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鶴又長大了
今年有一陣子,每次我跨過那條高齡剛滿百歲的綠色窄木橋,迫不及待奔向那一大片廣袤的候鳥保護區,心中都有一個明確而興奮的期待──期待看見沙丘鶴那一家三口。即使橋頭前方,一棵高大無比的巨杉上,碩大的鳥窠裏有一對白頭鷹正在撫育雛鷹,都不會讓我有如此的興奮與期待。我想,那是因為我們彼此有「互動」。
是四月初的時候,我發覺兩隻沙丘鶴在大淺塘中央的一坨小島上築巢孵蛋。其實所謂的「小島」,不過是一坏泥土堆成的小小臺地,孤獨地浮在水中央,大概只夠三隻大沙丘鶴勉強排排站立,彼此不磕頭碰腦也難。沙丘鶴是候鳥,牠們只是這塊保護區季節性的過客。不過,許多年前其中有一對卻滯留了下來。
關於牠們的傳說,有好幾個版本。人們最喜歡聽的,也是最浪漫的一個版本是這麼傳述的:好久好久的以前,有一對沙丘鶴跟著大夥南下避寒,路過這塊保護區的時候,雌鶴不知何故受了重傷無法繼續未完的旅程,雄鶴二話不說毅然留下來陪伴,後來母鶴傷癒卻也沒有再重返北方的故鄉。即使每年都有眾多的同類來來往往,牠們依舊選擇留住了下來──從此,再也沒有離開過這塊保護區了。
這一對沙丘鶴不但沒有離開,每年都還會交配生育下一代。孩子長大了難免一一離開父母去尋找自己的世界。因此整個保護區裏看見的沙丘鶴,遷徙季節不算,大半的時間就是這一對夫婦。
去年有一隻倖存下來的小鶴,就在今年三月底當牠的父母親開始臥巢孵蛋的時候,也終於離開了牠們身邊。不過,這隻小鶴並未隨著路過的鶴群一起遷徙。究竟去了哪裏,沒有人知道。對於很多的鳥類來說,遷徙是天生的本能,但是小沙丘鶴如果沒有經過父母的引導,一塊兒實際學習認識遷徙的路線,就不會有遷徙的行為。
回想去年的五月初,兩隻大鶴不多不少生下了兩顆蛋,先後孵出兩隻小鶴。可是過了兩天,其中一隻卻失蹤不見了,另外的一隻倒是活了下來。算一算過去的這六年來,小鶴能夠平安存活這是第一次,出乎大家的意料。以前孵出來的小鶴沒有一隻活過一個星期,今年兩隻大鶴又一樣下了兩顆蛋,不幸先孵出來的第一隻溺斃池中,晚了兩天出世的另一隻幸運活了下來,直到今天。
這一次我要說的,就是這隻小鶴長大的故事。
大體而言,成年的鶴最快二年最慢七年,才具有生殖能力。就像大家說的,「一個太少,兩個恰恰好」,一般鶴不多也不少一窩只生產兩顆蛋,相隔時間最多兩天,將來孵化的先後次序也是一樣。孵蛋的工作,由雌雄雙鶴共同分擔。有時候親鳥會帶領先出生的小鶴出外覓食,把尚未孵出的另一顆蛋留置巢中,結果因此經常遭受趁虛而入的烏鴉掠食。烏鴉塊頭雖然不如沙丘鶴,顯然並不將大鶴放在眼裏。
這一次,漫漫長長將近一個月的孵化期間,我一直努力守候淺塘邊,等待記錄。
