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10問焦元溥
焦元溥出生於1978年,倫敦國王學院音樂學博士候選人,知名樂評人、資深專欄作家。前海基會副董事長焦仁和的兒子、知名歌手張懸(本名焦安溥)的哥哥。他曾歷時五年,訪問世界55位知名鋼琴家,以50萬字篇幅,寫成《遊藝黑白─世界鋼琴家訪問錄》,留下豐富詳實的觀察註解
你在什麼機緣下踏進古典音樂界,進而成為評論者?
我從小學鋼琴,但對練琴興趣缺缺。國中時,我擔任校內午間廣播古典音樂的DJ,布拉姆斯的《悲劇序曲》,深深撼動我。
自此我迷上古典樂。我雖仍舊不愛練琴,卻能花上八到十個小時分析音樂,樂在其中。國中時我去聽音樂會,還會帶著樂譜去對照,想知道演奏者的詮釋和樂譜有什麼不同。
是什麼原因,讓你決定遍訪世界著名鋼琴家?
我聽古典音樂,聽出了很多疑問,例如相同的鋼琴曲中,為什麼有些鋼琴家會規避掉樂譜上標示的技巧,有些則不然?問題愈來愈多,心想:何不直接問鋼琴家?因此《遊藝黑白─世界鋼琴家訪問錄》誕生了。選擇鋼琴為研究對象,因為它是我最了解的樂器,唯有了解,才能看出技巧與技巧之間的不同。
請分享難忘的訪問體驗。
鋼琴家不認識我,約訪困難我已有心理準備。最大的挑戰是,與他們見面後,該如何在最短時間內打開對方心防。
採訪過程難以預料,一位我仰慕已久的鋼琴家,見面後卻不很友善,也沒講出太多重點;一些我原不期待的鋼琴家,他們的分享卻超出預期,「挖到寶」的喜悅,最讓我快樂。
某次我在準備不全的情況下,訪問一位年輕鋼琴家。我提到他的老師,他卻非常閃躲。回家上網一查,才知道那位老師涉入性騷擾學生的醜聞,我非常內疚地寫信向鋼琴家致歉。這件事提醒我:無論採訪的對象是誰,都不能輕忽。
小時候因口吃而練念報,後成為演講、朗讀比賽常勝軍。這些經驗帶給你什麼啟發?
有些媒體報導,學生時期我為參加古文朗讀比賽,背下三十幾篇文章,這說法不全然正確。我不是刻意背文章,而是不斷練習,久而久之就全部背下了。剛開始練習朗讀時,我念荀子〈勸學篇〉,才讀幾句就被老師打斷,認為我只是讀出句子,沒讀出精神。我不以為然,直到看完五十幾篇荀子文章,才了解老師說得有理,再比對閱讀前、後的錄音,果然大不相同。
這是個寶貴的經驗─「了解」不等於「內化」。但無論什麼藝術,都少不了內化的功夫。一些國際級的鋼琴家,上臺前不練琴,而是看作曲家的書信集,「閱讀」也是「練琴」的一部分;一個成功的指揮家不是拿起指揮棒就好,必須做足準備,力求與作曲者心靈相通。
你的妹妹張懸,曾在訪談中聊到:「哥哥現在的所有優勢,都是他過去的缺點。」你如何將弱項扭轉成優點?
最近一個作家在Facebook寫著:我對自己不滿意。我忍不住回應:若你對自己滿意,恐怕什麼都寫不出來了。一帆風順的人生,未必是快樂的人生。年輕時事事如意,年老才突然碰到重大挫折,那時該怎麼辦?現代人抽菸會罹癌,不抽菸也罹癌,人生難以預料,知福、惜福,懂得想辦法解決問題的人,會過得比較快樂。
你曾多次撰文批評臺灣的藝術經紀公司,問題出在哪?
