鷦鷯在一枝
我們要像鷦鷯那樣,昂首唱出心裏那一首埋藏了許久的歌;總有一天,總有一個人,總會聽到我們的呼喚
鷦鷯,英文稱做Wren。一種很會唱歌,以昆蟲為主食的小型禽鳥,屬於雀形目鷦鷯科。全世界共有十七屬七十七種,不過有四種幾乎接近絕種,另有十種可以說已經瀕危。那麼多種不同的鷦鷯,大小當然不盡然一樣,一般身長大概在十二公分上下,其中以冬鷦鷯最小,更是不超過十公分,比我們常見的麻雀還足足小了五公分,而尾翼差不多就占去了身長的四分之一。
鷦鷯的棲地環境變化很大,從乾旱的沙漠到茂密的林地,都有牠們的蹤跡。主要分布在美洲,但是叫做「冬鷦鷯」的鷦鷯,卻是地球上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得到的。在臺灣,我們看到的鷦鷯就是這一種;在歐洲看到的鷦鷯,也是就只有這一種。
臺灣的冬鷦鷯,通常活躍於兩千二百公尺以上,譬如合歡山的高海拔地區,經常進出於低矮的灌叢或箭竹藪之中,不少鳥友在松雪樓附近,都有發現的經驗,在臺灣算是普遍的留鳥,為典型的高山鳥種。冬天時節,有時候可以看見幾隻偎聚在一起,彼此互相溫暖身體。
「鷦鷯」兩字,原來是很久很久以前日本人從唐人借來的漢字,後來隨手套用在西方人稱做Wren的鳥類身上,當做日文名稱。更後來,我們在臺灣蕭規曹隨,直接襲用。有一說,牠與莊子《逍遙遊》篇裏所提到的「鷦鷯,巢於深林,不過一枝」的鷦鷯不同;莊周的鷦鷯,指的應該是鷦鶯。
臺灣鷦鷯的巢,一般結築於土壁草簷或岩縫之間,與張華《鷦鷯賦》所說的「生於蒿萊」,或是劉向所云的「巢於葦苕」,似乎不一樣。不過,我懷疑牠們是屬於不同的「種」,甚至不同「屬」的鷦鷯,或是說不同的地理環境,造就了不同的生活型態,因為我在北美地區最常看見的鷦鷯,倒是生長在水邊的香蒲叢裏。或許因為如此,當地人就稱牠做「沼澤鷦鷯」。
鷦鷯唱歌,聲音十分嘹亮,以牠弱小的身軀比率,實在難以想像。有人估算過,一隻冬鷦鷯如果跟一隻小公雞等重,其輸出功率之大小相當於小公雞的十倍。更且,說起來鷦鷯不但腔調多變化,曲目更是繁多,從七十種到一百種不等。臺灣原住民從前多以禽鳥鳴聲,做為日常活動進退的依據,鷦鷯也是原住民占卜的指標之一,《噶瑪蘭廳志》上說「土蕃出草,聞(鷦鷯)聲則返」。像鷦鷯如此擅鳴的小鳥,我想帶給問卦者的,恐怕困擾多於明確的指示吧。
我們說鷦鷯身材嬌小,圓圓滾滾,甚是可愛,不過在墨西哥靠近太平洋的海岸,卻有一種稱做「仙人掌鷦鷯」的鷦鷯,頭尾可以長達二十二公分,比我們島上的紅鳩略小,差不多有臺灣夜鷹那麼大,簡直可以說是鷦鷯家族中的「巨人」。
我所認識的許多禽鳥中,有好幾種可以說是天生「色淺體陋」「形微處卑」,譬如歌聲十分迷人的歌麻雀 (Song Sparrow),其貌不僅不揚,其居所也多半是灌叢下黯淡的角落。每當我走在野地裏,看見小徑旁邊被我驚嚇到,突然低飛竄走的歌麻雀,神態常常彷若沿著牆腳弓身逃逸的小老鼠。
我常在想,動物禽鳥是否具有「自我認識」的意念?這樣的想法措詞,或許會引來幾個科學家的撻伐責罵吧。我的意思是說,不同的動物是否對自己形體的「大小」與「強弱」有所意識—或是說「感覺」—不然為什麼老虎獅子幾乎什麼都不怕,白頭鷹幾乎昂頭藐視一切?即使同類之中,牠們也「知道」誰比較大,誰比較強。這樣的「認知」是從哪裏來的呢?
難道說,這是經過漫長演化的過程,已經寫進了基因裏頭?
