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燈鎮 處處有昆曲的影子

那天上午,從昆山高鐵下車,乘巴士到了千燈鎮,我們一時竟有找不到方向的感覺。因為眼前就是常見的鄉鎮商業街道,不由讓人有點失望。後來經人指點才到了鎮上真正的老街。石橋前面有個古鎮遊售票點,門票六十元。後來才知道進古鎮不用門票,只是去那些寺廟故居才要驗票─喜歡這種不太商業的感覺。



被遺忘也是保護的一種

進老街石橋之前,我們先是在河邊一家農家餐館吃中飯,來招呼我們的婦女是當地口音,臉上笑容很質樸,她家店門口放了十幾個沖滿開水的熱水瓶,方便遊客倒水。這家做的紅燒塊魚很好吃,那天我們坐在河邊喝啤酒,抬頭可看見千燈鎮的標誌性建築秦峰塔。

千燈古鎮有二千五百年的歷史,幾乎與蘇州建城一樣古老。千燈鎮距離昆山市十五公里,分別離上海和蘇州三十公里,因為周圍有周莊、同裡、錦溪這樣的知名古鎮,反而讓千燈鎮成為被遺忘的角落,被遺忘好,對待文化最好的辦法是保護,而不是過度開發。

昆山是昆曲的發源地,就像那天我們進了老街之後,一眼就看到路邊的叫「牡丹亭」的亭子,這個古鎮有兩個姓顧的名人,一個是大名鼎鼎的顧炎武,還有一個就是被稱為昆曲祖師爺的顧堅。

古鎮不光有名人,還有一些貨真價值的古跡,比如我們走在那條建於南宋的石板街,據說是江南現存最長的石板街,長達二公里,至今保持良好的排水系統。比如那個建於梁代的延福禪寺,裡面不但有秦峰塔,還有在玉佛殿裡躺著的來自緬甸的號稱世界第一大的玉臥佛。記得那天在玉佛殿裡,我背著相機,見到眼前有十幾位香客婦女齊刷刷地跪下去,我當時站立在那裡,一下子覺得很羞愧。江南自古民風淳樸,性情善良,應該說跟宗教是有關係的,只是我們一直提倡無神論,不好明說而已。

拚了命革新昆山腔

沿著那條長長的石板街,我們先到了顧堅紀念館。這是一個不大的院落,院子裡的樹幾乎遮住了天空,因而走進來時顯得特別陰涼。紀念館一樓是個小劇場,每天下午演奏江南絲竹,演出時間還沒有開始,舞臺上一位中年男子正在試琴,並和另一位穿藍花布的女子低頭交流。台下已坐滿許多老頭老太,我發現這些老年觀眾衣著整潔,皮膚白皙紅潤,哪裡像鄉下的老頭老太,看得出來他們都是常客,身邊桌子上放著自帶泡好茶的茶杯。

沿著木樓梯上了二樓,就是顧堅的展覽廳,中間放著元代千燈人顧堅的蠟像。顧堅現在被稱為昆曲的祖師爺,其實當年只是一個不出名的樂工,雖然不出名但卻是一個真才實學的音樂人,「昆山腔」就是他定下來的。

瞭解一個人的素質,要看他交往的圈子,就像與顧堅當年交往的幾個曲友,都是非常厲害的文化人、藝術家,包括楊鐵笛、顧阿瑛、倪元鎮等,倪元鎮就是大名鼎鼎的畫家倪雲林,元代四大家之一。現在提起倪雲林就是「潔癖」,比如讓僕人每天洗庭院裡的梧桐樹,比如與某名妓共度良宵,結果讓人家洗了一夜還嫌不乾淨。其實這種潔癖,正是內心裡的清潔精神,才有他的「高逸、簡約、疏淡」的山水畫風。最讓俺佩服倪雲林的是,他的學問真能用在自己身上,不像有些大人物嘴上一套,生活是另一套。傳說倪雲林某次在太湖上被農民起義首領張士信手下毒打,當時他就是一聲不吭,事後有人問他,他答道:「一出聲便俗」。

嗚呼,可見真正的讀書人把內心的「逸」,看成比什麼都重要。正是有像倪雲林這樣的讀書人參與昆曲早期創作,可見昆曲的雅,昆曲的真,是流淌在血液裡的。

同樣,後來被稱為昆曲「曲聖」的魏良輔對昆山腔的改革,也是非常了不起。這個祖籍江西南昌人,後來流寓於江蘇太倉的知識份子,他最大的功勞就是把昆山腔裡的鄉土俚語,進行「雅化」。當時在那個年代,北方有「北曲」、南方有「南音」,兩者互不往來。後來五十多歲的魏良輔認識了一位流放太倉的「罪犯」張野鶴,此人是河北人,是當時的北曲名家。最讓人感動的是,因為兩人相互欣賞,魏良輔竟把自己會唱曲的女兒嫁給他,正是翁婿兩人聯手,共同完成了昆山腔的革新和規範。從此讓昆山腔「從俗到雅」,「從土到清」,融南北曲為一爐,成為知識階層樂於接受和共同參與的藝術形式。魏良輔的故事再次說明:人有時要想做成一件事情,是要拼盡自己的全部力氣,不僅要搭上自己的命,甚至還要把親人的命也要搭上。

