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10問黃春明

生於宜蘭羅東,創作多元,既寫小說,也寫散文、詩,代表作包括《兒子的大玩偶》、《看海的日子》……等,曾於1998年獲得國家文藝獎。近年黃春明將創作重心轉向兒童文學,出版《短鼻象》等多本撕畫童話,並創辦「黃大魚兒童劇團」。


是什麼原因,讓你近年將創作重心轉於兒童文學、兒童戲劇?
常有人說「不知道臺灣的未來在哪裏?」究竟什麼是未來?未來就是我們的孩子。我們總是抱怨「現在的孩子不好教」,可是,我們是否提供孩子好的書籍、好的戲劇、好的電影?我們是否給與他們「從生活中學習」的機會?如果我們只是坐在那裏,不停地埋怨,未來還是不會改變啊。
我小時候常聽老奶奶說故事,這些故事豐富了我的生活,也啟發了我的想像力,而我希望現代的孩子也能感受到相同的經驗。


為什麼你會認為「生活教育」這麼重要?
說一個小故事:王員外有個十二歲的孩子,非常聰明,不但會吟詩作對,還寫了一手好字。很多秀才慕名到員外家,和這孩子切磋,他也都能對答如流。有一天孩子跑出了家門,他走了一段路,最後卻只能呆立在街上,因為他連該玩什麼都不知道,又找不到回家的路,在路旁號啕大哭。這時候,來了一個六歲的小乞丐,小乞丐問出他是王員外的兒子,馬上說:「喔,我知道你家在哪,我曾去你們家討飯呢。」不過幾分鐘,小乞丐就把他平安帶回家中。其實他迷路的地方,距離他家也不過一、兩條街。
故事中的兩個孩子會有這麼大的差異,就在「生活經驗」的不同。
我們小時候經濟困頓,窮到連鞋子都買不起,可是我們時常聽老人家說故事、看野臺戲,日子過得快樂又豐富。我們很頑皮,總是和玩伴混在一起,但過程中卻學會了獨立與自律。
反觀現在的孩子,多半經濟不虞匱乏,要什麼有什麼。但「什麼都能用錢買到」的結果,就是孩子們愈來愈不快樂,情緒管理、生活自理能力愈來愈差,社會的犯罪年齡也才會不斷地下降。
美國教育家約翰‧杜威說:「生活就是教育。」這句話很多人聽過,實踐的人卻很少,我們的教育,仍以課本、考試為重,只看結果,不重視過程,但其實過程才是最重要的。


你的撕畫創作富有童趣及意境,為什麼會選擇這樣的表現方式?
以前我曾在廣告公司工作,每次在周刊上刊登廣告,都會一口氣收到十多本,家裏的周刊愈積愈多,乾脆用五顏六色的內頁來做撕畫。不像用剪刀剪、用刀片割,是個圓形就要很圓,是條直線就要很直,撕畫的包容性更大,也更能傳達童趣。


你希望小朋友從你的書中看到什麼?
農夫種稻子,不會管吃飯的會是什麼人,所以我在創作時也從不設限,既不期待小朋友從書裏學到知識、語言、善惡,也不認為只有「小朋友」才能看童書。我認為好的作品必須「老少咸宜、雅俗共賞」。
中外的學院都讀莎士比亞,把他的劇作奉為高高在上的文學圭臬。其實,當時他的劇作不只給貴族看、給知識分子看,農夫、礦工也看。那時的歐洲閱讀風氣極為盛行,連打拳賣藥的小販都興起一項表演:他們模仿小說的主角,演出小說裏的情節,要圍觀民眾猜正確答案。可見好的作品要有普遍性,凡是有喜怒哀樂的人,就可以欣賞。


是誰啟蒙你的寫作之路?
初中二年級,導師王賢春要我們寫作文,題目是〈秋天的農家〉。作文發回來,老師跟我說:「想把作文寫好,就不可以抄別人的文章。」我說:「我沒有抄啊。」老師說她相信我,但我想她心裏還是不信的,所以我說:「不然,老師你再讓我寫一篇作文。」老師又出了一個題目〈我的母親〉,我告訴她,我八歲時母親就過世了,對媽媽的印象很模糊。老師回答:「模糊也是一種印象啊,你可以寫寫看。」我回家想了一個晚上把文章完成,老師看後紅了眼眶,說我寫得很有感情。她給我兩本書,一本是契訶夫,一本是沈從文,我三、四天就看完了,邊看邊為書中人物的遭遇而哭。後來我發現,當我會為別人哭的時候,我就再也不為自己哭了。
有一天上課時,王老師突然被一群人帶走。她很冷靜地跟我們說:「你們要好好用功,你們都是國家未來的希望。」王老師那段話,其實是在跟我們訣別,她被當時的政府認定為「匪諜」,不久就被槍斃了。一九九八年我得國家文藝獎,本來準備了得獎感言,但我上臺時,忍不住看著天花板,說:「王老師,我得獎啦。」


文壇中,誰是讓你最難忘的人?
林海音是一位很有母性的編輯,彷彿把有寫作天賦的人當成自己的孩子。在不准講閩南語的年代,我的第一篇小說是〈城仔落車〉。我堅持「落車」不能改成「下車」,林海音不但沒有改,還寫信鼓勵我。我是個興趣廣泛的人,若非她的肯定,我或許不會繼續寫小說也不一定。


你認為現代文壇最大的問題是什麼?
生活經驗的不足,導致現代的文章寫來寫去好像都只有自己,書變成了商品,只要可以賣,性、亂倫都可以寫。我不是說「性」不可以寫,但要有內容,《查泰萊夫人的情人》既在寫性,也是文學。
舉例來說,假設我跟一位營養專家一起用餐,營養專家能分析出牛排裏有多少蛋白質、多少鐵質,還可以把它寫成複雜的分子結構,可是他吸收到的營養會比我多嗎?當然不會。有些學院裏的人,偏偏喜歡把不怎麼樣的小說解構得頭頭是道,用一些理論替這些作品燙金。但文學不等於學院,作品好不好,差別其實只在是否深刻罷了。


你怎麼看待現代人「語文退步」的現象?
語文退步反映了現代的生活,好比汽車出現後,大家很少走路,所以小腿愈來愈不強健,又好比現代人常坐著工作,因此很多人年紀輕輕就腰痠背痛。以前人會寫信,現在使用電話,語文退步是很正常的,這也是時代結構性的問題。
我不知道這種現象會不會改變,因為我們的政治不好,教育很爛,最差勁的是教材還隨著黨派變來變去。大人還好意思拚命罵年輕人,根本沒想到現在的環境這麼爛,還不就是我們塑造出來的。
我們只能去「做」。做了,可能還是影響不到什麼,人類的進步本來就很慢,不要以為自己「做」了,現實就會改變,畢竟我們都不算老幾嘛。但只要認真做,從一個人開始做,到愈來愈多人做,就會形成力量。


你想對喜歡寫作的年輕人說些什麼?
不要讓生活太狹隘,多閱讀、多與外界接觸,這些經驗將會內化成自己的能量。
想寫作,去寫就對了,提醒自己「作者也是第一個讀者」,寫完自己讀一讀,看看通不通順?有沒有感覺?若能來來回回多讀幾遍,再行修改,寫出來的東西起碼不會壞。


你心中最幸福的片刻是什麼?
那就是某一件事終於完成,無論是寫完一篇文章、完成了一幅畫,都讓我慶幸人生又往前走了一小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