地球上,上萬種的鳥類,其行為自然紛歧不一,但也可以說「同中有異,異中有同」。有些行為也許比較簡單,一目了然;有的行為則比較複雜了一些,不免讓人搔首深思。譬如築巢,其中所牽涉的建築「技術」以及選擇判斷的「智慧」,或是說「經驗」,似乎並非一蹴可幾,亦非三言兩語可以說明,然而有些年輕鳥夫婦,第一次成家,第一次築巢,從選擇適當的巢位到尋找適當的巢材?—我們知道,不同的築巢階段所需求的材料,往往也不一樣?—非但沒有失誤,最後也都能順利生育,成功撫養了下一代。
早期的自然觀察家,大多將這些行為歸諸「本能」,現在我們雖然對鳥類的行為了解得更多了,然而有很多依舊還是謎。不少的研究顯示,鳥類的許多行為乃是後天學習來的,而且需要終身不斷的練習,才能臻至完美。譬如小鴨子、小雁子以倒栽蔥的姿勢在水裏覓食,或是小雲雀扯開嗓子高聲歌唱,還有小燕子的飛行技巧等等,這些本事雖然都是與生俱來,不過想要熟練,還是需要不斷又不斷的練習。所謂「有樣學樣,沒樣自己想」,大概就是這個意思吧。
我說歌麻雀「其貌不揚」,其實鷦鷯一身的羽色也差不多,大概以褐栗色為主調,再配上斑紋,經常與身邊環境混合為一,不易為人察覺,除非牠自己忍不住發出了聲音,或是晃動了枝葉。平常時候,鷦鷯唱歌,多半躲在灌叢底層,雖然看不見,但聽牠忽強忽弱,十分有勁的嗓音,不難想像昏暗的光線裏,聲音的主人一臉努力認真的模樣。一般說來,欲睹其廬山面目委實機會不多,說牠是沼澤裏灌叢間的小隱士,應不為過。
唯有在繁殖季節,為了宣示自己的領土,吸引伴侶,牠才會循著低矮灌木的枝椏,慢慢跳躍到頂端,首先調妥佇立的姿勢,甚至選好自己喜愛的方向,然後昂首翹尾,扯開嗓子,盡情鳴唱。我想,這是鷦鷯最常拋頭露面的時刻。然而不管唱不唱歌,隨時不忘記把尾巴高高翹起,與身體成九十度,甚至超過九十度,這樣的姿勢正是鷦鷯的正字標記。
鷦鷯也許長得很平凡,可是每當牠站上枝頭高聲啁哳,唶唶啾啾,全然無視咫尺之外的我。那樣的專心,那樣的忘情。驕傲的太陽下,那種抖擻不敗的精神,對於我是極具感染的力量,總是讓我看得忘神,聽到忘我。
有好幾次我看見牠一邊扇動著尾翼,一邊引頸高歌,唱到用心用力的地方,都會不禁然緊緊閉起了眼睛,那副陶醉的神情,幾乎就是義大利盲眼男高音波伽利的翻版。我見機不可失,趕緊按下快門,有圖為證。說真的,小鷦鷯唱得如此賣力,如此認真的模樣,實在憨得可愛。
鷦鷯,英文稱做Wren。一種很會唱歌,以昆蟲為主食的小型禽鳥,屬於雀形目鷦鷯科。全世界共有十七屬七十七種,不過有四種幾乎接近絕種,另有十種可以說已經瀕危。那麼多種不同的鷦鷯,大小當然不盡然一樣,一般身長大概在十二公分上下,其中以冬鷦鷯最小,更是不超過十公分,比我們常見的麻雀還足足小了五公分,而尾翼差不多就占去了身長的四分之一。
鷦鷯的棲地環境變化很大,從乾旱的沙漠到茂密的林地,都有牠們的蹤跡。主要分布在美洲,但是叫做「冬鷦鷯」的鷦鷯,卻是地球上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得到的。在臺灣,我們看到的鷦鷯就是這一種;在歐洲看到的鷦鷯,也是就只有這一種。
臺灣的冬鷦鷯,通常活躍於兩千二百公尺以上,譬如合歡山的高海拔地區,經常進出於低矮的灌叢或箭竹藪之中,不少鳥友在松雪樓附近,都有發現的經驗,在臺灣算是普遍的留鳥,為典型的高山鳥種。冬天時節,有時候可以看見幾隻偎聚在一起,彼此互相溫暖身體。
「鷦鷯」兩字,原來是很久很久以前日本人從唐人借來的漢字,後來隨手套用在西方人稱做Wren的鳥類身上,當做日文名稱。更後來,我們在臺灣蕭規曹隨,直接襲用。有一說,牠與莊子《逍遙遊》篇裏所提到的「鷦鷯,巢於深林,不過一枝」的鷦鷯不同;莊周的鷦鷯,指的應該是鷦鶯。
臺灣鷦鷯的巢,一般結築於土壁草簷或岩縫之間,與張華《鷦鷯賦》所說的「生於蒿萊」,或是劉向所云的「巢於葦苕」,似乎不一樣。不過,我懷疑牠們是屬於不同的「種」,甚至不同「屬」的鷦鷯,或是說不同的地理環境,造就了不同的生活型態,因為我在北美地區最常看見的鷦鷯,倒是生長在水邊的香蒲叢裏。或許因為如此,當地人就稱牠做「沼澤鷦鷯」。