文學和音樂堪稱「最平等的藝術」。以名畫「維納斯的誕生」為例,照片、複製品、真跡之間,震撼度的差異非常大,雕塑、建築也是如此。文學與音樂卻沒有這樣的限制,同樣一本書,用便宜的紙、昂貴的紙來印,不會影響到它帶來的感動;錄音就是音樂的「真跡」,卡拉揚已經過世了,但只要買張CD,我們就能夠親近大師的作品。
藝術經紀公司雖有助古典樂普及,卻也導致鑑賞力下降。最近某樂團到臺灣演出,嚴重失常,但敢批評的人少,大聲叫好的人卻多。社會缺少鑑賞力,只剩「錢」做評斷標準。
在英國,我一年聽一百多場音樂會,最貴的票價不過新臺幣一千五百元。臺灣很多音樂會為營利,請來的樂團很差,票價卻很貴,還曾有車商贊助音樂會,竟把整輛車搬上舞臺。反觀日前殼牌公司贊助柏林愛樂到英國演出,只在宣傳海報上放了小小的Logo,即使廠商要求記者將公司名稱置入新聞稿,卻沒有一家報紙照辦。
臺灣不該「富而無禮」,當音樂淪為商業炒作的手段,對音樂不會有幫助,只會有傷害。
你認為音樂評論,對演奏者有什麼正面影響?
我訪問了很多鋼琴家,和許多人成為朋友。愈是熟悉的人,我就會愈嚴苛,評論標準變得難以拿捏,因此我已近十年不寫樂評了。寫文章容易得罪人,說真話也不容易,但我認為「說實話」對演奏者而言,才是真正的鼓勵。
你如何看待臺灣的音樂教育?
臺灣人很矛盾:我們不重視體育,東區卻滿是昂貴的健身房;不重視音樂,卻人人愛唱KTV。音樂和體育,是最能提昇國家能見度的方法,但臺灣的教育卻始終不重視它們。
臺灣各級學校,都應該成立合唱團、管樂團,不用花大錢,也不像鋼琴、小提琴,必須從小訓練。「聲音」是最直接的樂器,國外很多聲樂家啟蒙於合唱團,十九歲站上聲樂舞臺,二十歲就拿到世界大賽冠軍。中學的孩子發育大致完成,肺活量足夠,最適合學習管樂。愈多學生有機會接觸音樂,才可能培育出愈多音樂人才。
你將來有什麼計畫?
我還是會繼續寫音樂研究、推廣的書籍。這些書籍未必要簡單,淺到看不到東西,是看不起讀者。好比臺灣有所謂「兒童古典音樂」,如果我小時候聽到的只是這些,想必不會對古典音樂產生興趣。既然要給,為什麼不一次給最好的?
你心中最幸福的片刻是什麼?
每一個內心感到自在、平安的時刻,就是我最幸福的片刻。
你在什麼機緣下踏進古典音樂界,進而成為評論者?
我從小學鋼琴,但對練琴興趣缺缺。國中時,我擔任校內午間廣播古典音樂的DJ,布拉姆斯的《悲劇序曲》,深深撼動我。
自此我迷上古典樂。我雖仍舊不愛練琴,卻能花上八到十個小時分析音樂,樂在其中。國中時我去聽音樂會,還會帶著樂譜去對照,想知道演奏者的詮釋和樂譜有什麼不同。
是什麼原因,讓你決定遍訪世界著名鋼琴家?
我聽古典音樂,聽出了很多疑問,例如相同的鋼琴曲中,為什麼有些鋼琴家會規避掉樂譜上標示的技巧,有些則不然?問題愈來愈多,心想:何不直接問鋼琴家?因此《遊藝黑白─世界鋼琴家訪問錄》誕生了。選擇鋼琴為研究對象,因為它是我最了解的樂器,唯有了解,才能看出技巧與技巧之間的不同。
請分享難忘的訪問體驗。
鋼琴家不認識我,約訪困難我已有心理準備。最大的挑戰是,與他們見面後,該如何在最短時間內打開對方心防。
採訪過程難以預料,一位我仰慕已久的鋼琴家,見面後卻不很友善,也沒講出太多重點;一些我原不期待的鋼琴家,他們的分享卻超出預期,「挖到寶」的喜悅,最讓我快樂。
某次我在準備不全的情況下,訪問一位年輕鋼琴家。我提到他的老師,他卻非常閃躲。回家上網一查,才知道那位老師涉入性騷擾學生的醜聞,我非常內疚地寫信向鋼琴家致歉。這件事提醒我:無論採訪的對象是誰,都不能輕忽。
小時候因口吃而練念報,後成為演講、朗讀比賽常勝軍。這些經驗帶給你什麼啟發?