五月的太陽雖然不能說惡毒,然而經過大半天毫無遮蔽地曝曬,一次又一次,沒有暈倒算是運氣。我知道只要離開水邊,再退後兩公尺,就有一些樹蔭。可是,縮短距離等於增加鏡頭的焦長,為了增加焦長我只有斷然捨棄令人垂涎的樹蔭。再說,水邊正巧又有一小塊低陷的坅坎我蹲下去剛好,只需再把身體儘量放低,幾乎就彷彿站立在水中了。這樣的「點」哪裏找?當然,我也可以趴在地上,然而看看遍地鳥屎地雷,什麼鳥的都有,實在攢不起勇氣。老實說,我也不想再一次回到家裏大大小小都嫌我一身沖天臭氣。畢竟,我還想回家吃晚飯。
沙丘鶴的生活,一般以「家庭」為單元,即使飛在空中,我們也不難分辨出哪三隻或哪四隻是一個家庭,甚至可以感覺出牠們彼此之間似乎有什麼看不見的細線牽繫著。我仔細觀察過一些鳥類的家庭生活,包括加拿大大雁都沒有像沙丘鶴這般明顯而細膩的「親情互動」,其生動與精彩,常常讓我忘了舉起相機按下快門。
小鶴屬於早熟性的雛鳥,也就是說破殼而出身上即有絨毛,兩顆充滿好奇而又單純的眼睛已經張開,無需一天時間,就可以跟著親鳥開始到處學習覓食與求生的技巧。從頭至尾,大雄鶴一直肩負戒備守護的責任,毫無片刻的懈怠,即使小鶴後來可以張翅自己飛翔,也是一樣。譬如大家本來都在低頭專心覓食,小鶴突然不知何故展翅起飛,兩隻親鳥也趕緊慌慌張張,丟下身邊的事跟著一起飛。小鶴飛到哪裏,牠們就跟著飛到哪裏。一有任何狀況發生,鶴爸爸表現得比誰的父親都更加盡責更有「擔當」,讓人覺得身為父親,沙丘鶴爸爸不似綠頭鴨,只是掛名差事。鶴媽媽則只管放心專心地帶小孩──猶如我們人類一樣,彷彿有了孩子,「男人開始做父親,女人開始當母親」。
大雄鶴又尖又長的嘴喙,看起來攻擊力十足,深具威脅性。常常附近有幾隻綠頭鴨,只顧忙著埋頭囓食,不知不覺太過接近了小鶴,鶴爸爸立刻毫不遲疑毫無預警,壓低了頭伸長了頸子,利嘴像長矛一般直戳下去。有一隻,戳一隻;見兩隻,戳一雙。傻呼呼的綠頭鴨,一時被戳得四處亂竄,呱呱亂叫。如果遇見「不識禮貌」的人類,鶴爸爸也是相同待遇,一律饗以利嘴堅喙,毫無畏懼,毫不客氣。
有一回,我熱心地告訴一位鳥友,說前方不遠有沙丘鶴一家三口,我才剛拍完照片。原以為他會露出興奮的神情,卻是慌慌張張不停地用力搖手,一邊紅著臉直說:「不,不,我不要過去。牠們不喜歡我!」原來這位塊頭比我大了許多的洋人老兄,昨天才被鶴爸爸在白嫩多肉的小腿肚上狠狠啄了一口,今天驚魂顯然尚未定。
記得有一天,一家沙丘鶴兩大一小,在鶴爸爸的帶領下正在涉水橫越沼澤。就在另一處岸邊的角落,我躲在草叢後面,估計牠們一家三口應該會從這裏的缺口上岸。當我一心一意搶拍牠們的涉水鏡頭,突然聽到耳邊有翅膀翽翽撲打的聲音,感覺右側肩頭有一隻鳥飛落了下來,不過只停了一下下,大概發覺不對勁,立刻就飛上身旁的枝頭。我抬頭一看,竟然是隻啄木鳥。雖然只是須臾片刻,也教我「興奮」了半天。也許,因為我頭戴一頂寬邊迷彩帽,身穿深綠色系衣褲,這隻啄木鳥一時錯把我當成了一棵樹吧。
只是這麼一剎那的分心,鶴爸爸已經上了岸,小鶴緊緊跟在後面,鶴媽媽殿後。鶴爸爸像英勇的站哨衛兵,脖子伸得挺直,眼睛睜得滾圓,一下左顧一下右盼,彷彿草叢後面躲著許多看不見的敵人。我不知道牠究竟把我當做是敵還是友,但是我知道沙丘鶴保護子女,打死不退。