鷦鷯唱歌,聲音十分嘹亮,以牠弱小的身軀比率,實在難以想像。有人估算過,一隻冬鷦鷯如果跟一隻小公雞等重,其輸出功率之大小相當於小公雞的十倍。更且,說起來鷦鷯不但腔調多變化,曲目更是繁多,從七十種到一百種不等。臺灣原住民從前多以禽鳥鳴聲,做為日常活動進退的依據,鷦鷯也是原住民占卜的指標之一,《噶瑪蘭廳志》上說「土蕃出草,聞(鷦鷯)聲則返」。像鷦鷯如此擅鳴的小鳥,我想帶給問卦者的,恐怕困擾多於明確的指示吧。
我們說鷦鷯身材嬌小,圓圓滾滾,甚是可愛,不過在墨西哥靠近太平洋的海岸,卻有一種稱做「仙人掌鷦鷯」的鷦鷯,頭尾可以長達二十二公分,比我們島上的紅鳩略小,差不多有臺灣夜鷹那麼大,簡直可以說是鷦鷯家族中的「巨人」。
我所認識的許多禽鳥中,有好幾種可以說是天生「色淺體陋」「形微處卑」,譬如歌聲十分迷人的歌麻雀 (Song Sparrow),其貌不僅不揚,其居所也多半是灌叢下黯淡的角落。每當我走在野地裏,看見小徑旁邊被我驚嚇到,突然低飛竄走的歌麻雀,神態常常彷若沿著牆腳弓身逃逸的小老鼠。
我常在想,動物禽鳥是否具有「自我認識」的意念?這樣的想法措詞,或許會引來幾個科學家的撻伐責罵吧。我的意思是說,不同的動物是否對自己形體的「大小」與「強弱」有所意識—或是說「感覺」—不然為什麼老虎獅子幾乎什麼都不怕,白頭鷹幾乎昂頭藐視一切?即使同類之中,牠們也「知道」誰比較大,誰比較強。這樣的「認知」是從哪裏來的呢?
難道說,這是經過漫長演化的過程,已經寫進了基因裏頭?
地球上,上萬種的鳥類,其行為自然紛歧不一,但也可以說「同中有異,異中有同」。有些行為也許比較簡單,一目了然;有的行為則比較複雜了一些,不免讓人搔首深思。譬如築巢,其中所牽涉的建築「技術」以及選擇判斷的「智慧」,或是說「經驗」,似乎並非一蹴可幾,亦非三言兩語可以說明,然而有些年輕鳥夫婦,第一次成家,第一次築巢,從選擇適當的巢位到尋找適當的巢材?—我們知道,不同的築巢階段所需求的材料,往往也不一樣?—非但沒有失誤,最後也都能順利生育,成功撫養了下一代。
早期的自然觀察家,大多將這些行為歸諸「本能」,現在我們雖然對鳥類的行為了解得更多了,然而有很多依舊還是謎。不少的研究顯示,鳥類的許多行為乃是後天學習來的,而且需要終身不斷的練習,才能臻至完美。譬如小鴨子、小雁子以倒栽蔥的姿勢在水裏覓食,或是小雲雀扯開嗓子高聲歌唱,還有小燕子的飛行技巧等等,這些本事雖然都是與生俱來,不過想要熟練,還是需要不斷又不斷的練習。所謂「有樣學樣,沒樣自己想」,大概就是這個意思吧。
我說歌麻雀「其貌不揚」,其實鷦鷯一身的羽色也差不多,大概以褐栗色為主調,再配上斑紋,經常與身邊環境混合為一,不易為人察覺,除非牠自己忍不住發出了聲音,或是晃動了枝葉。平常時候,鷦鷯唱歌,多半躲在灌叢底層,雖然看不見,但聽牠忽強忽弱,十分有勁的嗓音,不難想像昏暗的光線裏,聲音的主人一臉努力認真的模樣。一般說來,欲睹其廬山面目委實機會不多,說牠是沼澤裏灌叢間的小隱士,應不為過。
唯有在繁殖季節,為了宣示自己的領土,吸引伴侶,牠才會循著低矮灌木的枝椏,慢慢跳躍到頂端,首先調妥佇立的姿勢,甚至選好自己喜愛的方向,然後昂首翹尾,扯開嗓子,盡情鳴唱。我想,這是鷦鷯最常拋頭露面的時刻。然而不管唱不唱歌,隨時不忘記把尾巴高高翹起,與身體成九十度,甚至超過九十度,這樣的姿勢正是鷦鷯的正字標記。
鷦鷯也許長得很平凡,可是每當牠站上枝頭高聲啁哳,唶唶啾啾,全然無視咫尺之外的我。那樣的專心,那樣的忘情。驕傲的太陽下,那種抖擻不敗的精神,對於我是極具感染的力量,總是讓我看得忘神,聽到忘我。
有好幾次我看見牠一邊扇動著尾翼,一邊引頸高歌,唱到用心用力的地方,都會不禁然緊緊閉起了眼睛,那副陶醉的神情,幾乎就是義大利盲眼男高音波伽利的翻版。我見機不可失,趕緊按下快門,有圖為證。說真的,小鷦鷯唱得如此賣力,如此認真的模樣,實在憨得可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