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10問朱天衣
朱天衣擔任動保志工多年,為了家中眾多貓狗,不惜搬遷數次,最後選在關西馬武督落腳,從無到有打造新家園,日前並出版《我的山居動物同伴們》。不忍馬武督生態環境遭受破壞、原住民備受不合理待遇,她和政府、建商展開抗爭,並成立「馬武督山林溪流保育協會」。
你從小與動物一起長大,這樣的成長過程對你造成什麼影響?
我的媽媽(編按:劉慕沙女士,著名翻譯家)是個很有母性的人,不但樂於照顧身邊的人,也照顧身邊的動物,儘管居住空間不大,但家中總是貓狗眾多。父母以身教教會我一個重要的道理─每一個生命都值得尊重,即使是身邊沒人要的貓狗。小時候我還養過魚、蝦、螃蟹、蝌蚪,甚至沒長毛的小老鼠、還不會飛的蝙蝠。
不過回想起來,當時「見什麼養什麼」不是一件好事,要有環境、有能力才養,養了就要不離不棄,否則寧願不養。現在我收容貓狗的原則也是如此,我固定餵食,也將牠們帶去結紮再放回原地,會帶入家中的多半都是身體有狀況的貓狗。我把自己定位為中途照護者,很仔細地替貓狗挑選認養人,雖然分離時難免不捨,但想到牠們到新家後能得到更多的愛,我就心滿意足了。
為了讓動物有個樂居之所,你搬家數次,最後終於在關西找到落腳處。可否談談你打造家園的過程?
為了替容納不下的貓狗找新家園,我們尋尋覓覓許久,最後在關西找到一塊四百坪的野地。說是「野地」一點也不誇張,只有一條黃泥小徑,兩旁野草比人還高。我們從無到有開始打造新居,除雜草藤蔓、搬大石頭做水土保持、挖生態池,並儘可能保留下這塊土地上所有的樹。這段「開拓史」總讓來訪的朋友驚訝,但我們卻不以為苦,反而覺得「一步一腳印」,心裏很紮實。
山居歲月最讓你欣喜的是什麼?
我和動物同伴們終於得以擁有一個和天堂差可比擬的家園,這裏空間足夠、環境美好,人活得像人、狗活得像狗、貓活得像貓。除此之外,臺灣獼猴、各式各樣的昆蟲和蛇也會造訪我們。坐在桌前除了看見滿山翠綠,有時還能見到藍鵲立在窗邊……我總覺得這是好大的福氣,也是莫大的榮幸。
大自然教導你最寶貴的一課是什麼?
起初我在家中種了很多植物,卻不是每一種都能存活。後來我不再介入,讓它們「能活就活」,而大自然很快就找到了平衡。
人不要一直妄想要「改變」自然,就算不得已要有一些改變,也不該「做過頭」。城市人到山上買下一塊地,接著就開始想這裏能做什麼、那裏能做什麼……只是,為什麼非得要「做什麼」呢?為什麼一定要把原來的樹砍掉,種上「好的樹」呢?
強勢的人類常扮演上帝,一列螞蟻從面前經過,我們可以輕易地把牠們捻死。那些弱勢的、非我族類的動物不是不能殺,只是我們為什麼要這麼做?只要一點同理心,我們就能更加善待周遭的生命。
多年來你除了寫作,亦投身流浪動物保護,你認為是否有方法能解決流浪動物問題?
現行法令把流浪動物當成垃圾處理,流浪貓狗若沒人飼養就會被安樂死。但許多收容所地處偏僻,無人監督,安樂死非但一點也不「安樂」,還非常殘酷。很多收容所甚至曾傳出「狗吃狗」的悲劇。
目前很多動保團體正在積極推動TNR(Trap、Neuter、Release,誘捕、絕育、釋放)。國外的數據指出,這是減少流浪動物最有效的方法。另外就經濟面而言,捕捉、安置到撲殺一隻貓狗,大約需要新臺幣四千至八千元費用,但結紮一隻貓狗,卻只需要新臺幣四百元左右,我找不出臺灣不全面實施TNR的理由。
你從小與動物一起長大,這樣的成長過程對你造成什麼影響?