這時候我當機立斷放低身子,蹲了下來。後面既無退路,也來不及向左右抽身,只好暫時按兵不動,不敢隨便挪動身體伸屈手腳。眼前挺直而立的鶴爸爸,比蹲下來的我還要高,我突然覺得自己變得好「小」。
我不只一次看過牠驅趕鴨子,攻擊人類的神勇模樣,現在只求牠莫向我這邊看。也許牠會把我的姿勢解讀成「不具威脅」吧,我心裏這樣想著。偏偏牠一步一步朝著我邁了過來,一副胸有成竹、萬夫莫敵的神色。我竭力做鎮定狀之餘,趕緊舉起相機擋著眼睛。我知道這個節骨眼裏如果霍然起身,事情也許更糟,只要不隨便亂動,還有一點希望。平常觀察的時候,我都努力與目標保持相當的距離,我既不想驚嚇,更無意干擾,然而今天「吃驚受怕」的,恐怕是我。
我在觀鏡窗裏,原來還清楚看見鶴爸爸那一大塊峨然挺起的勇敢胸部,不到一秒鐘影像就變模糊了,因為距離迅速地拉近了。
當一臉嚴肅的鶴爸爸從我眼前緩緩走過之際,也許太緊張了,我竟然失去平衡一屁股往後跌坐下去,嘴裏禁不住發出「啊」一聲。「怎麼會這樣呢?」我心裏嘀咕著。我幾乎同時伸出一隻手即刻撐住,沈重的相機也差一點落地。我知道這樣的突然動作,極有可能刺激了鶴爸爸做出意想不到的反應。
我全神準備,等待迎接事情的發生。
時間,一秒半秒地過去。
咦,什麼事情也沒有。我移開相機,陽光下的世界正像先前一刻一樣,依然是令人不捨的美麗與安詳。
也許我的姿態太「謙卑」太「可憐」了,鶴爸爸看到了甚至連嚇都懶得嚇我一下。也或許牠們一家忽然發現前面有很多比我更可口的野莓,趕著要過去飽餐一頓。總之,這是一場不能說是「小小」的虛驚。
現在的小鶴,兩個月又十七天了。自從出生後,我大概每隔十天就來探望一次。每次看見,總不自覺在心裏吶喊一聲,「哇,小鶴又長大了?─好快啊!」小鶴的成長,真的明顯可見。猶記得牠十天大的時候,行動依舊蹣跚十分,又拙又憨,令人不禁生憐。常常走不了幾步,身子一跌就癱坐在草地上。有時候太陽實在太烈了,小鶴就會一搖一晃,躲到親鳥的影子下,誰知親鳥只顧覓食,不知不覺挪動了身體,眼見太陽傘又被移走了,小鶴趕緊又掙扎站起來追了過去。
兩隻親鳥不停地在地面或草叢裏,尋找可以吃食的東西,有時是蚯蚓,有時是蜻蜓、豆娘或蝸牛。親鳥一找到食物,立刻回頭找小鶴。我感覺到兩隻親鳥幾乎是一直不斷搶著餵食,一口都捨不得吃進自己的肚子裏。每天不斷在長大的小鶴,飢腸似乎永遠轆轆有聲,此時此刻顯得尤其的機靈,只要親鳥的舉止動作稍有變化,立刻知道那是「飯來了」的訊號,一張小嘴巴即刻靠了過去。大概年紀尚小,猶似人類的小孩學吃飯,不是打翻碗,就是掉了菜肴,不過小鶴都會趕緊重新撿了起來。
後來慢慢地,小鶴也學習自己找東西,終究經驗不足,事倍功半的時候比較多。譬如牠也很努力的在地上挖掘,挖出來的多半只是泥土,不知道蚯蚓藏身哪裏。當牠一個半月大的時候,身高已經將近媽媽的一半,不過長在灌叢裏的野莓,很多牠都搆不到,還得仰賴爸爸媽媽。就這樣兩邊來回不停接納父母的餵食,那種情景,不禁讓人聯想起我們人類做父母的,對小孩無微不至的呵護。
