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十問:余湘
余湘出生於臺東,她從總機小姐做起,一路力爭上游,先後擔任多家廣告公司與電視臺主管,現任WPP傳播集團GroupM臺灣區董事長暨總裁,被尊稱為「廣告教母」,曾獲「20年資深廣告人獎」、「傑出媒體暨媒體代理經營人獎」。2008年,余湘腦血管動脈瘤破裂,幾乎成為植物人。病癒後她重返工作崗位,並投身公益領域,希望以自己重生的奇蹟,為弱勢朋友帶來更多生命的奇蹟。
你在什麼機緣下投身廣告媒體業?
我出生於臺東,高中時是游泳選手,每天忙著訓練,沒時間好好讀書。雖然可以保送師範大學體育系,但年輕時的我,心裏卻有一個想法:我一定要闖出一番事業。所以我放棄了體育系,考上銘傳商專,隻身北上求學。
當時正好有一支廣告需要運動員參與演出,我因此雀屏中選,進而到廣告公司擔任總機。我努力地工作,客戶只要「喂」一聲,我就可以認出是誰,讓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後來我陸續進入不同部門工作,我不是科班出生,不懂的地方就請教別人或自修,從基層一路做到主管。我認為,第一個工作,不會是永遠的工作,但唯有把第一個工作做好,才可能有下一個工作機會。
在職場上,你是否曾遭遇挫折,如何克服?
我曾任職於某家廣告公司,儘管業績第一、工作態度第一,卻因為性別歧視無法升遷。當時我決定提出辭呈,告訴自己:「我一定要更努力,在最短的時間拚出成績,讓大家知道這次的離開,不是余湘的挫敗,而是公司的損失。」此外,我在聯廣集團擔任媒體總監時,也曾遇過某些資深主管不服,故意在過年前最忙碌時集體請辭。他們敢遞上辭呈,我就敢簽,我寧可一個人做兩人、三人的工作,也不逃避屬下丟給我的挑戰。
不僅是職場,我們的人生也會面臨大大小小的挫折。挫折既可以成為「向下沈淪」的藉口,也可以成為「向上提昇」的動力。我們往往無力改變現實,或去扭轉不公平,可是,我們卻能選擇激勵自己,不要被挫折打敗。
二○○八年你生了場大病,病後最大的轉變是什麼?
二十多年來我時常頭痛,以為是老毛病,不以為意,但二○○八年卻突然腦血管破裂出血,送入醫院開刀,手術後陷入重度昏迷,醫師說我可能再也醒不過來,成為植物人。我的親朋好友紛紛替我祈福,先生也拜託醫師,讓他二十四小時陪伴我。我常開玩笑,我簡直是被先生「吵醒」的。清醒後,我第一個想法是:還好我活過來了,沒讓父母承受白髮人送黑髮人的哀慟。
很多人在大病過後選擇退休,甚至就此隱居山林,但我認為上天留下我這條命,不是為了讓我滿足私慾,而是要我發揮更大的價值。
所以病後,我仍舊努力地工作,同時也積極地投入公益領域,希望以有限的生命,創造更多的可能。
家人在你的生命中扮演什麼角色?
我的先生臺大中文系畢業,是我的「文膽」。當我遇到低潮時,他總能用智慧的話語輕輕點我一下,讓我豁然開朗;我生病後,兒子展現出過人的體貼,復健時無論到哪裏,他都會牽著我的手。此外,家中另一個重要成員,是拉不拉多「弟弟」,我從醫院回家的第一天,牠就跳上床窩到我身邊,雖然牠不會說話,卻讓我感受到滿滿的關愛。病後,我似乎更能看見家人的溫暖和美好,所以常有人說我「比生病前更快樂」。
近年你持續資助導盲犬協會、罕見疾病基金會……等單位。投入公益領域,是否讓你產生不一樣的想法?
我做公益是抱著「隨緣」的心態,只要機會到了、能力所及,那麼就盡力去做。我自己很愛狗,知道對視障朋友而言,導盲犬不僅是他們的眼睛,更是心靈夥伴,因此希望每位視障朋友,身邊都有一隻導盲犬;資助罕見疾病基金會,讓我有機會和身障朋友相處,他們的開朗、樂觀讓我非常敬佩,也是我學習的對象。這個世界上有太多的不公平,而我們能做的,就是把自己的愛放大,替上天補足這些不公平。
除了廣告業,你也涉足不同的事業領域,例如投資電影、演藝經紀,日前還接手臺北建成圓環,為什麼會想做這些嘗試?
