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好紙的故事
一九七八年八月,在海外生活了將近三十年後,張大千決定回臺灣定居。
當時物力維艱,張大千苦於沒有好紙可用,江兆申老師時任故宮博物院副院長,和張大千自成莫逆之交,因而想辦法解決張大千用紙的困難。
江老師親自開了做紙的材料、工序,到日本找人訂做。做紙的老先生是位人間國寶,除非訂製的人身分地位相當,等閒不肯輕易動手。
人間國寶派人到臺灣打聽,才知道江老師竟然是故宮副院長,而且本身就是書畫篆刻大師,自然沒有推辭的理由。
日本的人間國寶也很慎重,先小量製作,兩次專程到臺灣請江老師試用,認可後才正式動工生產。
於是這才有了書畫收藏鑑賞界都知道的,張大千和江兆申晚年精品中特有的,印有「大風堂」或「靈漚館」浮水印的名貴紙張;江兆申老師自己的紙背後,並用上品朱砂印著「靈漚館精製純三椏羅紋宣」、「靈漚館精製楮皮仿宋羅紋宣」。
從一九九一到一九九六,在我跟隨江老師的五年時間中,這樣的紙,即使是江老師自己,也很捨不得用,而但凡使用,則必然是江氏作品中的精品。
同樣的筆法,在特別好的紙張上,會散發出不同的驚人魅力。紙張的好壞對書畫作品的影響之大,由此可見。
江老師過世後,靈漚館弟子平均分得幾張江老師留下來的靈漚館精製羅紋宣,十幾年來,我數度想用這張紙畫畫,但總是拿出來欣賞半天,最後又原封不動的收藏起來,實在捨不得。
雖然捨不得用,我卻把三款靈漚館精製羅紋宣各一種,送給了兩位做紙的朋友──王國財和黃煥彰。
我的想法是,靈漚館精製羅紋宣用完就沒有了,而且也只有靈漚館弟子才有,如果王國財和黃煥彰可以做出同樣、甚至更好的紙來,對所有的書畫家來說,才是解決找不到、買不到好紙的方法。
國財兄當時在林試所上班,主要的工作就是研究手工紙。限於人力,只能少量製作,加上實驗所需,常常要變換製作條件,以便測試紙張在材料、製作工法、添加物等各方面所產生的影響,加上他只是研究,並不生產,所以只有少數朋友有幸得到幾張試用。
至於紙張的大量生產,我還是寄望廣興紙寮的黃煥彰。畢竟他有完善的工廠、眾多師傅和行銷管道。
二○○一年,煥彰兄送給我上千張他做的各式紙張,其中就有幾款羅紋,雖然不是夢寐以求的那種材質,但也相當不錯。我當時就建議他,實在應該想辦法再做出精製的楮皮仿宋羅紋。
我知道,要做出楮皮仿宋羅紋不是說做就做,江兆申老師當年用什麼配方也不清楚,所以只能等待,更或許,這個願望永遠無法實現。
不過,我還是就我所知的,儘量告訴煥彰兄,楮皮、仿宋羅紋,這兩個紙張的特色一定要把握。
二○○五年夏天,煥彰兄忽然寄給我二款楮皮仿宋羅紋,因為沒有心理準備,所以更喜出望外。
那二款楮皮仿宋羅紋的品相非常好,特別新做的紙簾,紋路很漂亮,紙張的厚薄非常均勻,和江老師訂做的紙有點類似。
試畫之後,我帶著作品專程到埔里和他討論這張紙的墨韻、顏色表現。通常,為了測試新紙的特色,我總是會「無所不用其極」的用盡各種方法、技巧去探索紙張的基性和極限。簡單的結論,是「潑墨工筆兩皆如意,受墨呈彩非涇縣新紙能望其項背」。
當時,畫了不少畫、寫了不少字來測試紙張,並且有詩為證:
當時物力維艱,張大千苦於沒有好紙可用,江兆申老師時任故宮博物院副院長,和張大千自成莫逆之交,因而想辦法解決張大千用紙的困難。
江老師親自開了做紙的材料、工序,到日本找人訂做。做紙的老先生是位人間國寶,除非訂製的人身分地位相當,等閒不肯輕易動手。
人間國寶派人到臺灣打聽,才知道江老師竟然是故宮副院長,而且本身就是書畫篆刻大師,自然沒有推辭的理由。
日本的人間國寶也很慎重,先小量製作,兩次專程到臺灣請江老師試用,認可後才正式動工生產。
於是這才有了書畫收藏鑑賞界都知道的,張大千和江兆申晚年精品中特有的,印有「大風堂」或「靈漚館」浮水印的名貴紙張;江兆申老師自己的紙背後,並用上品朱砂印著「靈漚館精製純三椏羅紋宣」、「靈漚館精製楮皮仿宋羅紋宣」。
從一九九一到一九九六,在我跟隨江老師的五年時間中,這樣的紙,即使是江老師自己,也很捨不得用,而但凡使用,則必然是江氏作品中的精品。
同樣的筆法,在特別好的紙張上,會散發出不同的驚人魅力。紙張的好壞對書畫作品的影響之大,由此可見。
江老師過世後,靈漚館弟子平均分得幾張江老師留下來的靈漚館精製羅紋宣,十幾年來,我數度想用這張紙畫畫,但總是拿出來欣賞半天,最後又原封不動的收藏起來,實在捨不得。
雖然捨不得用,我卻把三款靈漚館精製羅紋宣各一種,送給了兩位做紙的朋友──王國財和黃煥彰。
我的想法是,靈漚館精製羅紋宣用完就沒有了,而且也只有靈漚館弟子才有,如果王國財和黃煥彰可以做出同樣、甚至更好的紙來,對所有的書畫家來說,才是解決找不到、買不到好紙的方法。
國財兄當時在林試所上班,主要的工作就是研究手工紙。限於人力,只能少量製作,加上實驗所需,常常要變換製作條件,以便測試紙張在材料、製作工法、添加物等各方面所產生的影響,加上他只是研究,並不生產,所以只有少數朋友有幸得到幾張試用。
至於紙張的大量生產,我還是寄望廣興紙寮的黃煥彰。畢竟他有完善的工廠、眾多師傅和行銷管道。
二○○一年,煥彰兄送給我上千張他做的各式紙張,其中就有幾款羅紋,雖然不是夢寐以求的那種材質,但也相當不錯。我當時就建議他,實在應該想辦法再做出精製的楮皮仿宋羅紋。
我知道,要做出楮皮仿宋羅紋不是說做就做,江兆申老師當年用什麼配方也不清楚,所以只能等待,更或許,這個願望永遠無法實現。
不過,我還是就我所知的,儘量告訴煥彰兄,楮皮、仿宋羅紋,這兩個紙張的特色一定要把握。
二○○五年夏天,煥彰兄忽然寄給我二款楮皮仿宋羅紋,因為沒有心理準備,所以更喜出望外。
那二款楮皮仿宋羅紋的品相非常好,特別新做的紙簾,紋路很漂亮,紙張的厚薄非常均勻,和江老師訂做的紙有點類似。
試畫之後,我帶著作品專程到埔里和他討論這張紙的墨韻、顏色表現。通常,為了測試新紙的特色,我總是會「無所不用其極」的用盡各種方法、技巧去探索紙張的基性和極限。簡單的結論,是「潑墨工筆兩皆如意,受墨呈彩非涇縣新紙能望其項背」。
當時,畫了不少畫、寫了不少字來測試紙張,並且有詩為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