有一次,也就是上面說的「虛驚一場」的那一次,鶴爸爸找到了一粒不小的鮮紅野莓銜在嘴裏,回頭卻看見小鶴正跟著媽媽在過去一點的地方覓食,牠先是略微遲疑了一下—─真的「遲疑」了一下—─接著馬上一口吞進了自己的肚子裏。我那時還坐在地上尚未起身,差一點點笑出聲來,即使此刻寫到這裏,嘴角猶不自禁地拉出一條回憶的笑紋。
這就是我說的,鶴的「靈敏」有趣的一面。
有一點我要補充,鶴爸爸那遲疑的瞬間,讓我有了足夠的時間按了兩次快門,抓拍到趣味十足的鏡頭。野生動物攝影,確實有時候需要一點運氣,不過你必須走進野地裏,不停地四處走動,耐心地等待,如果你沒有按下快門,「運氣」就不會靠過來。
就這樣,小鶴跟著父母一路學習求生本領,大概六十五天至七十五天之後,翅膀才夠硬得飛上天。自從可以小步快跑不會跌倒之後,小鶴常常走著走著,突然鼓起沒有幾根羽翮的短短翅膀,向前快跑幾步,彷彿心情很高興的樣子,其實,大鶴也常常有相同的舉止。鳥學專家說這樣的動作,與「鶴舞」一樣,不但可以訓練肢體肌肉的控制,甚至可以釋放緊張與壓力,具有減少侵略行為的效果。
大概如此足足長達九到十個月的時間,小鶴都一直跟著父母親生活在一起,彼此一直保持十分親密的關係。當從北方南下度冬的親戚,中途降落保護區休息的這段時間,住在保護區的沙丘鶴一家,就會和大家混在一塊兒。一起活動,一起覓食。當分手的時刻來臨了,大夥兒就拍拍翅膀說聲再見,又再各自走自己的路,過自己原來的日子。
是四月初的時候,我發覺兩隻沙丘鶴在大淺塘中央的一坨小島上築巢孵蛋。其實所謂的「小島」,不過是一坏泥土堆成的小小臺地,孤獨地浮在水中央,大概只夠三隻大沙丘鶴勉強排排站立,彼此不磕頭碰腦也難。沙丘鶴是候鳥,牠們只是這塊保護區季節性的過客。不過,許多年前其中有一對卻滯留了下來。
關於牠們的傳說,有好幾個版本。人們最喜歡聽的,也是最浪漫的一個版本是這麼傳述的:好久好久的以前,有一對沙丘鶴跟著大夥南下避寒,路過這塊保護區的時候,雌鶴不知何故受了重傷無法繼續未完的旅程,雄鶴二話不說毅然留下來陪伴,後來母鶴傷癒卻也沒有再重返北方的故鄉。即使每年都有眾多的同類來來往往,牠們依舊選擇留住了下來──從此,再也沒有離開過這塊保護區了。
這一對沙丘鶴不但沒有離開,每年都還會交配生育下一代。孩子長大了難免一一離開父母去尋找自己的世界。因此整個保護區裏看見的沙丘鶴,遷徙季節不算,大半的時間就是這一對夫婦。
去年有一隻倖存下來的小鶴,就在今年三月底當牠的父母親開始臥巢孵蛋的時候,也終於離開了牠們身邊。不過,這隻小鶴並未隨著路過的鶴群一起遷徙。究竟去了哪裏,沒有人知道。對於很多的鳥類來說,遷徙是天生的本能,但是小沙丘鶴如果沒有經過父母的引導,一塊兒實際學習認識遷徙的路線,就不會有遷徙的行為。
