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10問簡媜

簡媜,1961年出生於宜蘭冬山河畔,學生時期開始寫作,自稱「無可救藥的散文愛好者」。創作多元,題材橫跨親情、親子,乃至社會觀察、家國歷史……等,為臺灣散文巨擘。日前她出版新書《誰在銀閃閃的地方,等你》,從初老、漸老,談到病、死,將這本書定義為:生者的「完全手冊」,老者的「百科全書」,病者的「照護指南」,逝者的「祈福禱文」

你生命中最重要的轉捩點是什麼?
我十三歲時,父親車禍猝逝,家中經濟陷入困境,阿嬤、媽媽被說成「剋子」、「剋夫」,全家受了很多欺侮。家庭的驟變是一股破壞的力量,卻也是建設的力量。環境促使我走上文學之路,讓我學會獨立,強烈意識到必須為自己的人生負責。

親情對你造成什麼影響?
我的阿嬤、媽媽都不識字,是非常傳統的女性。阿嬤三十五歲守寡,晚年又失去獨子;母親成為寡婦後,獨自賺錢養大五個小孩。命運對待她們是如此殘酷,換成現代人,恐怕很多都要燒炭了。但她們一心只有求生,不曾求死,儘管生活艱辛,卻給孩子百分之百最純粹的愛。當我以成熟的心智回顧過去,才明白我的家庭其實是幸運的,是阿嬤和媽媽,教會我「在湯裏放鹽,在愛裏放責任」,她們的愛,是我生命中最初的自信來源。

你想透過新書《誰在銀閃閃的地方,等你》傳達什麼?
臺灣逐步邁入高齡化社會─我們的世界從未有過這麼多老人,我們根本沒有經驗。老人如同孩童、青少年,需要特殊的環境、配備;相較於其他生命階段,「老」的時間更長,問題也更複雜,且和「病」、「死」等課題緊緊相扣,從政府、社會、家庭到個人,都應該做好準備,學會如何面對這個必然來到的課題。

你在書中以不少篇幅談到阿嬤、公公,這兩位長者給了你什麼體悟?
阿嬤是「愛的苦行僧」,儘管愛得這麼苦,她卻從不曾放棄愛。兒時我的母親忙於賺錢養家,若非阿嬤用愛固守著家,我們手足恐怕早就「男的當流氓,女的當敗類」了。
公公在世時,有一次要我們聚在一起,慎重地交給我們他親筆寫下的治家格言、對家族的期許教誨,還給每家一條金條。公公說,這金條是象徵「金玉之盟」,要我們疊手為證:家人之間無論如何,都要彼此親愛,互相幫助。很少有男人能做出這麼細膩浪漫的舉動,他教給我重要的道理是:幸福不會從天上掉下來,家庭需要「經營」。

為人子女應如何陪伴年老的父母?
人老了,吃不動大餐、玩不了世界,豪宅華服,對老人而言已經沒有意義,他們最需要的東西,就是感情。為什麼老人總是不斷、不斷地重複說一樣的話?我們要了解,老人活在一個特殊、緩慢的時空,他們不是故意的,他們只是老了;儘管老化,但他們仍有感覺。子女的不耐煩無法解決問題,不能改變父母,我們就改變自己,心境一轉,就會懂得相處之道。我認為這是陪伴父母的第一要件:不給臉色。第二,是做個讓父母信任的子女,就算未必能給父母有物質上的幫助,也要滿足父母內心的安全感。上述兩點都能做到,父母就是「最幸福的老人」。
現代社會對「死亡」的禁忌逐漸開放,子女可以技巧地引導父母,讓他們說出想法:病危時要不要急救?後事想怎麼辦?不少家庭因為父母的問題對決、撕裂,這時父母不但病苦,心裏更苦,不如在爭執發生前先理性談妥。

你的每本書都是一個生命議題的追尋,如《紅嬰仔》是「初生之書」、《天涯海角》是「身世之書」、而《誰在銀閃閃的地方,等你》則是「死蔭之書」。請分享你的書寫歷程。
生活經歷會自然的成為書寫題材,《紅嬰仔》寫我自己帶孩子,彷彿重溫了一次童年,成為母親,更拉近我與阿嬤、媽媽的距離;《天涯海角》是家族史,探討父系、母系的來源,也談自我認同;《誰在銀閃閃的地方,等你》談老、病、死,是生命的終極課題。
新書的議題可能不討喜,但我認為有了它們,生命才完整。人生不只有美好的部分,而是五味雜陳,困境是「逆增上緣」,不排除偏袒,用寬廣的眼界看待生命的苦惱,才能成為更壯闊的人。

你曾擔任編輯多年,也曾與詩人張錯、陳義芝等人創辦「大雁出版社」。你對出版有什麼想法,又如何看待現代的出版產業?
出版是一個複雜的行業,要有理想熱情,也要兼顧商業,但它的「產品」卻又跟一般商品不同。我認為現代的暢銷書排行榜前一百名,值得看的沒有幾本。我困惑它們為何暢銷?究竟是誰在看?這也許是不同世代的閱讀變化,卻反映了現代人閱讀逐漸淺薄、扁平化。
換個樂觀的角度來說,儘管出版市場如此,但我認為這並不會影響「寫作者的筆」。熱愛文學的人,在下筆前不會考慮「讀者如何看待」,市場干擾幾乎不存在。寫作是宿命,想寫的人,仍會持續地寫。

你曾說:「文學脫離不了人生。」因此你的書處處看到「人生走過的痕跡」。你在書寫過程中如何誠實面對自己?
「誠實面對自己」不容易─有些人連寫日記都在騙自己。但唯有誠實,我們才能看見自己的劣根性,並有能力問自己:「我想成為什麼樣的人?」
如果你一心只想擁有更多,那麼你就會加強自己「掠奪」的特質;反之,你就會修剪掉這些部分。生命中的雜亂不會自己消失,除非我們願意面對它。
公公過世前,我問他:「您的一生有什麼遺憾?」他毫不考慮地回答:「沒有。」想必他在年輕時,就已清楚知道自己「想成為什麼樣的人」,用清醒的覺知朝這方向努力。這是誠實面對自己的人,才能得到的報償。

你從閱讀與書寫中,得到了什麼樂趣?
齊邦媛老師八十歲才寫《巨流河》,許多與她同年齡的人,一把年紀卻仍為了芝麻瑣事,煩得不可開交。這些老人的面貌、穿著,可能都和齊老師差不多,但生活卻是大不同,一個把自己活成繁茂的花園,一個活成髒污的資源回收站。
我認為,閱讀和寫作是「性靈的練習」,透過長期的練習,人就會自然地朝向美好的方向前進。

你心中最幸福的片刻是什麼?
以前我扮演孫女、女兒、姐姐等角色,內心其實一直很疲憊。有了孩子後,新生命打開我的心境視野,我理解到,我的疲憊,其實來自對家人的不捨、不忍。我因此學會處理、消化疲憊的技巧,並深刻地感覺:生命是為了其他生命而存在。
生命還能發熱,帶給其他人溫暖,就是我心中最幸福的片刻。

讀者10問來賓預告:
劉國松
(兩岸藝術界譽為「水墨現代化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