侏儸紀的摩登鳥鸕鶿
自從鸕鶿潭沈入了北勢溪的水底,淡水河的鸕鶿就不再回來了
說臺灣沒有鸕鶿,也不盡然是對的,因為牠們屬於冬候鳥,雖然說不上「長年留棲,到處可見」,還是有一些機會,在某些時候,某些地區可以看見。
譬如,我們可以在黑面琵鷺出現的七股潟湖,以及恆春半島冬候鳥最佳棲息地之一的龍鑾潭,看見牠們忙著潛水捕魚的身影,還有嘉義的鰲鼓濕地與高雄的鳳山水庫、新竹的大埔水庫,也可以發現牠們貼著水面匆匆飛過的蹤跡。數量有多有少,不過今年看見了,也並不表示明年還會再來。除非你到離島金門,聽說就可以目睹許多「熱鬧滾滾」的大場面。
其實,根據林明峪先生在二十六年前出版的《淡水河的故事》裏所描述的,七、八十年前,還是日治時代北臺灣的淡水河,每年都會有鸕鶿「列隊從淡水河口飛入,經新店溪到達北勢溪,避寒勝地就是選在峭壁天險的鸕鶿潭,年年如約有信」。此外,大漢溪的鳩山潭、基隆河十分寮瀑布上游、關渡水域,以及今天的臺北橋、中正橋和秀朗橋下,當年也都有鸕鶿游水的影子。
鸕鶿會出現在鸕鶿潭,是因為那一條溪以及那一泓潭水裏,有後來絕跡了的香魚。我想,鸕鶿潭所以稱做「鸕鶿」潭,正是因為潭裏有鸕鶿。
臺灣光復之後,先是無人管理的狩獵,二十年後觀光起飛,滿潭遊舟,「船槳聲、收音機聲音、人潮的驚擾……從此鸕鶿消失在鸕鶿潭」。林先生還生動描述當年大批鸕鶿棲息鸕鶿潭的盛況,「鸕鶿潭的北面峭壁、樹上、石縫裏、岩壁下都是鸕鶿。上千隻的鸕鶿每當天亮時分,整群出動,分成二隊,一隊飛往上游坪林方向,一隊往下游新店溪飛去,日落時歸巢,有如白鷺鷥一般」,讀來令人難以想像,也難以置信。
民國七十六年翡翠水庫闢建完工,不僅當時的鸕鶿潭,還有翡翠谷、鯉魚潭,火燒樟溪的許多景點都一起淹沒沈入了北勢溪的水底,成了回憶—鸕鶿,就更不再回來了。
據說,國立臺灣博物館,還保存有一隻那時候的野生鸕鶿的標本。
如今,「鸕鶿潭」顯然已經成為逐漸為人淡忘的鄉俚地名,甚至不知道要去烏來的路上曾經存在過一汪如此美麗的潭水,亦不知道曾經有過一群如此美麗奇特的禽鳥在此棲息。我深切覺得,人對自己的過去一定要有所記憶,才會激發追求美麗未來的渴望與奮鬥的力量。
遠遠觀望,鸕鶿猶似烏鴉一般的烏黑。鸕鶿的英文名字Cormorant來自拉丁文,正是「海裏的大烏鴉」之意。其實,我在觀景窗裏細看,在不一樣的光線下,或者隨著光線方向的轉變,牠們身上的色澤往往會顯露出細微而優美的變幻,有時泛出深灰,有時又閃著忽淺忽深的古銅或暗藍。尤其翼翅以及背部覆羽,彷彿大匠雕刻出來的羽紋,刀力穩重而深沈,無論色澤或式樣,都散發著一種難以形容的「原始」之美,帶著幾分「蠻荒」的神祕。
每次看見鸕鶿,恍惚之間總以為自己又置身在一億多年前,榛莽未闢洪荒初開的侏儸紀時代,尤其那一天清晨,如果水面迷霧縹緲,如果牠們有幾隻,通常是因為爭奪晾曬翅膀的地盤在「爭吵」,出其不意先後發出一連串低沈粗嗄,極其「原始」的嘎叫,在涳濛迷茫的水上嘹喨迴盪。坦白說,那時我心裏的感覺,興奮多於一切。猶記得第一次聽見,內心「震動」之餘,覺得這種脖頸子像蛇一般,身體比一般鴨子長有二、三十公分的海鳥,還真不一樣。我還記得多年前,觀看幾隻大蒼鷺,展開大翅,同時在天空爭逐地盤,也有相同的感覺。鸕鶿的嘎叫,與大蒼鷺一樣讓人印象深刻。