回想去年的五月初,兩隻大鶴不多不少生下了兩顆蛋,先後孵出兩隻小鶴。可是過了兩天,其中一隻卻失蹤不見了,另外的一隻倒是活了下來。算一算過去的這六年來,小鶴能夠平安存活這是第一次,出乎大家的意料。以前孵出來的小鶴沒有一隻活過一個星期,今年兩隻大鶴又一樣下了兩顆蛋,不幸先孵出來的第一隻溺斃池中,晚了兩天出世的另一隻幸運活了下來,直到今天。
這一次我要說的,就是這隻小鶴長大的故事。
大體而言,成年的鶴最快二年最慢七年,才具有生殖能力。就像大家說的,「一個太少,兩個恰恰好」,一般鶴不多也不少一窩只生產兩顆蛋,相隔時間最多兩天,將來孵化的先後次序也是一樣。孵蛋的工作,由雌雄雙鶴共同分擔。有時候親鳥會帶領先出生的小鶴出外覓食,把尚未孵出的另一顆蛋留置巢中,結果因此經常遭受趁虛而入的烏鴉掠食。烏鴉塊頭雖然不如沙丘鶴,顯然並不將大鶴放在眼裏。
這一次,漫漫長長將近一個月的孵化期間,我一直努力守候淺塘邊,等待記錄。
五月的太陽雖然不能說惡毒,然而經過大半天毫無遮蔽地曝曬,一次又一次,沒有暈倒算是運氣。我知道只要離開水邊,再退後兩公尺,就有一些樹蔭。可是,縮短距離等於增加鏡頭的焦長,為了增加焦長我只有斷然捨棄令人垂涎的樹蔭。再說,水邊正巧又有一小塊低陷的坅坎我蹲下去剛好,只需再把身體儘量放低,幾乎就彷彿站立在水中了。這樣的「點」哪裏找?當然,我也可以趴在地上,然而看看遍地鳥屎地雷,什麼鳥的都有,實在攢不起勇氣。老實說,我也不想再一次回到家裏大大小小都嫌我一身沖天臭氣。畢竟,我還想回家吃晚飯。
沙丘鶴的生活,一般以「家庭」為單元,即使飛在空中,我們也不難分辨出哪三隻或哪四隻是一個家庭,甚至可以感覺出牠們彼此之間似乎有什麼看不見的細線牽繫著。我仔細觀察過一些鳥類的家庭生活,包括加拿大大雁都沒有像沙丘鶴這般明顯而細膩的「親情互動」,其生動與精彩,常常讓我忘了舉起相機按下快門。
小鶴屬於早熟性的雛鳥,也就是說破殼而出身上即有絨毛,兩顆充滿好奇而又單純的眼睛已經張開,無需一天時間,就可以跟著親鳥開始到處學習覓食與求生的技巧。從頭至尾,大雄鶴一直肩負戒備守護的責任,毫無片刻的懈怠,即使小鶴後來可以張翅自己飛翔,也是一樣。譬如大家本來都在低頭專心覓食,小鶴突然不知何故展翅起飛,兩隻親鳥也趕緊慌慌張張,丟下身邊的事跟著一起飛。小鶴飛到哪裏,牠們就跟著飛到哪裏。一有任何狀況發生,鶴爸爸表現得比誰的父親都更加盡責更有「擔當」,讓人覺得身為父親,沙丘鶴爸爸不似綠頭鴨,只是掛名差事。鶴媽媽則只管放心專心地帶小孩──猶如我們人類一樣,彷彿有了孩子,「男人開始做父親,女人開始當母親」。
大雄鶴又尖又長的嘴喙,看起來攻擊力十足,深具威脅性。常常附近有幾隻綠頭鴨,只顧忙著埋頭囓食,不知不覺太過接近了小鶴,鶴爸爸立刻毫不遲疑毫無預警,壓低了頭伸長了頸子,利嘴像長矛一般直戳下去。有一隻,戳一隻;見兩隻,戳一雙。傻呼呼的綠頭鴨,一時被戳得四處亂竄,呱呱亂叫。如果遇見「不識禮貌」的人類,鶴爸爸也是相同待遇,一律饗以利嘴堅喙,毫無畏懼,毫不客氣。
