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紅十字‧新生與蛻變

二○一三年起,紅十字會推動「深耕‧生根」下鄉計畫,盼與社區共同努力

對東部偏遠山區的居民而言,這天是個特別的日子。大家聚集在不大的公所裏,觀看紅十字會製作的宣導影片,之後討論當颱風、土石流來襲,社區可以如何因應,氣氛相當熱絡。在場替大家說明解惑的人,是紅十字會總會長王清峰。活動結束,有人忍不住趨上前來,驚訝地問:「會長,你怎麼會親自跑來我們這裏?這是過去從沒有過的事。」
二○一二年,王清峰當選中華民國紅十字會總會長後,便著手籌備「深耕‧生根」下鄉計畫,目前已走訪全臺八個縣市政府、一百三十六個鄉鎮區公所,除了拜訪縣市首長,更重要的是與村里長、社區發展協會成員、中小學校長老師……等基層民眾面對面接觸。「社會大眾對紅十字會認識有限,甚至還停留在幾十年前買『紅十字會郵票』的記憶,」王清峰接受講義採訪時表示,「我們有責任,讓民眾了解『紅十字會在做什麼』、『紅十字會可以與社區合作做什麼』。」她形容:「下鄉也許是個笨方法,卻也是最誠懇實在的做法。」王清峰既是會長,也是志工,沒有分毫的薪水。她的辦公室裏,貼著巨幅的臺灣與世界地圖,上頭的顏色標記,都是紅十字會正在推動的各項計畫。
一八六三年,瑞士銀行家亨利‧杜南(Henry Dunant)旅行至義大利,看到奧法戰爭中的傷兵痛苦哀嚎,卻因乏人照顧,只能自生自滅,彷彿人間煉獄,因此他決定成立「紅十字國際委員會」。一百五十多年過去,紅色的十字標誌,早已成為國際「人道救援」的象徵,在臺灣有總會、分會、支會,共二十七個單位,志工人數超過一萬人。只是,百年招牌既是光榮,也可能成為包袱。王清峰認為,NGO如同所有企業,長年運作後難免陷入僵化的窠臼,需要革新。她舉例,上任後不久,曾發現某筆補助款,時隔六個月都還沒發放。她問同仁:「如果你這個月的薪水,過半年才領到,你又做何感想?」她要求同仁接電話要有禮貌,即使民眾的需求不在紅十字會能力範圍內,也不該回答「沒辦法、不知道」,而要積極協助轉介。「人道工作不需要唱高調,貴在將心比心,好好實踐,」她說。為重新擦亮紅十字會的百年招牌,他們也進行網站改版、成立Facebook粉絲團,讓社會大眾能透過網路即時互動,直接地了解最新訊息。
二○一二年,一篇報導成為震撼彈─媒體批評,日本三一一海嘯已屆一年,紅十字會卻仍有新臺幣十六億元捐款尚未匯出。這則新聞不僅引發社會譁然,更重挫紅十字會形象,讓同仁士氣低落。王清峰在接受採訪時,特別再度說明此事:海嘯發生時,紅十字會已立即資助約兩千萬美金(折合當時匯率,約新臺幣五億八千多萬元)用於賑災,剩下的是復原重建經費。「把錢一口氣轉出去,最簡單、最輕鬆,卻最不負責任,」王清峰說,紅十字會先後十多次深入災區,與日本赤十字社、當地主責重建單位和災民溝通後,發現各受災市町的需求不同,有些需要住宅,有些需要課輔、醫療中心或幼兒園,從規畫、設計到施工驗收,自然要花費不少時間,但唯有如此,才能確保捐款「用在刀口上」。「捐款是社會各界民眾辛苦賺來的錢,」王清峰說,但她也認為,這起事件,紅十字會應該可以處理得更好,「雖然我們已將各專案進度放上網路,公開徵信,但這是不夠的。我們應在第一時間,仔細說清楚,才能得到各界信任。」今年紅十字會改變做法,在三一一滿兩周年前,主動提早發布工作報告,詳細說明一年來的重建進度及支付的經費,讓所有人看得見。
二○一三年四月二十號,四川雅安發生大地震,王清峰與同仁接獲消息,在周末趕回辦公室,忙到徹夜未眠。辛苦的代價,是讓紅十字會快速掌握第一手災情資訊,派出需求評估小組,在最短時間內匯出救援資金、空運出緊急物資。她強調:「NGO除了專業,還要效率;不只要做得好,更要做得快。」
紅十字會另一項目標,是致力於NGO組織的資源整合。舉例而言,當天災發生時,各NGO固然都全力以赴地救災,卻可能不約而同地準備了災民的食物、飲水,供過於求,浪費了人力、物力,反而忽略災區真正的需要。目前,紅十字會與臺灣相關的NGO,定期開會,期盼提昇賑災的效率。
王清峰說:「紅十字會人道工作的推動,得感謝十方大眾捐款,也要感謝默默付出的志工和同仁。」在人道組織工作,薪水低、工時長、壓力高,但在紅十字會,只要稍與工作人員交談,不難聽到洋溢的熱情:祕書處的張寶輝,原是職業軍人,曾參與九二一救災,感觸良多。退伍後放棄高薪工作機會,投身紅十字會,希望繼續幫助別人;聯發處的徐孝慈,外文流利,原是報社記者,認為「有限的生命,應該做更有意義的事」,因此到紅十字會專責海外人道救援;社會工作處的蘇瓊華,曾在家扶基金會當社工二十多年。她笑說,退休後「閒不下來」,覺得自己還有「利用價值」,因此又走回社工這條路……這些幕後的無名英雄,都以實際行動,展現了紅十字會的最高原則─人道精神。

紅十字會下鄉計畫,推動重點如下:
(一)自主防災社區
臺灣地震、颱風、土石流等天然災害多,災區若橋斷、路斷、通訊斷,直昇機又無法及時到達,很容易成為「孤島」。紅十字會由國外引進「自主防災社區」概念,在災害發生前,先讓居民學會如何自救、救人,提早備妥物資,讓「災害」不等於「災情」。
(二)急難救助及時雨
簡化、加速急難救助金申請程序,同時推動「危機家庭扶助計畫」,希望救急「及時雨」,幫助絕望家庭度過難關。
(三)奔馳天使‧救命菩薩
臺灣一年約有兩萬人,到醫院前失去正常心跳。紅十字會推廣自動體外心臟電擊去顫器(AED,是一種有語音引導、輕便的急救設備。由於操作簡便,又稱「傻瓜電擊器」),希望在臺灣各角落奔馳的專業駕駛,都能學會CPR與AED,幫助乘客與路人。目前紅十字會已與新竹貨運等單位合作,受訓駕駛正持續增加。
(四)戲水十誡‧救人五招
長年來,紅十字會水上安全教練、志工,在全臺70個水域服務,已達成新北市大豹溪零死亡紀錄。目前更進一步推廣「戲水十誡‧救人五招」,製作DM和影片,盼望減少溺水造成的遺憾。
(五)省一道菜‧捐一份愛
根據統計,臺灣每天約有四萬桶廚餘,可堆出70座101大樓,可供應全臺137萬所小學,免費吃營養午餐39年;全球有15億人口過胖,卻有8.68億人長期饑餓或營養不良。「省一道菜‧捐一份愛」,旨在「護健康、顧環保、做公益」,盼望大家珍惜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