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賢言總思追之

無論聽話語或讀史冊,很多內容都給了吾等深刻的悟覺

我只是收款、送款而已,有何德何功領這種感謝狀?」臺方與日方於六月一日在日本京都舉辦的日臺扶輪親善會議上,其中一個項目是要致贈感謝狀給臺方的扶輪領導者。其中之一的理事長林士珍卻如此說。
當二○一一年三月日本東邊發生災害─地震、海嘯、核爆時,臺灣的人民即時施與金援、物援、人援、聲援……等,光是臺灣扶輪人就捐了二十億日圓(約新臺幣七億三千萬元)之多,使日本扶輪人感動於心,連連道謝。日方為要感謝臺方,擇定在雙方親善會議席上致贈感謝狀給臺方七位地區總監、紅十字臺中支會理事長以及臺方親善會理事長。
臺日扶輪親善會四年來在理事長林士珍領導下,一步一步增加會員、推動交流,腳踏實地前進,建立起「免除互贈禮品」的你我關係。理事長林士珍做事踏實,做人謙虛,並不以發動全臺扶輪人一萬二千人慷慨捐款救災之豐碩成果來居功,反而將功成歸給臺方扶輪人。
林理事長說:「我剛好是居於其位,得有舉手之勞的機會。」聽彼之言,心感虛懷若谷之何等偉大,而有應追在其後學習之心志。
雙方親善會議,除了報告近況、表揚成就外,還有專題講演。講演者是日方扶輪人千玄室,是茶道老前輩,也是日本茶道始祖千利休的後代,第十五代後裔。現職為公益法人日本扶輪財團會長、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親善大使、日本國觀光親善大使。一向以泡茶和講演周遊於各國而推廣世界和平。心想臺灣如果有這麼一位……
他在開講起頭就說:「在此向所有臺灣人表達誠摯的謝意。」千玄室大使的講題是「人與人的羈絆」,他舉出一本書名──《三杯茶》,並以其故事情節展開了人與人之間羈絆的形成與重要。
有個無名的美國青年前往巴基斯坦爬山,先是與雪巴族導遊因迷路而分散,後因獲救再次回到山麓。導遊家人遞給他一杯紅茶,這是第一杯茶。他享受到難以言表的溫暖─茶溫與人情,開始有了人與人的相互羈絆。
美國青年因受救感恩,意欲回報該村莊。乃苦思想到,可以以教育為努力方向,於是回美國以講演方式募款,募得款項後購買文具帶回巴基斯坦。誰知教導小孩寫字繪畫之事卻被該村長老勸阻,因為村民不願改變目前的生活狀況。他一一說服村老,終於獲得了彼等理解,開始著手學校的設立。當校舍建蓋完成,美國青年受邀到村老家裏。村老奉茶時說:「因為你出自善意完成建校工作,我想代替山神請你喝這杯茶。」這是第二杯茶,意味善意總算獲得對方理解。
校舍雖建,還需要各種配套設施。美國青年一心想將學校辦得更好,因此幾次回美募款,將得款全數用在學校教育上,如此漸有顯著成果,而漸獲信賴。一個美國青年感恩回報的心願終於結成現實成果。巴基斯坦村老極為感謝美國青年的援助,視其如己,乃請其喝紅茶。這是美國青年所獲的第三杯茶,證明已成為夥伴。
千玄室親善大使說:「第一杯茶表示雙方的人間溫暖,第二杯茶表示受方的感謝善意,第三杯茶則是表示雙方的心靈相通。」聞其所言故事,更知人際間之溝通有多難,也疑日本扶輪人與臺灣扶輪人是否可喝第三杯茶?由其言得知扶輪人應抱超我服務精神以促進社會和諧、世界和平。