有一回,我熱心地告訴一位鳥友,說前方不遠有沙丘鶴一家三口,我才剛拍完照片。原以為他會露出興奮的神情,卻是慌慌張張不停地用力搖手,一邊紅著臉直說:「不,不,我不要過去。牠們不喜歡我!」原來這位塊頭比我大了許多的洋人老兄,昨天才被鶴爸爸在白嫩多肉的小腿肚上狠狠啄了一口,今天驚魂顯然尚未定。
記得有一天,一家沙丘鶴兩大一小,在鶴爸爸的帶領下正在涉水橫越沼澤。就在另一處岸邊的角落,我躲在草叢後面,估計牠們一家三口應該會從這裏的缺口上岸。當我一心一意搶拍牠們的涉水鏡頭,突然聽到耳邊有翅膀翽翽撲打的聲音,感覺右側肩頭有一隻鳥飛落了下來,不過只停了一下下,大概發覺不對勁,立刻就飛上身旁的枝頭。我抬頭一看,竟然是隻啄木鳥。雖然只是須臾片刻,也教我「興奮」了半天。也許,因為我頭戴一頂寬邊迷彩帽,身穿深綠色系衣褲,這隻啄木鳥一時錯把我當成了一棵樹吧。
只是這麼一剎那的分心,鶴爸爸已經上了岸,小鶴緊緊跟在後面,鶴媽媽殿後。鶴爸爸像英勇的站哨衛兵,脖子伸得挺直,眼睛睜得滾圓,一下左顧一下右盼,彷彿草叢後面躲著許多看不見的敵人。我不知道牠究竟把我當做是敵還是友,但是我知道沙丘鶴保護子女,打死不退。
這時候我當機立斷放低身子,蹲了下來。後面既無退路,也來不及向左右抽身,只好暫時按兵不動,不敢隨便挪動身體伸屈手腳。眼前挺直而立的鶴爸爸,比蹲下來的我還要高,我突然覺得自己變得好「小」。
我不只一次看過牠驅趕鴨子,攻擊人類的神勇模樣,現在只求牠莫向我這邊看。也許牠會把我的姿勢解讀成「不具威脅」吧,我心裏這樣想著。偏偏牠一步一步朝著我邁了過來,一副胸有成竹、萬夫莫敵的神色。我竭力做鎮定狀之餘,趕緊舉起相機擋著眼睛。我知道這個節骨眼裏如果霍然起身,事情也許更糟,只要不隨便亂動,還有一點希望。平常觀察的時候,我都努力與目標保持相當的距離,我既不想驚嚇,更無意干擾,然而今天「吃驚受怕」的,恐怕是我。
我在觀鏡窗裏,原來還清楚看見鶴爸爸那一大塊峨然挺起的勇敢胸部,不到一秒鐘影像就變模糊了,因為距離迅速地拉近了。
當一臉嚴肅的鶴爸爸從我眼前緩緩走過之際,也許太緊張了,我竟然失去平衡一屁股往後跌坐下去,嘴裏禁不住發出「啊」一聲。「怎麼會這樣呢?」我心裏嘀咕著。我幾乎同時伸出一隻手即刻撐住,沈重的相機也差一點落地。我知道這樣的突然動作,極有可能刺激了鶴爸爸做出意想不到的反應。
我全神準備,等待迎接事情的發生。
時間,一秒半秒地過去。
咦,什麼事情也沒有。我移開相機,陽光下的世界正像先前一刻一樣,依然是令人不捨的美麗與安詳。
也許我的姿態太「謙卑」太「可憐」了,鶴爸爸看到了甚至連嚇都懶得嚇我一下。也或許牠們一家忽然發現前面有很多比我更可口的野莓,趕著要過去飽餐一頓。總之,這是一場不能說是「小小」的虛驚。