文化就是力量

如今,我們所看到的昆曲劇作以及宣傳昆曲,幾乎都是讀書人在參與,比如明代梁辰魚《浣紗記》、高濂《玉簪記》、湯顯祖《牡丹亭》、沈璟《義俠記》等。比如小說家馮夢龍不僅會寫「三言二拍」,還會改編昆曲劇本。比如文人袁巨集道、張岱還用文字記錄了蘇州虎丘昆曲的盛況場景。比如畫家徐渭不僅寫了第一部專論南曲戲文的專著《南詞敘錄》,還寫了《四聲猿》劇本。文人張岱、冒襄雖然沒有參與寫劇本,卻分別是有「張家班」和「冒家班」的家庭劇團。這裡面最牛的是李漁,不但寫了《風箏誤》、《憐香伴》等劇本,還是兼劇團團長、導演、策劃推廣為一身。還有孔尚任寫的《桃花扇》更是借離合之情寫興亡之感,在當時引起巨大的社會影響。當然文人也不是那麼好當的,比如洪昇寫的《長生殿》當時非常火爆,最後自己竟因為戲遭到政治的迫害。

正是歷史上有這麼多的知識份子參與,才讓昆曲不斷推波助瀾走到今天,可見「文化就是力量」真不是一句空話。像這樣的例子還可以列舉出很多,比如明式傢俱,正是明代文人的參與,將明式傢俱推向頂峰。比如蘇州的經典園林,幾乎也都是知識份子參與的結果。

我想,這麼多人喜愛昆曲,既是欣賞和享受昆曲藝術,更是對歷史上這些讀書人的肯定和尊重。

但是,由於顧堅當時的社會地位不高,儘管他是昆山腔的核心人物,但不被社會承認,連後來的《昆山縣誌》都找不到他的名字。寫史書的人往往也是狗眼睛看人低,注重名分和地位的光環,而不注重民間真正有才華的人。像司馬遷那樣的史學家歷史上有,但不多!其實那天,我們很想等演出開始,聽一段江南絲竹再走,可惜等了半天還是沒有動靜,只好放棄。

顧堅紀念館隔壁是一家評彈館,雖然牆上貼著《珍珠塔》的帖子,卻沒有人,包括我們走到二樓小劇場也沒有人,最後只好坐在那兩把評彈椅子上拍張照片過過癮。

不過,這種遺憾很快就在另一家古戲臺裡得到滿足,古戲臺原來是大戶人家的房子,從進門到二樓雕欄畫棟,非常氣派,我們上了二樓,一位清秀的小姑娘給我們驗了票,然後我們就可坐在很考究的古色古香的椅子上等待看戲,這家專門接待遊客的古戲臺,有點像流水班車的感覺,等遊客多了就會開演,果真等一大幫遊客進來,《牡丹亭•遊園》就開始了。

隨著昆笛響起,拿著摺扇的杜麗娘和拿著團扇的春香就走出舞臺,這時候我突然發現臺上唱戲的「杜麗娘」,就是剛才替我們檢票的女孩子,雖然她們都是小鎮姑娘,但一招一式都表演的非常投入,尤其是臉上哀怨的表情倒也楚楚動人。

與房子的氣息相呼應的大樹就是歷史

自古以來,蘇州地區一是出狀元,二就是出演員。昆山千燈鎮是昆曲的發源地,有著血脈般的群眾基礎,所以臺上兩位小姑娘表演得如此到位,一點也不稀奇。在小劇場門口,我們還看到在這裡發行的昆曲郵票招貼畫,就像昆曲一樣很雅緻的畫面。

千燈鎮最經典的景點要數顧炎武故居。其實真正的大戶人家門面都不張揚,就像我們剛走進顧炎武故居裡,小院子很是清淨,沒想到越往裡走,越是有大家氣象。顧炎武是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可能許多人不知道顧炎武,但對他那句「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幾乎耳熟能詳。據說顧炎武故居原來占地六畝,現在經過當地不斷調整和修繕,已擴大十倍,整個園區包括故居老屋、亭林祠堂和墓園及顧園四個區域,尤其是裡面的古樹很有味道。考量一個文化景點是否有感覺,就是看有沒有大樹,有沒有與房子的氣息相呼應的大樹,雖然房子可以新建,古樹可以移栽,但整體呈現出來的氣象卻是一眼就能感受到的。

那天,我們還走進一家千燈館的老房子,沒有想到裡面竟展出了數千盞從古到今的油燈,造型奇特,表現了那些民間無名工匠的智慧,尤其看到那些民國年代的油燈、罩子燈,感到特別親切,讓我想到早已故去穿青布衣裳的奶奶,童年記憶裡,到了夜晚,她總是端著罩子燈去關一扇扇門。什麼是文化,所謂文化就是讓你恢復記憶,與傳統接上關係。

對了,那天在青石板街上,我們還看見兩個開店的婦女在街上吵架,兩個女人長得都眉清目秀,吵架時也是「吳儂軟語」,還伴隨「叉腰指手」的姿態,很像古裝戲臺上的場景,真是把我們給迷倒了。

我們很想下次來千燈鎮住一個晚上,按照電線杆上貼的評彈小廣告,去聽一場原汁原味的蘇州評彈,或去顧堅紀念館,自帶茶杯與那些老頭老太混在一起,去聽一個下午的江南絲竹。當然我們也希望那兩位漂亮婦女再吵一次架,聽「吳儂軟語」的同時,也給我們一次拉架的機會。

感謝建國工程文化藝術基金會於封面提供《南柯夢》劇照(劉振祥攝)