事實上,鸕鶿的祖先可以往上直推,一直到達恐龍時代,也算是一種很古老的鳥類。遺憾的是,鸕鶿的演化過程,直到今天鳥學專家依然不是十分了解。
常常我們想起鸕鶿,心頭就會浮起一幅牠們張開雙翅,昂頭站立水中石塊、防波堤或浮木,甚至蚵架上面的模樣,若非面向太陽就是迎著風頭。那是因為入水捕魚之後,身上的羽毛需要晾乾。有太陽最好,沒太陽就只好乾吹冷風。羽毛乾了,才能再次起飛。有的鸕鶿確實沒有油脂腺,有的只是不夠發達,無法達到有效的防水效果—然而話說回來,鸕鶿在水裏進出討生活,並不要求身上羽毛一定有如鴨子般的防水。能夠防水的羽衣,對鸕鶿而言,反而有礙潛泳。
全世界一百五十多種會潛水的鳥類,只有極少數像鸕鶿者才需要晾翅。我們知道,不同的鳥類,有不同的潛水方式。鸕鶿擅潛,而且潛很深,有人就以為鸕鶿肚子裏吃了石頭,其實是因為鸕鶿身上的羽翮結構屬於開放型。鳥類下水,天生具有浮力,看看身邊常見的鴨子或海鷗就知道。鸕鶿羽氅開放的結構,不僅能夠減少空氣困留羽絨之間,反而讓氄毛容易沾水打濕,降低了浮力,就提高了游速。
不過,當你看到一隻鸕鶿在大雨中,卻仍然張翅做晾曬狀,心裏一定不免納悶。可能的解釋是,晾曬空間往往有限,習慣性的展開翅膀,彼此可以保持一定的距離—至少雙翅展開,先劃出了一個「安全」空間,萬一需要緊急起飛,才不至於你推我擠,尚未起飛,先紛紛落水,又將一身的羽毛弄濕了。簡單地說,鸕鶿張翅晾曬,如此簡單的一個動作,鳥學專家至今似乎還沒有完全的解答。
鸕鶿潛水可以深達三十公尺,水下停留時間最長紀錄為七十一秒。不過一般只在六到十公尺的水面下覓食,滯留時間大概半分鐘。經過了漫漫長長的演化,鸕鶿的鼻孔早已經退化,永遠都是關閉著,入水當然不成問題,那麼當牠在浮出水面的時候,靠著什麼來呼吸呢?—沒錯,嘴巴。就好比我們感冒鼻塞,嘴巴自然而然就張了開來。
鸕鶿有一雙帶蹼大腳丫,不僅讓牠能夠在水裏快速追逐游魚,孵蛋時候也可以用它們來保持蛋的溫暖,因為鸕鶿不像有些鳥類一樣,孵蛋時期胸部或腹部會出現一塊孵卵斑。孵卵斑一般光禿無毛,貼蛋更近,溫度比身體其他部分較高,更利於孵蛋。雌雄鸕鶿利用腳丫的「巨」蹼,輪班上工孵蛋。順便一提,鸕鶿臥巢孵蛋期間,十分敏感,倘若有人接近,親鳥立即離巢,久久不回。因此萬一發現有鸕鶿臥巢,應該立即保持相當的距離,不要再向前趨近。
鸕鶿出外覓食,多半結伴成群,列隊飛翔,下了水裏也是大夥兒相離不遠,三三兩兩,水面上四處浮盪。遠遠望去,身體大部分沈浸在水線以下,只見拉長的脖子以及突起的頭嘴部,一隻接一隻,載沈載浮,尤其太陽漸漸西斜,背光的剪影,襯著游水前進時拉出來的一圈圈、緩緩不斷擴散的無聲水紋,遠遠眺望,恍若傳說中神祕的蘇格蘭尼斯湖水怪。
鸕鶿不管浮在水裏,還是停棲枯枝石頭上,都有一個奇特的行為,總是引起我的注意與好奇。不知道為什麼牠們老是抬著頭望著天空,一副我們人類看起來擔心害怕的模樣,彷彿天空隨時會有什麼「災禍」掉下來一般。單獨一隻如此,一群也是這樣。只見一會兒望東,一會兒朝西,嚴肅之中帶著幾分「可愛」又「好笑」。如此轉來轉去,常常後來大家就轉成了同一個方向;起先一起向左,然後再一起向右。左右輪流,動作整齊劃一,表情「認真」到不行,很是卡通。