你在什麼機緣下投身廣告媒體業?
我出生於臺東,高中時是游泳選手,每天忙著訓練,沒時間好好讀書。雖然可以保送師範大學體育系,但年輕時的我,心裏卻有一個想法:我一定要闖出一番事業。所以我放棄了體育系,考上銘傳商專,隻身北上求學。
當時正好有一支廣告需要運動員參與演出,我因此雀屏中選,進而到廣告公司擔任總機。我努力地工作,客戶只要「喂」一聲,我就可以認出是誰,讓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後來我陸續進入不同部門工作,我不是科班出生,不懂的地方就請教別人或自修,從基層一路做到主管。我認為,第一個工作,不會是永遠的工作,但唯有把第一個工作做好,才可能有下一個工作機會。
在職場上,你是否曾遭遇挫折,如何克服?
我曾任職於某家廣告公司,儘管業績第一、工作態度第一,卻因為性別歧視無法升遷。當時我決定提出辭呈,告訴自己:「我一定要更努力,在最短的時間拚出成績,讓大家知道這次的離開,不是余湘的挫敗,而是公司的損失。」此外,我在聯廣集團擔任媒體總監時,也曾遇過某些資深主管不服,故意在過年前最忙碌時集體請辭。他們敢遞上辭呈,我就敢簽,我寧可一個人做兩人、三人的工作,也不逃避屬下丟給我的挑戰。
不僅是職場,我們的人生也會面臨大大小小的挫折。挫折既可以成為「向下沈淪」的藉口,也可以成為「向上提昇」的動力。我們往往無力改變現實,或去扭轉不公平,可是,我們卻能選擇激勵自己,不要被挫折打敗。
二○○八年你生了場大病,病後最大的轉變是什麼?
二十多年來我時常頭痛,以為是老毛病,不以為意,但二○○八年卻突然腦血管破裂出血,送入醫院開刀,手術後陷入重度昏迷,醫師說我可能再也醒不過來,成為植物人。我的親朋好友紛紛替我祈福,先生也拜託醫師,讓他二十四小時陪伴我。我常開玩笑,我簡直是被先生「吵醒」的。清醒後,我第一個想法是:還好我活過來了,沒讓父母承受白髮人送黑髮人的哀慟。
很多人在大病過後選擇退休,甚至就此隱居山林,但我認為上天留下我這條命,不是為了讓我滿足私慾,而是要我發揮更大的價值。
所以病後,我仍舊努力地工作,同時也積極地投入公益領域,希望以有限的生命,創造更多的可能。
家人在你的生命中扮演什麼角色?
我的先生臺大中文系畢業,是我的「文膽」。當我遇到低潮時,他總能用智慧的話語輕輕點我一下,讓我豁然開朗;我生病後,兒子展現出過人的體貼,復健時無論到哪裏,他都會牽著我的手。此外,家中另一個重要成員,是拉不拉多「弟弟」,我從醫院回家的第一天,牠就跳上床窩到我身邊,雖然牠不會說話,卻讓我感受到滿滿的關愛。病後,我似乎更能看見家人的溫暖和美好,所以常有人說我「比生病前更快樂」。
近年你持續資助導盲犬協會、罕見疾病基金會……等單位。投入公益領域,是否讓你產生不一樣的想法?
我做公益是抱著「隨緣」的心態,只要機會到了、能力所及,那麼就盡力去做。我自己很愛狗,知道對視障朋友而言,導盲犬不僅是他們的眼睛,更是心靈夥伴,因此希望每位視障朋友,身邊都有一隻導盲犬;資助罕見疾病基金會,讓我有機會和身障朋友相處,他們的開朗、樂觀讓我非常敬佩,也是我學習的對象。這個世界上有太多的不公平,而我們能做的,就是把自己的愛放大,替上天補足這些不公平。
除了廣告業,你也涉足不同的事業領域,例如投資電影、演藝經紀,日前還接手臺北建成圓環,為什麼會想做這些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