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的方程式

孩子的告白VS.媽媽的觀點

孩子的告白
另類的親子旅行─露宿街頭

四年前爸爸心血來潮,突然騎腳踏車從淡水回南部。到了苗栗實在累得騎不動,半夜又找不到睡覺的地方,只好躺在郵局旁邊的街道,睡了一晚
爸爸回來後,哥哥覺得露宿街頭實在太酷了,隔年就請爸爸騎機車帶他去旅行。到了晚上,哥哥堅持睡在爸爸當初露宿街頭的地方。聽說哥哥一躺下去,不到三分鐘就呼呼大睡
今年我也請爸爸騎車帶我去旅行,途中還下大雨。到了當初爸爸和哥哥露宿街頭的地方,爸爸一鋪上雨衣,累壞了的我,躺下去就睡著了
旅行結束,我的屁股坐得好痛,發現「站著」是一件很幸福的事。希望媽媽明年也和爸爸騎車,沿著我們走過的路線去旅行,讓「露宿街頭」變成一家人共同的記憶。(我媽不敢答應,她竟然問我可不可以睡公園?)

媽媽的觀點
父母先摸索,再用自己的生命經驗陪伴小孩

四十歲那年,先生留職停薪寫論文,身體和心理正好也面臨某種轉折,常常早上出去走路,直到晚上才回來,有一次還從淡水走到桃園,走了兩天一夜。那段走路的日子,他深深體會:「離家愈遠,離自己愈近。」離開熟悉的環境,少了外在的牽絆,反而可以近距離觀察自己的身體和心靈。一個人走路是另一種獨處,藉此沈澱自己,往內心深處去探索。這種往自己內心呼喊和對話的方式,可以解決很多內在和外在的問題。
有了那次的走路經驗,先生再度動念,想騎腳踏車回南部。
從來沒有受過訓練,也沒有環島經驗和任何專業配備的先生,一路騎著多年前用來載小朋友的摺疊腳踏車,在彎曲起伏的山路騎騎停停。每逢騎不動,就想辦法改變一下姿勢,最後終於找到一種「無論遇到怎麼樣的斜坡都有辦法騎得上去」的方式和自信。
先生說,當他在夜間的山路被野狗追著跑,一度以為自己體力已經用盡,卻仍咬緊牙根、努力硬撐,拚命叫自己無論如何都要往前騎,好不容易找到可以停下來休息的地方,跳下車的瞬間,卻發現自己軟腳,差點連人帶車摔倒在地,如同被刀刃插入骨子裏般恐懼的感覺,與無論如何都不能被擊倒的韌性,不斷的在旅程中反覆考驗著他。
通過一連串「挫折沮喪─燃起勇氣─努力往前─能量用盡─修復自己─繼續前進」種種旅程的洗禮,他發現當一個人超越身體的極限後,反而可以衝破心裏的許多關卡,把壓在心底的東西統統釋放出來,不僅得到解放,也藉由重新整理,找到新的自己。
從一個人走路,到一個人騎腳踏車,有了這些旅程的親身經歷,先生說他才敢一個人騎摩托車載著孩子回南部。先摸索一遍,才知道如何用自己的生命經驗陪伴小孩。先生建議有意規畫「另類旅行」的父母,不妨先嘗試一個人兩天一夜的小旅行,再慢慢增加天數。
旅行不必然要有詳盡的規畫,可以讓孩子自己設計,邊走邊調整。也不要有太多的設限,將來讓你真正回味感動的,說不定是你和孩子在這段旅程中意外迸出來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