在親善會的理事會與會員大會中,日方宣布已成立「希望之風獎學基金」,協助去年三一一災難產生之不幸孤兒或遺兒繼續完成其大學學業,為按月給與生活費、求學費。此基金係將各國的扶輪捐款集成,當然包含臺灣扶輪人的捐款。
一聽日方之具體方案,心中釋然而感安慰,這些災兒共有一千六百名,而今後幾年臺灣的捐款將會持續支助遺兒或孤兒之學業或生活。
會中桌子上人人有一瓶茶水,瓶外有綠包裝,印著廠家公開舉辦俳句比賽的得獎作品,試譯之以分享:
春海無音洗岸石
春曉彩水覆稻田
春風推人人推車
臺灣扶輪人之捐款與他國扶輪人捐款推之又推之,成就「希望之風獎學基金」以嘉惠東日本之遺兒、孤兒之學生生活,實具希望之和風。
在大會會場遇見帶有和風微笑的前二七九○地區總監土屋亮平。不待此方開口,對方已鞠躬稱謝臺灣人之慈悲善款。彼言八月將再捐櫻花樹苗一百五十枝,種植在烏山頭水庫。如八月之行成真,則土屋個人就連續捐種櫻花樹苗三次,達四百五十棵。之前曾在烏山頭水庫對他戲言「無三不成禮」,他果真信以為實,成全三禮,而更令人高興者─他將帶高中生同行前來瞻仰八田與一所留在臺南的歷史作品。
讚之以太感激時,土屋亮平前地區總監則說:「我喜歡臺灣。有點錢就要捐出,以讓金錢共有。」錢會貶值是常識,但錢屬共有則是鮮聞。錢有銅幣、紙幣。銅幣會發綠,紙幣會發霉,是否就是其所指私藏?不得而知,但知錢是輪流旋轉於人間,一人要獨藏其富就會貪心而違反錢轉世間之流通功用吧。
雙方親善大會在歌唱〈扶輪如輪〉聲中結束。翌日就與十五人同好前往觀光客難去的日本北陸,有宇治市的平等院,其創建已有九百五十九年;又去福井縣的永平寺,其創建已有七百六十年,是日本坐禪修行之第一個道場。據聞法鼓山聖嚴法師曾在此修行。永平寺之開山始祖為道元禪師。
道元禪師有贈言給眾生,其一如下:
這一期的人生,要如何活,這是佛法的根本問題。長壽就會幸福嗎?未必。夭壽就是不幸嗎?也未必。問題在於如何過活。
人生無退休年齡,既無老後與餘生。在迎著死來臨的那瞬間前就是人生的現役。人生的現役就是將自己的一生毫無後悔活過來。在那裏沒有恐慌「老」或「死」,只有「老得尊嚴美麗」與「安寧的死」。
衣冠能整齊則心會整齊,心能整齊則會整齊衣冠。脫下時安放整齊,則穿上時心不會亂序;如有人亂放衣冠,則可默默為之放整齊。如此,天下之人心將會整齊。
人的價值與地位、財產、職業毫無關係。只憑知識、能力來評斷他人則會招來過錯。活用知識的心懷與行為才是要緊。人的價值來自於心懷與行為。
上述道元禪師之半千年前古言印在永平寺發行之小冊裏,要與之結緣可隨取亦可一個百圓銅幣。取來再三閱讀可消氣去污,聞之賢良之言,輒覺與淨山清水為伍。
由福井的永平寺前往金澤市的兼六園途中,有一市立偉人館,因好奇在臺灣受人尊敬的土木技師八田與一是否亦為金澤名人,乃停車進館。該市之偉人館開館於十年前,展示有二十名金澤市出生的「支助日本近代化的偉人」。而八田與一正是其中之一。
該館館長出面來迎接臺灣的扶輪人團。其言:「偉人館之建設根本在於讓市民了解前輩市民之豐功偉績。目前收支不能平衡,唯有咬緊牙關支撐下去。」這是教育,是文化,是使命。聞其悲壯之言,真感歎臺灣的政府是否以教育民眾,傳承文化,負起使命來施政?