現在的小鶴,兩個月又十七天了。自從出生後,我大概每隔十天就來探望一次。每次看見,總不自覺在心裏吶喊一聲,「哇,小鶴又長大了?─好快啊!」小鶴的成長,真的明顯可見。猶記得牠十天大的時候,行動依舊蹣跚十分,又拙又憨,令人不禁生憐。常常走不了幾步,身子一跌就癱坐在草地上。有時候太陽實在太烈了,小鶴就會一搖一晃,躲到親鳥的影子下,誰知親鳥只顧覓食,不知不覺挪動了身體,眼見太陽傘又被移走了,小鶴趕緊又掙扎站起來追了過去。
兩隻親鳥不停地在地面或草叢裏,尋找可以吃食的東西,有時是蚯蚓,有時是蜻蜓、豆娘或蝸牛。親鳥一找到食物,立刻回頭找小鶴。我感覺到兩隻親鳥幾乎是一直不斷搶著餵食,一口都捨不得吃進自己的肚子裏。每天不斷在長大的小鶴,飢腸似乎永遠轆轆有聲,此時此刻顯得尤其的機靈,只要親鳥的舉止動作稍有變化,立刻知道那是「飯來了」的訊號,一張小嘴巴即刻靠了過去。大概年紀尚小,猶似人類的小孩學吃飯,不是打翻碗,就是掉了菜肴,不過小鶴都會趕緊重新撿了起來。
後來慢慢地,小鶴也學習自己找東西,終究經驗不足,事倍功半的時候比較多。譬如牠也很努力的在地上挖掘,挖出來的多半只是泥土,不知道蚯蚓藏身哪裏。當牠一個半月大的時候,身高已經將近媽媽的一半,不過長在灌叢裏的野莓,很多牠都搆不到,還得仰賴爸爸媽媽。就這樣兩邊來回不停接納父母的餵食,那種情景,不禁讓人聯想起我們人類做父母的,對小孩無微不至的呵護。
有一次,也就是上面說的「虛驚一場」的那一次,鶴爸爸找到了一粒不小的鮮紅野莓銜在嘴裏,回頭卻看見小鶴正跟著媽媽在過去一點的地方覓食,牠先是略微遲疑了一下—─真的「遲疑」了一下—─接著馬上一口吞進了自己的肚子裏。我那時還坐在地上尚未起身,差一點點笑出聲來,即使此刻寫到這裏,嘴角猶不自禁地拉出一條回憶的笑紋。
這就是我說的,鶴的「靈敏」有趣的一面。
有一點我要補充,鶴爸爸那遲疑的瞬間,讓我有了足夠的時間按了兩次快門,抓拍到趣味十足的鏡頭。野生動物攝影,確實有時候需要一點運氣,不過你必須走進野地裏,不停地四處走動,耐心地等待,如果你沒有按下快門,「運氣」就不會靠過來。
就這樣,小鶴跟著父母一路學習求生本領,大概六十五天至七十五天之後,翅膀才夠硬得飛上天。自從可以小步快跑不會跌倒之後,小鶴常常走著走著,突然鼓起沒有幾根羽翮的短短翅膀,向前快跑幾步,彷彿心情很高興的樣子,其實,大鶴也常常有相同的舉止。鳥學專家說這樣的動作,與「鶴舞」一樣,不但可以訓練肢體肌肉的控制,甚至可以釋放緊張與壓力,具有減少侵略行為的效果。
大概如此足足長達九到十個月的時間,小鶴都一直跟著父母親生活在一起,彼此一直保持十分親密的關係。當從北方南下度冬的親戚,中途降落保護區休息的這段時間,住在保護區的沙丘鶴一家,就會和大家混在一塊兒。一起活動,一起覓食。當分手的時刻來臨了,大夥兒就拍拍翅膀說聲再見,又再各自走自己的路,過自己原來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