說臺灣沒有鸕鶿,也不盡然是對的,因為牠們屬於冬候鳥,雖然說不上「長年留棲,到處可見」,還是有一些機會,在某些時候,某些地區可以看見。
譬如,我們可以在黑面琵鷺出現的七股潟湖,以及恆春半島冬候鳥最佳棲息地之一的龍鑾潭,看見牠們忙著潛水捕魚的身影,還有嘉義的鰲鼓濕地與高雄的鳳山水庫、新竹的大埔水庫,也可以發現牠們貼著水面匆匆飛過的蹤跡。數量有多有少,不過今年看見了,也並不表示明年還會再來。除非你到離島金門,聽說就可以目睹許多「熱鬧滾滾」的大場面。
其實,根據林明峪先生在二十六年前出版的《淡水河的故事》裏所描述的,七、八十年前,還是日治時代北臺灣的淡水河,每年都會有鸕鶿「列隊從淡水河口飛入,經新店溪到達北勢溪,避寒勝地就是選在峭壁天險的鸕鶿潭,年年如約有信」。此外,大漢溪的鳩山潭、基隆河十分寮瀑布上游、關渡水域,以及今天的臺北橋、中正橋和秀朗橋下,當年也都有鸕鶿游水的影子。
鸕鶿會出現在鸕鶿潭,是因為那一條溪以及那一泓潭水裏,有後來絕跡了的香魚。我想,鸕鶿潭所以稱做「鸕鶿」潭,正是因為潭裏有鸕鶿。
臺灣光復之後,先是無人管理的狩獵,二十年後觀光起飛,滿潭遊舟,「船槳聲、收音機聲音、人潮的驚擾……從此鸕鶿消失在鸕鶿潭」。林先生還生動描述當年大批鸕鶿棲息鸕鶿潭的盛況,「鸕鶿潭的北面峭壁、樹上、石縫裏、岩壁下都是鸕鶿。上千隻的鸕鶿每當天亮時分,整群出動,分成二隊,一隊飛往上游坪林方向,一隊往下游新店溪飛去,日落時歸巢,有如白鷺鷥一般」,讀來令人難以想像,也難以置信。
民國七十六年翡翠水庫闢建完工,不僅當時的鸕鶿潭,還有翡翠谷、鯉魚潭,火燒樟溪的許多景點都一起淹沒沈入了北勢溪的水底,成了回憶—鸕鶿,就更不再回來了。
據說,國立臺灣博物館,還保存有一隻那時候的野生鸕鶿的標本。
如今,「鸕鶿潭」顯然已經成為逐漸為人淡忘的鄉俚地名,甚至不知道要去烏來的路上曾經存在過一汪如此美麗的潭水,亦不知道曾經有過一群如此美麗奇特的禽鳥在此棲息。我深切覺得,人對自己的過去一定要有所記憶,才會激發追求美麗未來的渴望與奮鬥的力量。
遠遠觀望,鸕鶿猶似烏鴉一般的烏黑。鸕鶿的英文名字Cormorant來自拉丁文,正是「海裏的大烏鴉」之意。其實,我在觀景窗裏細看,在不一樣的光線下,或者隨著光線方向的轉變,牠們身上的色澤往往會顯露出細微而優美的變幻,有時泛出深灰,有時又閃著忽淺忽深的古銅或暗藍。尤其翼翅以及背部覆羽,彷彿大匠雕刻出來的羽紋,刀力穩重而深沈,無論色澤或式樣,都散發著一種難以形容的「原始」之美,帶著幾分「蠻荒」的神祕。
每次看見鸕鶿,恍惚之間總以為自己又置身在一億多年前,榛莽未闢洪荒初開的侏儸紀時代,尤其那一天清晨,如果水面迷霧縹緲,如果牠們有幾隻,通常是因為爭奪晾曬翅膀的地盤在「爭吵」,出其不意先後發出一連串低沈粗嗄,極其「原始」的嘎叫,在涳濛迷茫的水上嘹喨迴盪。坦白說,那時我心裏的感覺,興奮多於一切。猶記得第一次聽見,內心「震動」之餘,覺得這種脖頸子像蛇一般,身體比一般鴨子長有二、三十公分的海鳥,還真不一樣。我還記得多年前,觀看幾隻大蒼鷺,展開大翅,同時在天空爭逐地盤,也有相同的感覺。鸕鶿的嘎叫,與大蒼鷺一樣讓人印象深刻。
事實上,鸕鶿的祖先可以往上直推,一直到達恐龍時代,也算是一種很古老的鳥類。遺憾的是,鸕鶿的演化過程,直到今天鳥學專家依然不是十分了解。