在該館內,八田與一被推介為:「他在臺灣建造了東洋最大的水庫與灌溉水圳,營成了嘉南平原。因潤澤了臺灣的大地,故被尊稱為嘉南大圳之父。」八田與一在八十年前建造的烏山頭水庫就是如今土屋亮平前地區總監要捐款種植櫻樹之東洋第一水庫。
金澤市之偉人館除了展示八田與一外,尚有三宅雪嶺、西田幾多郎、鈴木大拙、中西悟堂、蓮田修吾郎……等濟濟多士。彼等是金澤市民,彼等對日本近代化有貢獻。臺灣各縣市的文化中心可見賢思齊於金澤偉人館了。
在該館陳列櫃中發現了一本書名為《愛上臺灣的日本人─土木技師八田與一的一生》。問館長可否購買存念,得其首肯,至感欣慰。
以金澤為中心之日本北陸地方,是日本十五世紀戰國時代加賀藩前田利家稱霸之地。從金澤市到白川鄉一路風景宜人,尤其是參天古杉令人歎為觀止。白川鄉一年有半埋在冰天雪地裏,其著名於世者為合掌屋。日本人吃飯用餐前會合掌言謝,其合掌之意在感謝動物捨其命,植物失其命,以來維持延續人命。是故日本人之頭上頂戴著自然之生命。
由白川鄉到古川町之路程不遠。在古川町的飛驒市觀光協會為扶輪一團舉辦簡報。聽其簡報知曉其社區之演進可分為兩階段。其前段在歧阜縣古川町時段,由村坂有造率領的一群熱血青年所營造的「招商不成則招人樂居」的四十年辛苦階段;其後段則是與其他町村合併成飛驒市古川町的當今時代,將基礎建在可樂居的山村。把「古屋更新」以招退休者或外國人來安居,其推動工作則是由外來的青年衝鋒陷陣。為扶輪團做簡報的青年,講到一半時說:「我是外來者,我愛上古川町的自然,街景,人情。下個月會移居來古川町,以外來人來與古川町民共同推廣樂居的社區營造工作。」外來者要與當地人共同工作以建立樂土來安居。偉哉,此志此情,你會覺得「奇怪耶。」
前階段與後階段的社區營造振興故里的精神是一貫的,其旨不在經濟成長,而是在幸福增長,古川町及其鄰近的大正村、惠那市、多治見市均在社區營造有特殊成就,值得外人效法的。
從事古川町社區營造有四十年的村坂有造,曾說過「古川町必定是人居住的地方」。如今其志已實現,可見立志有多重要。而其志需要有後人繼承。
在古川町有民間人士村坂有造呼籲町民來共同推動村莊之活化,以使人樂居於斯土,而在其南方的多治見市則有一位行政首長以行政力量推動市政建設,期使市民以居於斯地為榮。
在聽取市政簡報前,吾等先被安排去觀賞接待室牆壁的瓷塊彩畫,也觀賞了大廳牆壁的莫彩克彩畫。指著畫,市長古川雅典說:「這是本市市民的畫作。」語帶榮耀感。這兩個瓷塊壁畫使筆者思念起老畫家、老教育者顏水龍老師。日本的壁瓷畫家是「人間國寶」,日本政府真善於獎勵國民從事創作,而吾等政府則以疑來治理人民。同是亞洲人,同受儒家思想薰陶,何以會有此天壤之別?
「請各位不要稱呼我為市長,我只是市政的推銷員。」聞此自稱鮮有人會反感,可能會更產生同感,而樂於與彼親切接近。古川雅典市長親自為吾等日思夜想社會服務的扶輪人進行簡報。他非常賣力地、簡單扼要地推銷多治見市的陶瓷產品、歷史傳統、美濃市景、綺麗山川、動人祭典、美肴飲食……等。他不斷地說,愈要推銷多治見市就愈要建設多治見市。可見彼就是把多治見市視為商品,一邊推銷商品品牌,而一邊研究商品品質。誠不愧為城市行銷家。
實際上該市應是地靈人傑。先後出現了國家認定的「人間國寶」有四位,均屬陶藝領域。中午在市政廳所享用的河童鰻亦是名聞全國的特色佳肴。人與物產一同綻放名聲,誠屬不易。如今,市長古川雅典說的「四位國寶尚有兩位健在。河童鰻飯要趁熱氣尚有時快吃才好。」點出了人與物存在的價值。
就如此,在五天四夜的扶輪親善行上聽到了很多人的話語,這些話語不管是活生生的真聲或傳久久的史冊,都給了吾等現場遊客或人生過客有著深刻的悟覺或體會。旅遊總會增添自己人生價值些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