有些媒體報導,學生時期我為參加古文朗讀比賽,背下三十幾篇文章,這說法不全然正確。我不是刻意背文章,而是不斷練習,久而久之就全部背下了。剛開始練習朗讀時,我念荀子〈勸學篇〉,才讀幾句就被老師打斷,認為我只是讀出句子,沒讀出精神。我不以為然,直到看完五十幾篇荀子文章,才了解老師說得有理,再比對閱讀前、後的錄音,果然大不相同。
這是個寶貴的經驗─「了解」不等於「內化」。但無論什麼藝術,都少不了內化的功夫。一些國際級的鋼琴家,上臺前不練琴,而是看作曲家的書信集,「閱讀」也是「練琴」的一部分;一個成功的指揮家不是拿起指揮棒就好,必須做足準備,力求與作曲者心靈相通。
你的妹妹張懸,曾在訪談中聊到:「哥哥現在的所有優勢,都是他過去的缺點。」你如何將弱項扭轉成優點?
最近一個作家在Facebook寫著:我對自己不滿意。我忍不住回應:若你對自己滿意,恐怕什麼都寫不出來了。一帆風順的人生,未必是快樂的人生。年輕時事事如意,年老才突然碰到重大挫折,那時該怎麼辦?現代人抽菸會罹癌,不抽菸也罹癌,人生難以預料,知福、惜福,懂得想辦法解決問題的人,會過得比較快樂。
你曾多次撰文批評臺灣的藝術經紀公司,問題出在哪?
文學和音樂堪稱「最平等的藝術」。以名畫「維納斯的誕生」為例,照片、複製品、真跡之間,震撼度的差異非常大,雕塑、建築也是如此。文學與音樂卻沒有這樣的限制,同樣一本書,用便宜的紙、昂貴的紙來印,不會影響到它帶來的感動;錄音就是音樂的「真跡」,卡拉揚已經過世了,但只要買張CD,我們就能夠親近大師的作品。
藝術經紀公司雖有助古典樂普及,卻也導致鑑賞力下降。最近某樂團到臺灣演出,嚴重失常,但敢批評的人少,大聲叫好的人卻多。社會缺少鑑賞力,只剩「錢」做評斷標準。
在英國,我一年聽一百多場音樂會,最貴的票價不過新臺幣一千五百元。臺灣很多音樂會為營利,請來的樂團很差,票價卻很貴,還曾有車商贊助音樂會,竟把整輛車搬上舞臺。反觀日前殼牌公司贊助柏林愛樂到英國演出,只在宣傳海報上放了小小的Logo,即使廠商要求記者將公司名稱置入新聞稿,卻沒有一家報紙照辦。
臺灣不該「富而無禮」,當音樂淪為商業炒作的手段,對音樂不會有幫助,只會有傷害。
你認為音樂評論,對演奏者有什麼正面影響?
我訪問了很多鋼琴家,和許多人成為朋友。愈是熟悉的人,我就會愈嚴苛,評論標準變得難以拿捏,因此我已近十年不寫樂評了。寫文章容易得罪人,說真話也不容易,但我認為「說實話」對演奏者而言,才是真正的鼓勵。
你如何看待臺灣的音樂教育?
臺灣人很矛盾:我們不重視體育,東區卻滿是昂貴的健身房;不重視音樂,卻人人愛唱KTV。音樂和體育,是最能提昇國家能見度的方法,但臺灣的教育卻始終不重視它們。
臺灣各級學校,都應該成立合唱團、管樂團,不用花大錢,也不像鋼琴、小提琴,必須從小訓練。「聲音」是最直接的樂器,國外很多聲樂家啟蒙於合唱團,十九歲站上聲樂舞臺,二十歲就拿到世界大賽冠軍。中學的孩子發育大致完成,肺活量足夠,最適合學習管樂。愈多學生有機會接觸音樂,才可能培育出愈多音樂人才。
你將來有什麼計畫?
我還是會繼續寫音樂研究、推廣的書籍。這些書籍未必要簡單,淺到看不到東西,是看不起讀者。好比臺灣有所謂「兒童古典音樂」,如果我小時候聽到的只是這些,想必不會對古典音樂產生興趣。既然要給,為什麼不一次給最好的?
你心中最幸福的片刻是什麼?
每一個內心感到自在、平安的時刻,就是我最幸福的片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