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克力之都
布魯塞爾中央大廣場四周,除了氣勢非凡的古老建物以外,一間間裝潢高雅、燈光優美的商家也吸引了各方遊客的目光。走進一間兩層樓的店家,笑容可掬的售貨員站在玻璃櫃後方向客人介紹商品。櫃內那些小巧精緻的東西,讓人眼睛為之一亮,愛不釋手。這裏賣的可不是珠寶首飾,而是使你口水直流的巧克力。
對巧克力迷來說,布魯塞爾不只是比利時的首都、歐盟的首都,更是巧克力的世界首都。比利時每人每年平均食用六公斤以上的巧克力,在全世界中名列前茅。布魯塞爾大約有一百萬居民,巧克力店則約有五百家之多,以中央大廣場為例,這裏至少林立著八家巧克力專賣店。
在這個使用多種語言的城市裏,巧克力也如時尚及美酒一樣,成為錯綜複雜的文化現象。嘴巴若是不挑剔的話,布魯塞爾是世界兩大巧克力品牌Godiva與Leonidas的發源地,如果你是考究派,這裏有手工巧克力任君挑選,如果你自詡為行家,也有將創意發揮得淋漓盡致的前衛巧克力師傅端出精心傑作。而對於布魯塞爾人而言,巧克力則簡單分為兩種:一種是工廠量產的巧克力,賣給該城市每年六百萬的觀光客,另一種則是他們更加喜歡的手工巧克力。手工精品巧克力無法大量生產,因此不會因為儲藏而導致風味流失。
歐洲食用巧克力的歷史可追溯到四百年前。在十六世紀末,西班牙探險家自今日的墨西哥將可可豆引進歐洲,再過了約莫一百年,可可豆傳入比利時。到了一八八五年,比利時國王利奧波德二世為了可可豆,在非洲剛果建立殖民地,導致種族大屠殺的黑暗時代,也就在此時,比利時巧克力開始贏得美名。而比利時巧克力之所以能在世界的頂端屹立不搖,主因是巧克力師傅拒絕以普通的植物油或酥油取代上等昂貴的可可脂。
不過近年產業出現轉變。德國與荷蘭的巧克力商品輸出量大增,新一代的巧克力師傅為保住比利時的巧克力皇冠,極力尋求創新之道,不再拘泥於傳統的軟餡巧克力,改而開發奇特新鮮的口味,例如芥末或檸檬馬鞭草,甚至發揮想像力,以黑醋栗、豆蔻、覆盆子與丁香等特殊材料混合出新口味,還有巧克力師傅大膽使用中國的八角、德州的辣椒與土耳其的無花果。這種對世界各地原料的信賴,正是新世代巧克力師傅的特點,他們在持續挑戰創意極限的同時,也正在改寫比利時巧克力的歷史。
有機會到布魯塞爾一遊的話,別只忘情以味覺體驗巧克力的滋味。走一趟具三百多年歷史的可可亞與巧克力博物館,你將會更深入了解此地的巧克力工業。喜歡親自動手的人,不妨參加巧克力專賣店舉辦的體驗營,在專業巧克力師傅的指導下,利用刮刀攪拌融化的巧克力液,等到巧克力冷卻到適當的溫度,再混入餅乾碎片、堅果或乾果,製造出未臻完美卻獨一無二的巧克力。
對巧克力迷來說,布魯塞爾不只是比利時的首都、歐盟的首都,更是巧克力的世界首都。比利時每人每年平均食用六公斤以上的巧克力,在全世界中名列前茅。布魯塞爾大約有一百萬居民,巧克力店則約有五百家之多,以中央大廣場為例,這裏至少林立著八家巧克力專賣店。
在這個使用多種語言的城市裏,巧克力也如時尚及美酒一樣,成為錯綜複雜的文化現象。嘴巴若是不挑剔的話,布魯塞爾是世界兩大巧克力品牌Godiva與Leonidas的發源地,如果你是考究派,這裏有手工巧克力任君挑選,如果你自詡為行家,也有將創意發揮得淋漓盡致的前衛巧克力師傅端出精心傑作。而對於布魯塞爾人而言,巧克力則簡單分為兩種:一種是工廠量產的巧克力,賣給該城市每年六百萬的觀光客,另一種則是他們更加喜歡的手工巧克力。手工精品巧克力無法大量生產,因此不會因為儲藏而導致風味流失。
歐洲食用巧克力的歷史可追溯到四百年前。在十六世紀末,西班牙探險家自今日的墨西哥將可可豆引進歐洲,再過了約莫一百年,可可豆傳入比利時。到了一八八五年,比利時國王利奧波德二世為了可可豆,在非洲剛果建立殖民地,導致種族大屠殺的黑暗時代,也就在此時,比利時巧克力開始贏得美名。而比利時巧克力之所以能在世界的頂端屹立不搖,主因是巧克力師傅拒絕以普通的植物油或酥油取代上等昂貴的可可脂。
不過近年產業出現轉變。德國與荷蘭的巧克力商品輸出量大增,新一代的巧克力師傅為保住比利時的巧克力皇冠,極力尋求創新之道,不再拘泥於傳統的軟餡巧克力,改而開發奇特新鮮的口味,例如芥末或檸檬馬鞭草,甚至發揮想像力,以黑醋栗、豆蔻、覆盆子與丁香等特殊材料混合出新口味,還有巧克力師傅大膽使用中國的八角、德州的辣椒與土耳其的無花果。這種對世界各地原料的信賴,正是新世代巧克力師傅的特點,他們在持續挑戰創意極限的同時,也正在改寫比利時巧克力的歷史。
有機會到布魯塞爾一遊的話,別只忘情以味覺體驗巧克力的滋味。走一趟具三百多年歷史的可可亞與巧克力博物館,你將會更深入了解此地的巧克力工業。喜歡親自動手的人,不妨參加巧克力專賣店舉辦的體驗營,在專業巧克力師傅的指導下,利用刮刀攪拌融化的巧克力液,等到巧克力冷卻到適當的溫度,再混入餅乾碎片、堅果或乾果,製造出未臻完美卻獨一無二的巧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