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十問:王清峰

王清峰原本從事律師一職,1988年起陸續成立「婦女救援基金會」、「慰安婦申訴專線」以及「婚姻受暴婦女專線」,長期從事雛妓、慰安婦救援照顧工作,走上街頭為婦女發聲,並推動修法。1996年和陳履安搭檔參選第九任總統選舉,雖未當選,卻是中華民國史上第一位參與總統選舉的女性候選人。她曾任法務部部長,因主張廢除死刑而下臺。今年五月,當選為中華民國紅十字會總會第20任會長。

你出生醫師世家,父母對你是否有極大的影響?
先父是愛人如己,有時候甚於己的人,即使自己著涼也不讓周邊的人受寒,他永保赤子之心。先母務實、勤儉,花在自己身上的很少,花在子女、親友的多。在我血液裏,多少有他們的因子,面對挫折我一向很看得開。

你為何會選擇走向服務民間弱勢團體之路?
當初沒考法官,因為一開始就沒有想走這條路。法官都是坐在臺上行使職權,而我不是喜歡高高在上的人。
法官的工作有一定的框架,在體制內也有很多限制,而律師是在體制外執行法律的人,工作比較靈活,能和不同的人接觸,看問題比較深、廣,較容易看到法律的偏差,而「法律有偏差,就是政策有偏差」。執行法律的人,容易看到問題,可以延請立委、議員提案修改法令,改變政策。搞改革的很多都是學法律出身的人。
弱勢者之所以成為弱勢,原因很多,可能生理上,也可能是社會觀念的偏差,或是制度面、法律面的不公造成。人生而不平等,我是一個幸運的人,能夠與人分享,使人快樂,是我的福氣。

在擔任法務部長之前,你曾長時間服務於民間弱勢團體,亦曾接管景文技術學院,請分享你的心路歷程。
對於弱勢人,尤其是受到欺凌的婦女、兒童,他們需要的不只是法律援助,還需要安置、醫療、經濟、就業等全方位的服務。
我認為,凌虐婦女兒童、販賣人口,是人間最不義的事。拯救被迫淪入風塵或受虐的婦女、兒童,我們責無旁貸。但在過去,相關政策或法律殘破不堪,社會觀念也有嚴重偏差。
以前雛妓被賣了,孩子還認為是孝順父母;婦女被強暴,受了委屈要隱忍,社會也會用很怪的眼光來看待。我也是個女人,很多事情不是因為選擇,而是你看到、聽到、面對的時候,你不能有所選擇。當一個被欺凌的人站在你面前,你不可能把他趕走,不可能視而不見。於是我結合各領域專家成立婦女救援基金會,進行全方位的改革。
當年走上街頭爭取婦女兒童權益時,有人說我是「鐵娘子」;跟男性律師站在一起,也曾被問:「你是他的祕書嗎?」這些都是性別不對等的形容。我不做強者,難道要做弱者?你是什麼,就是什麼,不需要跟著別人給你的標籤搖擺,而不清楚自己要做什麼。不論男女都要做個能夠獨當一面,對家庭、社會有貢獻的人。
後來我投入九二一的重建工作,一開始因為許多災民無法確定住屋是否安全無虞,於是結合建築、土木、結構專家協助鑑定及修護;爾後再協助地處偏僻的獨居老人、低收入戶、殘障或原住民,修建房子、坡崁、下水道、淨水池……等設施。為了當地水土保持的維護及老農民的經濟,再推動種植經濟作物─臺灣土肉桂,如今也已開花結果。
而在景文技術學院風雨飄搖時,受教育部之託接任董事長,全面清理債務,改善校風,增建圖書館、餐飲大樓,一切以學生的受教權為依歸。藉由提昇師資、改善軟硬體設備,讓學生有更優質的學習環境,不出幾年,成為教育部接管的學校中,第一所升格為技術大學的學校。
這一路走來雖然辛苦,但能夠改變歷史,總覺得這一生沒有白來。

法務部長任內,你有沒有什麼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