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10問:魏德聖

你為什麼喜歡上電影?成為電影工作者後,又是用什麼心態面對國片最黯淡的年代?
對於未來,我不是個很有想法的人。遠東工專畢業去當兵,對「將來該做什麼」還是一片茫然。當兵時,跟同袍到當時流行的「MTV」看電影,那是我第一次看外國片,才知道「啊,原來電影是這個樣子。」心想退伍後不如找份相關的工作吧。我從電視節目助理做起,因緣際會進入楊德昌導演的工作室,愈做愈確信自己可以在這行發揮本事。家人搞不清楚我究竟在做什麼,只知道我工作很辛苦,卻賺不到什麼錢,父母常問我「為什麼不回家算了?」
我一直認為,一個人若只隨著「潮流」而念書、工作,是很可悲的。好比以前大家說一定要讀機械,以後才有出息,過幾年又說該讀電機,然後又流行念電子……可見所謂「社會趨勢」其實是無法預料的。電影不也是一樣嗎?前幾年大家都說國片垮了,可是又有誰能斷言國片會永遠一蹶不振?大環境不好,不等於我不好,有實力的人才能等到被看見的一天。

你為什麼對霧社事件產生興趣,並以它為《賽德克‧巴萊》的故事主軸?
我一直在想,如果把臺灣的文化比喻為木樁,那麼木樁的尖端,那個要紮入土裏的東西該是什麼?我認為不是漢人文化,當然也不是曾在臺灣殖民的日本文化,而是世界獨一無二的原住民文化,所以我想以賽德克族為引,帶出不同族群的故事。此外,霧社事件之所以引起我的興趣,在於它發生在一個「最不該發生的年代」。三○年代並非日本占領臺灣初期,也非二戰末期,那麼它為什麼會在這個時間點發生?又為什麼會發生?霧社事件的不可思議,能對賽德克族的獵人思考,還有他們的文化與信仰,產生很大的討論空間。

二○○三年,你曾花新臺幣兩百萬元拍攝《賽德克‧巴萊》五分鐘試片,但從短片到電影完成,卻花了近八年,你怎麼看待等待的過程?
《賽德克‧巴萊》短片,我從自己畫分鏡開始著手。我根本不會畫畫,光是分鏡就畫了兩年。畫完分鏡,才知道沒什麼意義,因為仍然沒人相信我拍得出來。我借錢拍短片,雖然證明自己「會拍」,但依然找不到贊助。等了八年,當時覺得很漫長,現在回顧又覺得時間過得很快,離開了那個當下,很多感受也就忘了。當然在低潮時,不怨天尤人真的很難。但重要的是,要一邊抱怨,一邊有所行動,否則抱怨是完全沒有意義的。

《賽德克‧巴萊》中的角色,推翻傳統「好人」、「壞人」的設定,以更宏觀的方式討論歷史事件,為何會想這麼做?
其實在《賽德克‧巴萊》腳本完成初期,「好人」、「壞人」之間的差異還是非常鮮明的。但我總覺得這樣少了什麼,似乎不該用那麼「歷史書」的觀點來講霧社事件。於是我們先去了解當年的時代背景,人們的教育程度如何?部落之間有什麼關係?日本警察的制度又是什麼?接著再從大環境推測角色的心理狀態。
好比電影中有個瘦小的日本警察,他為什麼這麼兇殘?如果你站在他的立場,就會明白他也不願意來臺灣,可能是因為缺錢需要額外的加給,或是在日本表現不佳被流放;他動不動就打人,是因為他恐懼地生活在會獵人頭的部落裏,因此必須以行動證明「我才是老大」……這種角色與角色之間,由於立場不同產生的矛盾,不僅發生在電影中,也不斷地重複於現實,更容易引起觀眾的共鳴與反思。

你希望觀眾從《賽德克‧巴萊》中看到什麼?
除了剛才說的,希望觀眾能由不同的角度看待歷史,我更希望這部電影引發大家思考一個問題:我是誰?
我們從小背歷史課本,可是有多少人了解自己父母、祖父母的年代?他們當時身處什麼樣的環境?他們曾經做過什麼?那麼我們自己呢?大環境裏有這麼多問題,我們除了出一張嘴說個不停,又做了什麼努力?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歷史,其實是建立在一個又一個個人歷史之上的,唯有了解了「我是誰」,我們才能走路有風,以自己為傲。
而了解之後,我們才能「化解」。無論是《海角七號》或《賽德克‧巴萊》,我都試圖探討這樣的問題。明白不同族群的立場、看到了時代造成的遺憾之後,當我們回到仇恨的原點,才可能化解仇恨。

你認為拍攝劇情長片,最辛苦的地方為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