無法生存,人類也將步上滅絕的後塵。人類是地球上唯一有能力照顧其他物種的生物,確保野生動植物的棲地不至於消失,是我們的責任,也不得不如此,我想這也是綠建築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我認為綠建築不過是還原「建築原本的樣貌」。


請以事務所的建築作品為例,說明綠建築的概念。
一九九九年內政部頒訂了「綠建築標章」,列出七項指標,包括基地綠化、基地保水、水資源、日常節能、二氧化碳減量、廢棄物減量、污水垃圾改善;三年後增訂生物多樣性與室內環境兩項。大抵而言,以上幾點已經涵蓋了綠建築的範疇。
以北投圖書館、花博新生三館為例,除了引入自然光、自然通風,屋頂也都裝設了太陽能板,傾斜的設計便於蒐集雨水,而屋頂上的植栽除了能綠美化,也有隔熱的功用。但它們的最核心設計,還是在創造建築物和環境的關係。
北投圖書館、花博新生三館都使用了大量的木料,很多人以為砍樹就違背環保,其實未必。只是,我們必須注意木材從哪裏來?如果木材來自熱帶雨林,那麼就意味著天然森林與其生態系的消失,而且是永遠難以恢復的破壞;若木料來自永續管理的人造林,就另當別論了。這樣的人造林,是可再生資源,不像鐵或鋼,蘊藏量開採完就沒有了。因此北投圖書館、花博新生三館採用的,大多是來自美加地區,經永續林木認證(FSC)的木頭。


你曾說「不能把綠建築當成贖罪券」,為什麼這麼說?
現在「環保」好像已經變成一個口號,一張保護傘。市面上有那麼多打著「環保」名義的產品或是建案,是真環保還是假環保?其實很耐人尋味。這種現象反映出正反兩面的意義:第一,消費者愈來愈有環保意識;第二,顯然消費者的判斷力還不夠。
有些大公司併購有口碑的環保小公司來「漂綠」自己,有些建商一面弄幾面太陽能板、一點雨水回收意思意思,一面大肆開發,其實「造的業抵不過消的業」。我說「不能把綠建築當成贖罪券」,指的就是這樣的現象。


花博曾引發不少爭議,你也曾親上火線面對質疑,你是用什麼樣的心情面對風波?
我是一個比較樂觀的人,面對他人的質疑,心裏其實沒有太多不快。況且,類似的狀況在我的執業生涯中,是必定會反覆遭遇的。我認為「問題不會自己消失」,最好的處理方式,就是不要迴避問題,直截了當地面對它,並誠懇地解釋。其實這次事件讓我有更多機會,去向社會大眾說明綠建築或永續生態的概念,算是意想不到的收穫。


你認為臺灣的建築業最缺乏的是什麼?
在建築業中,不同的業別有不同的問題,但我想其中與讀者較為相關的,應屬房地產開發業。現在的房地產在行銷時,比較著重虛幻的口號,建案常取名為紐約、米蘭等等,也許這迎合了消費者對異國的浪漫想像,但事實上,搬進一間房子裏居住,是一件再實際也不過的事。然而房屋用什麼建材?節不節能?有沒有良好的通風、採光?卻很少被當成一回事。
我認為所有問題都要回歸於教育,是什麼原因讓消費者如此注重抽象的價值,更勝於自己居住的福祉?我想,唯有購屋者覺醒,對這樣的建築方式表示厭倦,產業的生態才可能改變。


你有什麼話想跟有志於投身建築的年輕人說?
我相信每個設計者都知道蓋什麼樣的房子才是對的。只是,設計者在產業食物鏈中浮沈,常有莫可奈何的時候,時間久了,連基本原則都會忘記。因此我建議設計者時時提醒自己找回自主性、保持清醒,不要讓自己太忙,多一點思考的時間。
另外,我認為知識的建立很重要。設計者不應該只著重於視覺,美感畢竟只是表面皮毛。設計者應該對各項知識抱持開放、好奇的心態,學習愈多元愈好。如一項新材質的發明,可能從此改變設計者長期以來難以克服的問題;又如唯有具備生物知識,你才可能知道什麼樣的設計能兼顧生物多樣性……知識是需要長期累積的,當你需要時才去吸收它,這樣是絕對來不及的。


許多人希望自己的居家生活能更節能環保,你有什麼建議?
最簡單的方式,就是把家中的燈具都換成省電燈泡,環保又節省;陽臺不要外推,否則室內會更悶熱;西曬的窗戶貼隔熱紙,能減少冷氣的消耗。至於裝潢的原則,就是「愈少愈好」。不必要的裝潢除了會浪費大量資源,夾板、油漆中的有毒物質也可能傷害人體健康。


請與讀者分享你如何在生活中實踐環保。
我不敢說自己是個多環保的人,只能在這裏和讀者分享幾則生活中的小故事。
我的手機用了好幾年,前陣子我和太太到賣場,看到最新的智慧型手機,覺得很心動,一度想要購買。但太太提醒,我既不用手機上網,也不發簡訊,手機能打能接,其實也就夠了。我想一想,覺得很有道理。3C產品的製造過程會消耗大量資源,廢棄後也很難回收處理。儘管3C產品現在很流行,但我們應該分辨自己是「想要」還是「需要」,不必隨波逐流地購買。
還有,前陣子我在反省,自己開的是三千CC的大車,實在很不環保。可能有人會說何不把車賣掉,換油電混合車?可是就算是環保車輛,製造過程中也免不了資源消耗,況且我把車賣掉,換成別人來開,結果還不是一樣?最後我決定改變習慣,多搭乘大眾交通工具,非必要就少開車。我建議大家在實踐環保的時候,多一點判斷力,才能找到最正確的方式。


你是否夢想過未來要設計什麼樣的建築?或有什麼其他計畫?
我認為夢想不是靜態的,它會像變形蟲一樣,不斷地改變。隨著經驗的累積、觀念的變化、科技的進步,夢想會愈來愈大,愈來愈美,我無法想像自己十年後的樣子,因此我現在無法回答未來會發想出什麼樣的建築。
我從來沒想過要推廣綠建築,但因緣際會下,愈來愈多單位請我去講演綠建築的觀念。其實每次演講的內容都大同小異,所以事務所目前正在錄製介紹綠建築的影片,未來將放在網路上,讓需要的朋友能夠觀看。


你心中最幸福的片刻是什麼?
那就是能規律地過日子,生活有穩定的節奏。能在每天傍晚六點半離開公司,回家吃飯,有時間在孩子睡前陪他讀一本書,就是我最幸福的時刻了。

讀者10問來賓預告:
葉天倫
(《雞排英雄》導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