我的媽媽(編按:劉慕沙女士,著名翻譯家)是個很有母性的人,不但樂於照顧身邊的人,也照顧身邊的動物,儘管居住空間不大,但家中總是貓狗眾多。父母以身教教會我一個重要的道理─每一個生命都值得尊重,即使是身邊沒人要的貓狗。小時候我還養過魚、蝦、螃蟹、蝌蚪,甚至沒長毛的小老鼠、還不會飛的蝙蝠。
不過回想起來,當時「見什麼養什麼」不是一件好事,要有環境、有能力才養,養了就要不離不棄,否則寧願不養。現在我收容貓狗的原則也是如此,我固定餵食,也將牠們帶去結紮再放回原地,會帶入家中的多半都是身體有狀況的貓狗。我把自己定位為中途照護者,很仔細地替貓狗挑選認養人,雖然分離時難免不捨,但想到牠們到新家後能得到更多的愛,我就心滿意足了。
為了讓動物有個樂居之所,你搬家數次,最後終於在關西找到落腳處。可否談談你打造家園的過程?
為了替容納不下的貓狗找新家園,我們尋尋覓覓許久,最後在關西找到一塊四百坪的野地。說是「野地」一點也不誇張,只有一條黃泥小徑,兩旁野草比人還高。我們從無到有開始打造新居,除雜草藤蔓、搬大石頭做水土保持、挖生態池,並儘可能保留下這塊土地上所有的樹。這段「開拓史」總讓來訪的朋友驚訝,但我們卻不以為苦,反而覺得「一步一腳印」,心裏很紮實。
山居歲月最讓你欣喜的是什麼?
我和動物同伴們終於得以擁有一個和天堂差可比擬的家園,這裏空間足夠、環境美好,人活得像人、狗活得像狗、貓活得像貓。除此之外,臺灣獼猴、各式各樣的昆蟲和蛇也會造訪我們。坐在桌前除了看見滿山翠綠,有時還能見到藍鵲立在窗邊……我總覺得這是好大的福氣,也是莫大的榮幸。
大自然教導你最寶貴的一課是什麼?
起初我在家中種了很多植物,卻不是每一種都能存活。後來我不再介入,讓它們「能活就活」,而大自然很快就找到了平衡。
人不要一直妄想要「改變」自然,就算不得已要有一些改變,也不該「做過頭」。城市人到山上買下一塊地,接著就開始想這裏能做什麼、那裏能做什麼……只是,為什麼非得要「做什麼」呢?為什麼一定要把原來的樹砍掉,種上「好的樹」呢?
強勢的人類常扮演上帝,一列螞蟻從面前經過,我們可以輕易地把牠們捻死。那些弱勢的、非我族類的動物不是不能殺,只是我們為什麼要這麼做?只要一點同理心,我們就能更加善待周遭的生命。
多年來你除了寫作,亦投身流浪動物保護,你認為是否有方法能解決流浪動物問題?
現行法令把流浪動物當成垃圾處理,流浪貓狗若沒人飼養就會被安樂死。但許多收容所地處偏僻,無人監督,安樂死非但一點也不「安樂」,還非常殘酷。很多收容所甚至曾傳出「狗吃狗」的悲劇。
目前很多動保團體正在積極推動TNR(Trap、Neuter、Release,誘捕、絕育、釋放)。國外的數據指出,這是減少流浪動物最有效的方法。另外就經濟面而言,捕捉、安置到撲殺一隻貓狗,大約需要新臺幣四千至八千元費用,但結紮一隻貓狗,卻只需要新臺幣四百元左右,我找不出臺灣不全面實施TNR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