常常我們想起鸕鶿,心頭就會浮起一幅牠們張開雙翅,昂頭站立水中石塊、防波堤或浮木,甚至蚵架上面的模樣,若非面向太陽就是迎著風頭。那是因為入水捕魚之後,身上的羽毛需要晾乾。有太陽最好,沒太陽就只好乾吹冷風。羽毛乾了,才能再次起飛。有的鸕鶿確實沒有油脂腺,有的只是不夠發達,無法達到有效的防水效果—然而話說回來,鸕鶿在水裏進出討生活,並不要求身上羽毛一定有如鴨子般的防水。能夠防水的羽衣,對鸕鶿而言,反而有礙潛泳。
全世界一百五十多種會潛水的鳥類,只有極少數像鸕鶿者才需要晾翅。我們知道,不同的鳥類,有不同的潛水方式。鸕鶿擅潛,而且潛很深,有人就以為鸕鶿肚子裏吃了石頭,其實是因為鸕鶿身上的羽翮結構屬於開放型。鳥類下水,天生具有浮力,看看身邊常見的鴨子或海鷗就知道。鸕鶿羽氅開放的結構,不僅能夠減少空氣困留羽絨之間,反而讓氄毛容易沾水打濕,降低了浮力,就提高了游速。
不過,當你看到一隻鸕鶿在大雨中,卻仍然張翅做晾曬狀,心裏一定不免納悶。可能的解釋是,晾曬空間往往有限,習慣性的展開翅膀,彼此可以保持一定的距離—至少雙翅展開,先劃出了一個「安全」空間,萬一需要緊急起飛,才不至於你推我擠,尚未起飛,先紛紛落水,又將一身的羽毛弄濕了。簡單地說,鸕鶿張翅晾曬,如此簡單的一個動作,鳥學專家至今似乎還沒有完全的解答。
鸕鶿潛水可以深達三十公尺,水下停留時間最長紀錄為七十一秒。不過一般只在六到十公尺的水面下覓食,滯留時間大概半分鐘。經過了漫漫長長的演化,鸕鶿的鼻孔早已經退化,永遠都是關閉著,入水當然不成問題,那麼當牠在浮出水面的時候,靠著什麼來呼吸呢?—沒錯,嘴巴。就好比我們感冒鼻塞,嘴巴自然而然就張了開來。
鸕鶿有一雙帶蹼大腳丫,不僅讓牠能夠在水裏快速追逐游魚,孵蛋時候也可以用它們來保持蛋的溫暖,因為鸕鶿不像有些鳥類一樣,孵蛋時期胸部或腹部會出現一塊孵卵斑。孵卵斑一般光禿無毛,貼蛋更近,溫度比身體其他部分較高,更利於孵蛋。雌雄鸕鶿利用腳丫的「巨」蹼,輪班上工孵蛋。順便一提,鸕鶿臥巢孵蛋期間,十分敏感,倘若有人接近,親鳥立即離巢,久久不回。因此萬一發現有鸕鶿臥巢,應該立即保持相當的距離,不要再向前趨近。
鸕鶿出外覓食,多半結伴成群,列隊飛翔,下了水裏也是大夥兒相離不遠,三三兩兩,水面上四處浮盪。遠遠望去,身體大部分沈浸在水線以下,只見拉長的脖子以及突起的頭嘴部,一隻接一隻,載沈載浮,尤其太陽漸漸西斜,背光的剪影,襯著游水前進時拉出來的一圈圈、緩緩不斷擴散的無聲水紋,遠遠眺望,恍若傳說中神祕的蘇格蘭尼斯湖水怪。
鸕鶿不管浮在水裏,還是停棲枯枝石頭上,都有一個奇特的行為,總是引起我的注意與好奇。不知道為什麼牠們老是抬著頭望著天空,一副我們人類看起來擔心害怕的模樣,彷彿天空隨時會有什麼「災禍」掉下來一般。單獨一隻如此,一群也是這樣。只見一會兒望東,一會兒朝西,嚴肅之中帶著幾分「可愛」又「好笑」。如此轉來轉去,常常後來大家就轉成了同一個方向;起先一起向左,然後再一起向右。左右輪流,動作整齊劃一,表情「認真」到不行,很是卡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